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大腦鏡像神經元的活動影響人們的道德選擇

大腦鏡像神經元的活動影響人們的道德選擇

研究者發現,在面臨道德困境時,傷人傾向較低的人下額葉皮質更為活躍。

Credit:UCLA Health

來源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翻譯 卓思

審校 LYN 譚坤

這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火極一時的電視劇"M.A.S.H."的最後一幕:

你身在戰場。你和你的難民同胞正在躲避敵軍的搜尋,這個時候,嬰兒的啼哭聲吸引了敵軍的注意力。你連忙上前捂住她的嘴。

——如果你將手拿開,她的哭聲將吸引嗜血士兵的注意力。

——如果你悶死這個孩子,你和你的同胞將會獲救。

「這種情況下,你會怎麼做?」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在人們在看到他人經歷痛苦時,科學家可以根據其大腦的反應來推斷他們可能的行為。這些反應可用於預測在道德困境中,人們是否傾向於避免傷害他人。

「該發現或讓我們一窺道德的本質,」相關研究的論文通訊作者,UCLA Ahmanson-Lovelace 腦成像中心的神經調節實驗室主任 Marco Iacoconi 博士說道:「這個問題讓我們更了解自身,也讓我們了解到大腦如何塑造我們的本性。」

該研究發表在了Frontiers in Integrative Neuroscience上(論文信息見文末)。研究團隊分析了鏡像神經元的活動。鏡像神經元是腦細胞的一種,它們在人們進行某項活動和觀看他人進行相同的活動時會產生相同的響應。鏡像神經在人們經由模仿而學習和同情他人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例如,當你目睹他人經歷痛苦時會產生畏懼心理——這種現象叫作「神經共鳴」(neural resonance)——該現象正是由於鏡像神經在起作用。

當人在處理複雜的問題時,需要進行自身的深思熟慮和對他人的換位思考。Iacoboni 想知道,神經共鳴是否會在此類情況下發揮作用。

為了弄明白這個問題,研究團隊向19名志願者播放了兩段視頻:一段是使用皮下注射針去刺破手,另一段是用棉簽去輕輕的觸碰手。在觀看期間,科學家們用功能性核磁共振儀測量了志願者們的腦活動。

之後,志願者們被詢問道在各種道德困境中會採取何種行動,比如是否會捂住戰場上哭泣的嬰兒,從而躲避敵軍;是否選擇通過折磨某一個人,來阻止其他更多的人死於爆炸;是否願意通過做傷害性的動物實驗來進行艾滋治癒的研究。

他們還被詢問道在某些傷害他人會導致危害社會的情形下會有何反應——比如傷害他人來逃避兩周的苦力勞動,從而衡量他們出於道德原因和不純動機而去傷害他人的意願有多強烈。

Iacoboni和他的同事們猜想,那些在觀看針頭刺破手的視頻時產生更強烈神經共鳴的志願者,在面臨假想的戰場困境時選擇讓嬰兒窒息的可能性更小。他們的研究結果證實了這個猜想。的確,下額葉皮質(大腦中對共情和模仿至關重要的部分)活動較強的人不太願意對他人造成直接的傷害,例如捂死哭泣的嬰兒。

但是研究者發現人腦活動和出於公眾利益而設想去傷害他人的決策之間沒有關係,例如為了拯救更多的生命而捂死一個嬰兒。一般認為,這些決定更多來自認知、深思的過程。

該研究證實,對他人痛苦的真正關心是在道德困境判斷上的出發點。也就是說,一個人拒絕讓嬰兒窒息是因為擔心,而不僅僅是這個人自己的不適。

Iacoboni 接下來的計劃將研究人類在面臨道德困境時的決定,是否可以通過加強或減弱當前他們研究的大腦特定區域的活動來改變。「如果我們可以通過刺激大腦來改變人們對他人痛苦的擔心程度,從而改變面對複雜的道德選擇問題做出的決策,將會是非常有趣的研究。」Iacoboni 說道。「它可以提供一個新的方法來增加對他人幸福的關注。」

同時他還表示,該研究還可以用於幫助患有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有社交障礙的人。

相關論文信息

【標題】Deontological Dilemma Response Tendencies and Sensorimotor Representations of Harm to Others

【作者】LeonardoChristov-Moore et al.

【期刊】Frontiers in Integrative Neuroscience

【摘要】The dual processmodel of moral decision-making suggests that decisions to reject causing harmon moral dilemmas (where causing harm saves lives) reflect concern for others.Recently, some theorists have suggested such decisions actually reflectself-focused concern about causing harm, rather than witnessing otherssuffering. We examined brain activity while participants witnessed needlespierce another person』s hand, versus similarnon-painful stimuli. More than a month later, participants completed moraldilemmas where causing harm either did or did not maximize outcomes. Weemployed process dissociation to independently assess harm-rejection(deontological) and

outcome-maximization (utilitarian) responsetendencies. Activity in the posterior inferior frontal cortex (pIFC) whileparticipants witnessed others in pain predicted deontological, but notutilitarian, response tendencies. Previous brain stimulation studies have shownthat the pIFC seems crucial for sensorimotor representations of observed harm.Hence,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deontological response tendencies reflectgenuine other-oriented concern grounded in sensorimotor representations ofharm.

【論文地址】

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nint.2017.00034/full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研圈 的精彩文章:

美國政府破產波及全球科研,NIH停止Pubmed各項服務

TAG:科研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