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冰導洛通山故事

李冰導洛通山故事

洛水鎮溯源

楊守源 鄭志

什邡縣名見於諸史籍,是在西漢劉邦(公元前201年)「封沛人雍齒為什邡候」的記敘,史記均有記載,到今天已是兩千多年了,這個縣經歷了25個王朝和民國這段歷史大變革,直到解放。它三次併入雒縣,綿竹,廣漢郡,這段時間只經歷了56年,其餘都在獨立存在。歷史學家考證,比漢代史早的一部書《山海經》《中次九經》即載有「女幾之山,洛水出焉」。這女幾山便是洛水鎮西望的群峰九頂,雪山一帶。而洛水,便是流經場外的石亭江。講到洛水鎮處於章山之麓的特定環境,又不能不追述到,當四川這個大盆地還是一片內陸海時,遠古的夏代部落長禹(俗稱夏禹王),便是出生在大蓬山內石泉,北川的廣柔縣石紐村。並且活動于山內,今什邡九聯坪一帶叢山中。傳說他疏通了九河,鑿開了巫峽,讓四川內海長年積蓄的水都歸入長江,流入東海。四川因而才變成一可耕作的肥沃盆地。什邡能夠耕作,從斑固《漢書。溝洫志》等中,也講到了在秦昭襄王(公元306年左右)「任命冰為蜀郡守,岷山導江,東別為沱,穿二江於成都中。」《華陽國志》記載了「冰導洛通山,洛水出瀑口,別江、郫會新都大渡」。這些文字變確證了什邡的關口(古瀑口)是經治理過都江堰的李冰父子,在治理內外二江功成後,再沿什邡馬沿河溯洛水而上打開了洪水堵塞的瀑口,在高景關下設平梁分流入朱、李、火三堰,在什邡平原十河分流,才使故鄉的山川變成了豐腴沃土,所以,了解洛水鎮的歷史她必然與治水先賢李冰不可分。

地質學家分析了四川的地質與人類從山地下到平原的生活生產勞動過程,證實了洪水宣洩後,原來在高山居住的羌族和氐族的先民們才從山上走下來,從朱家橋以至於延伸到廣漢和蜀中平原,在大片沖積扇的肥沃土壤上從事農業耕作,才有了天府之國這片沃土。所以從古楊村鎮(朱家橋),街子場逐步建立了一座城池,即雒縣。從縣誌中經考證和參考出土文物,這座雒縣遺址與後來在今廣漢幣里巷沉犀河邊所建的雒城是有區別的。什邡的雒縣,在秦漢之交,蜀郡領縣十三之一的古縣治,而雒城,則是高帝劉邦即位,在封雍齒為什邡後後二年乃設置的廣漢郡。那時的廣漢治所還在今天的梓(潼)州境內。洛水鎮這個雒縣,作為縣治地直到宋代熙寧年間(公元1068年)宋神宗時,這兒不僅仍稱雒縣,且縣城猶存。宋代一位轉使張某,在拜謁高景關下的大安王廟時,仍提及雒縣之後山之所以取得後城名的原委。明代萬曆(公元1573年)明宗時,什邡人馬上,在一通石碑上更作了明確記載:「高景關山陽半址許,即漢雒縣舊址」、「址上不二里,山左隅(冰)神祠在焉」。這裡,依其所指方向,左側即古公慕觀,祀李冰,又有人家,遂指出李冰墓葬處。可見,洛水鎮這個地區,人文活動又來久遠。

洛水鎮的朱家橋村,過去有一座橋,名楊柳橋,屢建屢為洪水沖沒,直到清代乾隆時,縣人吳相富再捐資造橋,集鎮復趨繁榮。這個小集鎮,秦漢以前為先民聚居的入山大鎮,名楊村。因此地土著多為山谷下遷的羌氐族,羌族的狩獵神為楊哉,所以多以朱楊為姓。東晉常琚《華陽國志》、《四川郡縣誌》中記載有:「什邡山間出好茶,朱楊為大姓」,因此村鎮也以姓氏得名。這裡產名茶的歷史不復為人們知曉了。宋人《東齋記事》一書中,把楊村名茶作為蜀中八大茶區之一,與峨眉、青城、蒙頂、炎齊等並列齊驅。楊村鎮周圍的茶山,過去是一片青蔥,小鎮也成為古雒縣入山的門衛,巍然屹立的高景關,更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咽喉。所以,當年高景關門上有一幅對聯:「雄峙景關,保衛西偏半壁:分流洛水,潤沽南畝千渠」。從這裡,攀岩附葛,可以運及威州,茂縣,是去少數民族聚居的三江堡的捷徑。

楊村鎮的興衰,既有洪水襲擊和火助風威的回祿之災,幾經圯毀,它原村址延伸到今天猴子橋一帶,本來到宋代在鎮口還設有茶葉關卡,曾有茶官魏良忠駐此,凡發往成都,射洪、三台及陝、藏等地的茶葉都得來此領取「茶引」。什邡當時也屬望縣,後來南路、西路茶興起,加之邛崍山脈雲霧繚繞,出產的細茶,邊茶數量均超過了什邡,於是什邡茶一落千丈,縣格也降為三等,楊村鎮也日益衰落了,這個小集鎮也隨著街子場,李家碾方向遷移。

在高景關下,有李冰開鑿的古瀑口,還有從唐武德年間即已修建遺存的古「大安王廟」,這是載於《新唐書。地理志》上的,從宋、明直到解放前夕,大安王廟的香火都很旺盛,朱、李、火堰的河工管理處均設在廟內。從明代什邡史書《漢乘備錄》中可知曉對這座古廟,都是一代又一代流衍。而周圍的後城治,升仙台、禮斗峰等遺迹都明確記載無誤。這些古迹,今天仍然保存著摩崖文字和石廟,大安王廟和金相寺等,從出土的《重修金相寺碑記》中,更證實了「河潼大帝」(李冰)廟的不遠有李冰墓葬,即多年稱呼的「公慕治」,公慕治是仰慕李冰的深刻涵義,而並非訛傳的墳墓的墓,這在古籍和眾多名人的詩詠中都證實了這點。從晉代以來,人們同時把李冰奉為他們《神傳》中的人物,道家的重要著作《道藏輯要》一書中,更把漢州(什邡)後城山治,公慕治列入「中八治」的二十八教區之一。李冰導洛得疾,「卜葬於章山冢中」也是明確記載於《蜀中名宦志》的。在今天的朱家橋村海拔2200米的山頭上,原「古後城治」大廟周圍,有存在於大坪左側的摩崖石刻「使承仙造供養」,傳為李冰當年祭天的遺迹。還有呼為「一把斗」、「五升銀」的石刻處,開鑿有若干斗狀石穴。這座南向的高峰上,仍然鐫刻著「禮斗峰」字樣,以及原刻有「李公冰升仙之處」的遺留。洛水鎮的山山水水有如此豐厚的文化遺產,是值得引以驕傲和珍惜的。

洛水鎮的過去稱李家碾,東有古洛水,西有先鋒渠,洛江夾流,繞街而過,人們說她是一艘船,原先水道可以飄流木,通津,因此,市鎮才逐漸由街子場朝石亭江方向擴展,形成了上河邊街,屢因山洪沖襲,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復退大水。到了清雍正九年(公元1734年)乃在上街方向李姓水碾處,修房集市,故襲「李家碾」之名,清光緒二年乃更名「永興場」。

永興場憑藉山區的竹木資源,形成了傳統的手工業,市鎮北面靠河濱一帶,形成了「打桶街」、「筷子街」。永興場還以木材、藥材、生漆,棕、麻,藍靛,煤炭等為大宗,逐步形成正街約三華里的集鎮。由於地當山口,水火之災,每每釀成集鎮興衰因素,從歷史近期來講,遭遇三次大火,即曾將打桶街,筷子街全部焚毀,而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甲戌水災,死亡1000餘人,至今猶談之色變。

洛水鎮為少數民族回族在縣內聚居區,考證為公元十七世紀陸續從外省遷入,建有清真寺一所。而原街子場中街則有系光緒時,由彭縣方向傳入最早的天主教,由鄉人鄭鼎山等族人崇奉。

集鎮正街隨清初移民大遷徙,外省來川人士亦建有川主宮、南華宮、武對宮、赤帝宮、觀音堂、王爺廟等,正街上場還有專為祭祀江河神而設的龍神廟。

故老常言洛水古鎮每年以五月初五「龍船會」和六月六日的「鎣華香會」最為熱鬧。還有若干土特產,吸引眾多遊客,有的傳統風味,均已被遺忘了,今天追溯,值得認真開發。

菜刀和小五金,裴松之《三國志》補註中,引用了一則故事,講到:「洛水聚天地之元英,性剛烈,用以淬刀,刀鋒犀利」,並涉及名工匠蒲元為諸葛亮造刀事,因而在民國時期,洛水鎮上街的菜刀與鐵器是較有名氣的。

回民食品:粉蒸牛肉,白宰雞,兔、腌鹵,牛肉豆腐等一直保持傳統聲譽,下場口,渾湯羊肉,尤其著名。

細甲魚:系石亭江上游名產,和雅安「丙穴」魚有相同品味。是縣中一絕,當年在大王廟前一帶深迴流中繁殖頗豐,也成為鎮上名餚之一。

香杏:這是指街子場內觀音堂門口一株數百年銀杏,民國時期,每年結實累累,這種隱花物稱活化石,此樹奇特處系果實均無芯蕊,晾乾後,煮熟有一股特殊香味,昔年此樹的據有者羅礎十分珍惜,晒乾以饋贈親友,視為真品。

豆類品:特別要提及,古雒縣傍山麓東嶽廟址的泉眼處稱豆芽房,用此泉水所發豆芽,特別鮮嫩,磨製出的豆腐尤其細嫩,泉水至今清澈不竭------。

洛水鎮有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古迹,有過繁榮昌盛的歲月,這裡有很好的旅遊資源,以李冰通山導洛,李冰陵,大王廟,川主廟,大鵬寺,高景關,朱家橋,五個溶洞(大小火洞子,冷熱風洞,蓮花洞)後城治,手爬岩,楊春茶,石亭江為重點,深入思考,研究旅遊布局,必然會使這個古鎮重煥異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什邡川主廟 的精彩文章:

TAG:什邡川主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