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每日一味學中藥——葶藶子

每日一味學中藥——葶藶子

點擊「河南國醫醫學研究院」可快速關注

每日一葯

葶藶子 ting li zi

【別名】

大適,大室,丁歷

【產地】

河北、遼寧、內蒙古及江蘇、山東、安徽等地。

【性味】

辛、苦,寒。

【歸經】

入肺、膀胱、大腸經。

【功效】

瀉肺降氣,祛痰平喘,利水消腫,泄熱逐邪。

【主治】

痰涎壅肺之喘咳痰多,肺癰,水腫,胸腹積水,小便不利,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心力衰竭之喘腫。亦治癰疽惡瘡,瘰癧結核。

中藥對比

葶藶子別名丁歷。性味:辛、苦,寒;入肺、膀胱、大腸經。功效:瀉肺降氣,祛痰平喘,利水消腫,泄熱逐邪。主治:肺癰,水腫,胸腹積水,小便不利,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心力衰竭之喘腫。

桑白皮別名桑根皮。性味:甘,寒;歸肺經。功效:瀉肺平喘,利水消腫。主治:肺熱喘咳痰,水飲停肺,脹滿喘急,水腫,腳氣,小便不利。

葶藶子和桑白皮 共性為:二葯皆寒,歸肺經,均能瀉肺平喘,利水消腫,治療肺熱及肺中水氣,痰飲咳喘以及水腫,常相須為用。差異為:葶藶子苦辛寒,力峻,重在瀉肺中水氣、痰涎,兼通二便,尤宜於痰涎壅盛,喘息不得平卧,利水力量強,可兼治懸飲、鼓脹、胸腹積水等實證;桑白皮甘寒,藥性較緩,主入肺經,長於清肺熱,降肺火,用於肺熱咳喘或肺虛有熱之咳喘氣短等,利水之中善治風水、皮水等,還有清肝降壓止血之功,可治咯血及肝陽肝火偏旺之高血壓證。

性狀鑒別

種子扁卵形,長1~1.5mm,寬0.5~1mm。表面棕色或紅棕色,微有光澤,具縱溝2條,其中1條較明顯。一端鈍圓、另端尖而微凹,類白色,種臍位於凹入端。味微辛辣,粘性較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使用禁忌

肺虛喘咳,脾虛腫滿者慎服,不宜久服。

現代研究

葶藶子含芥子甙(sinigrin)、脂肪油、蛋白質、糖類。

葶藶子含芥子苷、芥子鹼及脂肪油等。實驗發現,炒後芥子苷含量是生品的1.77倍;炒品水煎液中芥子苷含量是生品的2.73倍,可增強止咳效果。且炒後殺酶保苷,提高煎出率,減少了有刺激性的芥子油的含量。

獨行菜種子含脂肪油、黑芥子苷(Sinigrin),並含有強心成分。

播娘蒿種子含揮髮油,內有異硫氰酸苄酯、二烯丙基二硫化物等;又含脂肪油15%~20%,油中主要為亞油酸32.5%、油酸25.1%及芥酸等;還含強心苷,其中有七里香苷甲(Helveticoside)、毒毛旋花子苷元、葡萄糖糖芥苷(Erysimoside)、衛矛單糖苷(Evomonoside)、衛矛二糖苷(Evodiside)。

葶藶子醇提取物對動物的在體心臟及心肺製備標本均呈強心作用,能增強心肌收縮,減慢心率,降低傳導速度,大量則可引起心動過速、心室顫動等。

葶藶子還有平喘及利尿作用。

播娘蒿種子醇提物有一定毒性反應如噁心、腹瀉等。

藥理作用

1、強心作用。

2、調節血脂作用。

中藥附方

1、治肺壅咳嗽膿血,喘嗽不得睡卧:甜葶藶二兩半(隔紙炒令紫)。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六分,不拘時溫服。 (《世醫得效方》葶藶散)

2、治嗽: 葶藶子一兩(紙襯熬令黑),知母一兩,貝母一兩。三物同搗篩,以棗肉半兩,別銷沙糖一兩半,同入葯中為丸,大如彈丸,每服以新綿裹一丸含之,徐徐咽律,甚者不過三丸。 (《篋中方》含膏丸)

3、治上氣咳嗽,長引氣不得卧,或水腫,或遍體氣腫,或單面腫,或足腫: 葶藶子三升,微熬,搗篩為散,以清酒五升漬之,春夏三日,秋冬七日。初服如胡桃許大,日三夜一,冬日二夜二,量其氣力,取微利為度,如患急困者,不得待日滿,亦可以綿細絞即服。 (《外台秘要方》)

4、治咳嗽痰涎喘急: 葶藶半兩,半夏(生薑汁浸軟,切作片子)半兩,巴豆四十九粒(去皮,同上二味一處炒,候半夏黃為度)。上件除巴豆不用,只用上二味為細末,每服一錢,以生薑汁入蜜少許同調下,食後。(《楊氏家藏方》葶藶散)

5、治肺癰喘不得卧: 葶藶(熬令黃色、搗,丸如彈子大),大棗十二枚。上先以水三升,煮棗取二升,去棗內葶藶,煮取一升,頓服。(《金匱要略》葶藶大棗瀉肺湯)

每日猜一猜

小提示:性味:辛、苦、微寒;入肝、心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河南國醫醫學研究院 的精彩文章:

未病先防,治病防變——天井穴

TAG:河南國醫醫學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