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山書院.推薦】——郭晶芝作品
郭晶芝
生於1973年,畢業於瀋陽師範學院美術教育專業,現為遼寧省營口市鮁魚圈區教師進修學校美術研訓員,中國教育協會會員,營口市美協會員。現問學於北京它山書院。
它山學畫記
文/郭晶芝
聽聞它山書院是在「翰墨薪傳」書法教師國培學習中一位學友口中得聞,他是它山書院的第一批學員,自覺收益良多,頗有感悟,這也使我產生了好奇與嚮往之心。一直以來對中國的傳統書畫都十分喜愛,在大學時也學過一些相關的課程,但也只是學習的皮毛,並沒過多研習,工作之後,諸事繁雜,學習之心有所懈怠,也苦於沒有名師指點,藉此在他的推薦之下,我開啟了它山的學習之旅。
初見它山書院,坐落在北京宋庄一個僻靜之所,門庭不闊,屋簡雅潔,倒是牆上的畫作尤為凸顯,山雲起伏,虯枝勁竹,峰巒丘壑,大氣之處猶存古意,筆法精微,不失情節,十分吸引於我。這就是我們的導師陳十田老師的佳作。十田老師師從書畫大家吳悅石先生,在山水、花鳥、人物上皆有擅長,功力深厚,雖年紀尚輕,但牟炯矍鑠之氣盡顯師者之高潔。
在實際的教學當中,十田老師親力親為,以傳統書院教學模式為主,口傳身授,因材施教,直觀示範,循循善誘,娓娓道來,帶領大家由古至今,由淺入深,在書畫的藝術中鑒賞與感悟,探究與學習。書院還聘請了國內一些在詩詞、國學、古琴、太極、養生等方面的專家和學者來給我們講學,以提高我們綜合的藝術修養和能力。藝術的發展離不開其它文化的滋養,藝術的本身就是多元的、綜合的,自身藝術修養的提高離不開這些文化的學習和品鑒。
「吳齊法脈」的傳承與學習是它山學習中的重中之重,由此使我對吳昌碩、齊白石這兩位大家的繪畫藝術又有了更深的了解與解讀。吳昌碩屬於大器晚成的藝術家,曾言:三十始學詩,五十始學畫。且金石、書法、詩歌、繪畫卻樣樣精通,作品中常以詩配畫,言情表意,自云:「苦鐵畫氣不畫形」,書法用筆融入繪畫之中,草篆之筆,古拙凝重,粗獷蒼勁,充分體現了他的「食金石力,養草木心」的藝術特色,正如石濤所言:「字與畫者,其具兩端,其功一體」。
齊白石老人也是一位多長善專的大家,既能極工,又能極簡,藝術格調上追求「妙在似與不似之間」,既不媚俗,又不欺世,大寫意的筆墨法度盡顯「筆愈簡而神愈全」的藝術境界。以前更多的是學習他的花鳥方面的作品,通過本次學習,對於他的山水、人物畫風也欣賞頗多。
在進一步學習了中國古代山水畫大家的風格特點之後,使我對中國山水畫的臨創又有了全新的認識和理解,「先師古人,後師造化」,要以龔賢、范寬、倪瓚、石濤等這樣的大家為師,大量的臨習他們的作品,才能逐漸掌握和了解他們的筆墨技巧、作畫技法及造型表現的規律。
外在技法的表現只是臨創的一部分,重要的還要對作者創作情境,主觀意願的體察,了解畫者創作的意向所在。「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正如清末山水畫大師石濤所言「搜盡奇峰打草稿」,我們還要以自然為師,以造化為師,古為今用,兩者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創造出心中理想的畫作。
一年的學習時光稍縱即逝,難忘它山書院的桌頭案角我們勤畫的身影,難忘安徽淮北我們的寫生之行,難忘北京故宮我們觀展時的惜別之情,感恩它山書院老師們的精心教導!感恩同學師友們的相互幫助,一路同行!
END
北京它山書院地址:北京市通州區宋庄藝術東區它山書院
聯繫人:胡瀝丹


TAG:它山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