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費巨資打造的城市古鎮,如今落魄地只剩休閑喝茶的人,一起看看
位於成都市成華區的龍潭水鄉,那可是花費了巨資打造出來的。剛開業時確實人氣不錯,裡面商鋪也挺多,環境也挺好。不過不久就因為租金太貴,人流迅速回落,導致大批商鋪關門大吉。到了現在,已經只剩下寥寥無幾的幾個茶鋪在經營了,慘不忍睹啊。不過水鄉外面但是很多人在曬太陽,哈哈。
景區介紹
建築風格
據龍潭水鄉項目總策劃人張鈞介紹,龍潭水鄉聘請中華世紀壇的總設計師余立博士進行整體規劃設計,在建築風格上堅持「大融合」,具有「東西合璧、南北相融」的特色:以蘇州園林式建築為主體風格,有機融入川西民居元素,整體建築形態既充分彰顯了南派建築的秀美與精緻,又汲取了北派建築的恢弘與大氣,體現出文化交融的獨特風韻。
位於龍潭水鄉核心區的龍潭閣,高三十一米八,寬二十一米,是五層塔式建築,更是中國古典建築文化精粹。它由全銅裝裱而成,黃銅蓋瓦,紫銅鍛窗,鐵青圍欄,金石壘牆,尋宜興古石鋪地,覓蘇州名匠造廊,非常有特色。
文化傳承
在文化傳承上,龍潭水鄉堅持「原生態」,注重中國古典文化與建築形態有機融合,將12條主體街巷分別以《紅樓夢》金陵12釵命名,對應每一釵的屬相,在街口設立從蘇州民間收集而來的12生肖石雕;標誌性酒店、會所均以傳統「家府」命名,主街的青石板、經典建築的門窗等建築材料多取自華東民間,原汁原味移植而來。
以水為脈
走進水鄉,你會覺得恍若置身於江南水鄉:古色古香的建築,小橋流水的情景,河水潺潺流動的聲響,還有等待起航的烏篷船。水鄉整體風格以成都的獨特文化元素為基調,移植江南水鄉的神韻。漫步在龍潭水鄉,濃郁的江南風情瀰漫開來,遊客還可以乘坐烏篷船遊河,讓人感覺世外桃源般的愜意。
水鄉的整體布局,借東海「蓬萊、瀛洲、方丈」三座仙島之意,布局出「環翠島」、「環秀島」、「環香島」三座各具特色的島嶼,和很多以「水」為主題的特色街區不同,龍潭水鄉從東風渠南支一渠引入了都江堰活水,是成都中心城區唯一利用活水資源打造的特色街區,置身其中,猶如走進了江南水鄉古鎮。
龍潭水鄉水面面積達2萬平米,長2.2公里,布局3島、21橋,以及行舟、碼頭等景觀,廣植荷花等水生植物;以園林為景,利用運自江南的3000餘噸太湖石和數千株銀杏樹,再現亭台掩映、步移景換的蘇州園林典範,遍植香樟、桂花等樹種,形成花繁似海、人流相望、四季不同的江南水鄉盛景,同時從華東專門訂製20餘艘烏蓬船投放運營,營造島橋相連、船行碧波、蓮生水上的怡然景緻和江南水鄉春情。
古樹奇石
為了營造江南園林的風情,龍潭水鄉不惜花費巨資引入古木和珍稀樹種。龍潭水鄉引栽了眾多的金桂、香樟等古樹數十種樹種,總數達300多株,其中不乏珍稀樹種。不少桂花樹都是70、80年,甚至上百年的古樹。
龍潭水鄉大門口的兩棵「金彈子」,尤其珍貴。一棵有800至900年的歷史,另一棵則有千年歷史之久,兩棵難得的古樹,花費近200萬元,前來龍潭水鄉遊玩的遊客們,值得一看。還有更珍稀的。「天府裕園會所」門口的一株羅漢松,據悉有400年的歷史,是從日本漂洋過海而來,花費300多萬,其姿態優美,樹形美觀大方。
除了珍稀古樹,龍潭水鄉的奇石也值得細細品味。眾多街巷的地上,都鋪著各具形態的磨盤石,別緻大方。而湖邊、院落的園林景緻、「天府裕園會所內」的蘇式園林中,則大量使用了珍貴的「太湖石」。光是這一項,就耗資數百萬,而且千里搬運,非常艱難。


TAG: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