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元世祖忽必烈討伐日本失敗的原因

元世祖忽必烈討伐日本失敗的原因

元朝征日,是軍事愛好者非常感興趣的一件事。但是這方面的介紹極少。歷史學者宋宜昌對中日雙方的史料進行過非常完整的研究,甚至專門與日本學者進行過探討,他的這份資料非常少見珍貴,是國內最全面的,摘錄在此以饗讀者。

日本拒絕元朝使者

元世祖忽必烈討伐日本失敗的原因

公元1270年,元世祖忽必烈派女真人趙良弼為國信史出使日本,一方面傳遞國書,另一方面進行戰略偵察。

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三月,趙良弼由高麗再至日本大宰府,要求進京面見國王,大宰府西守護所拒絕,不得已回國。同年六月至京,忽必烈召見,詢問出使日本情況,稱讚其不辱君命。

趙良弼將他在日本逗留時對日本君臣爵號、州郡名數、風俗土宜等的考察呈上,忽必烈徵詢他對用兵日本的意見。趙良弼說:臣居日本將近一年,睹其民俗,狠勇嗜殺,不知有父子之親,上下之禮;得其人不可用,得其地不加富。趙良弼認為:舟師渡海,風險浪阻,禍害莫測;勿將有用之民力,填無底之洞;不可進攻日本。

這是趙良弼經過調查,得出的較為現實的結論。但是忽必烈迷信武力,不納良言,開始組織元朝大軍渡海伐日,這是東亞古代一次非常罕見的大規模跨海兩棲登陸戰。

至元十年四月,忽必烈趁耽羅島林衍起事反對高麗王統治之機,派元軍駐高麗統帥忻都、洪茶丘和高麗將軍金方慶,率軍攻入耽羅島,控制了日本與南宋間的海上通道。就在這一年的二月,苦戰6年的南宋襄陽失陷,南宋朝廷準備在江淮地區做最後的抵抗。

忽必烈召忻都、金方慶等回國,向高麗王傳達忽必烈的造艦命令:共造艦900艘,其中大艦300艘,可載千石至四千石;拔都魯輕疾舟(快速艦)300艘、汲水小船300艘,定於正月十五日動工,限期完成。六月,900艘按高麗船式建造的軍艦完工,上報世祖。忽必烈任命征東都元帥忻都、右副帥洪茶丘、左副帥劉復亨,統率蒙漢軍20000人、高麗軍5600人,加上高麗水手6700人,計32300人,於八月出發。

這是一支由蒙、漢、高麗三種部隊組成的聯軍。聯軍的核心蒙古部隊,經過著名統帥忽必烈的訓練,軍紀森然,英勇善戰。部隊的組織在當時亦較先進,每十人、百人、千人、萬人各為一個戰鬥隊,每隊設長一人率領。千人隊為兵力的基本單位,任命武功卓著的將領為隊長。元軍進攻的戰術較日本先進,日本史書載:

擊鼓鳴鑼,殺聲震天。日軍戰馬驚恐不安,跳躍打轉,當武士撥轉馬頭沖向敵人的時候,已被敵人射中。蒙古矢短,但矢根塗有毒液,射上即中毒。敵數百人箭射如雨,長柄矛可刺進鎧甲縫隙。元軍排列成隊,有逼近者,中間分開,兩端合圍,予以消滅。元軍甲輕、善騎馬,力大,不惜命,豪勇自如,善於進退。大將居高處指揮,進退擊鼓,按鼓聲行動。在後退時,鐵炮中裝鐵彈,隨著火焰噴出,四面烈火,煙氣瀰漫;其聲凄厲,心碎肝裂,目眩耳聾,不辨東西,被擊斃者極多。

元軍的武器和戰術,日本武士從未見過,因而在初次接戰中,損失不小。當年在征伐世界的過程中,蒙古軍的戰略戰術和武器裝備都是世界上最先進的。

反過來看當時日本武士軍隊的情況:

日本武士部隊的基礎是守護地頭制(庄頭制)。這是幕府時期形成的兵制。守護,是掌握某一地方兵馬大權的最高行政長官;地頭,是管理公私土地進行徵稅的官吏,對其所管理的土地擁有警察權。他們按其管理的土地面積大小,蓄養私兵。這種私兵叫做家人(族人、家人)、郎黨(家臣)。家人是守護、地頭一族的世仆,在需要時即成為武士隊伍的骨幹。郎黨類似漢、唐的部曲,是第一線的戰鬥員。這種以主從關係構成的部隊,組織鞏固,不易潰散,散可以重聚。家臣以死於君主馬前為榮,因此,戰鬥力頗強。但是,這種隊伍是各自為戰的,指揮不統一,偏重於一騎對一騎的單打(即一騎打),因此戰鬥時幾乎是混戰、無組織無紀律,不易指揮,無戰術可言,因而從整體上說戰鬥力是弱的。日軍尚未經過大戰的洗禮,沒有系統的戰略戰術理論,還只是正規軍隊的雛形。

第一次戰爭日軍伏屍如麻

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元軍十月三日從高麗合浦(今鎮海灣馬山浦附近)出發,十月六日佔領對馬島;十四日傍晚攻入嘉定壹岐島;十六日逼近肥前沿海島嶼及西北沿海帶,元軍沒有在此處登陸,而是將軍力直接指向博多灣大宰府。

元軍進攻對馬島的消息,十七日才送到鎌倉;到二十二日,鎌倉幕府方知對馬島為元軍佔領,而這時,元日第一次戰鬥已經結束。日本朝廷和幕府對元軍的入侵,沒有任何具體部署和指揮,戰鬥主要在大宰府少貳藤原經資的指揮下進行。

十月十九日,元軍艦隊進攻博多灣,殺散海濱守軍,佔領今津一帶。此處地形不利於大部隊展開作戰,且距大宰府尚有一日行程。因此,當晚元軍退回船上,準備次日進攻大宰府。二十日晨,元軍展開登陸戰,一部元軍從博多灣西部百道源濱海一帶登陸。頭天晚上已在此布陣的第一線指揮藤原經資所率500名騎兵,並沒有趁元軍登陸半途邀擊。而是在元軍登陸整頓好隊形後,方始按日本會戰的慣例,由主攻部隊放射鳴鏑,表示進攻開始,然後由一名武士單騎搦戰,馳在前邊,大隊騎兵隨後衝殺。日本武士對元軍的戰術,完全沒有思想準備。當日本騎兵隊伍逼近時,元軍鼓聲齊鳴,喊殺聲震天,硬弓短矢,噴射火焰的大炮轟鳴,日本武士心驚膽裂,戰馬驚恐不前,被元軍分圍合擊,死傷嚴重。百道源戰場日軍伏屍如麻。蒙古軍征服世界,以少勝多,靠的就是協同作戰能力強。

另一部分元軍攻入百道源西部的赤坂高地,肥後武士菊池二郎武房率武士130騎與元軍展開戰鬥,藤原經資所率武士部隊,按一族一門的戰鬥組織形式,輪番與佔領赤坂高地的元軍殊死戰鬥,終於迫使這部分元軍向鹿原方向後轍。戰後,肥後武士竹崎季長以自己參加戰鬥的經驗和目睹實況為基礎,繪畫《蒙古入侵繪詞》一卷,為研究元日戰爭留下了比較逼真的史料。

鹿原及鳥飼一帶的元軍,繼續登陸,擴大佔領地盤。日本北九州各地武士一隊一隊輪番進攻元軍。儘管武士軍隊人數不少,但就每一隊武士說,都較元軍為少,因而死傷慘重。

這時,另一部分元軍從博多灣東部箱崎方向登陸,佔領岸邊松林,從背後夾擊與百道源軍作戰的日本武士。該地守軍大友賴泰的武士隊伍經受不住夾擊,向東南方向撤退。由於他們的撤退,使與百道源元軍作戰的日軍腹背受敵,被迫也向大宰府水城方向撤退。

二十日,元軍與日軍鏖戰一整天,近傍晚時候,佔領了博多灣箱崎等地。日軍被迫全面撤退,但元軍咬住不放,尾隨著日軍節節緊逼。元軍作戰指揮劉復亨為了更好地指揮,從高坡走下,騎馬前進,被日軍前線指揮藤原景資發現,他立即引弓搭箭,將劉復亨射落馬下。元軍統帥受傷,進攻勢頭受挫,加之天已黃昏,遂停止進攻。

元軍統帥忻都召集會議討論第二天的軍事行動。經過一天的奮戰,元軍對日本武士的勇猛戰鬥,頗有懼意,而且一隊隊參戰的武士部隊很難準確地估算其數字,以為數倍於元軍。同時,元軍雖然佔領了灘頭陣地,但死傷不少,兵疲矢盡,且統帥受傷,這些都對元軍統帥忻都產生了影響,使其不能正確判斷戰爭雙方的形勢。高麗軍將領金方慶比較冷靜,他看到當時的戰爭形勢對元軍有利,認為只要堅持苦戰,將可攻取大宰府,保住陣地以等援軍,所以他建議:我軍雖少已入敵境,人自為戰,即孟明焚舟、淮陰背水計也。但忻都否定了金方慶的正確意見,說:小敵之堅,大敵之擒。策疲兵入境,非完計也,不若班師。忻都決定,全軍撤至船上,明日班師。當夜,大風暴雨突降,元軍不熟悉博多灣地形,船觸礁者極多,忻都連夜率軍冒風雨撤退回國。

元軍侵日的第一次戰爭,就這樣結束了。史載,元軍未回者約13500餘人,為侵日元軍的半數。這並非都死於戰鬥,主要死於風暴。

日本全國祈神並加強軍備

元世祖忽必烈討伐日本失敗的原因

第二天,日軍在大宰府水城列陣,卻不見元軍進攻,派出偵察人員始知,博多海里已無元軍船隻,元軍撤退了。

元軍遭暴風襲擊、人溺船毀連夜遁走的消息傳入京都後,幕府、朝廷、公卿大臣、武士和人民,無不認為是天佑。因此,全國上下開始了祈神運動。一酬謝神佑,二祈使元軍勿來。

當時實際掌握朝廷大權的龜山上皇從十一月初開始,向寺、社奉獻錢幣,在延曆寺為祈願異國降伏,修行五壇法、金輪法、佛眼法、四天王法。現在看來這種迷信活動似乎可笑,但在當時,是天皇朝廷惟一能做的事。因為天皇政府不掌握軍隊,備戰的問題完全由幕府進行。

幕府的掌權者北條時宗也在祈神。北條時宗信仰禪宗,師事道隆。身為武士統帥的北條時宗尚且如此,其他武士的崇佛情形不問可知了。

日本人在戰爭中成長起來了。為防元軍再次入侵,北條時宗著手增強本部的守護力量。首先加強長門守護所的力量,任命胞弟北條宗賴為長門守護,統率長門、安藝、周防、備後各國的御家人,防衛西部。與此同時,增派北條實政去鎮西主持九州方面的備戰工作。

北條時宗增強西部兵力後,又在博多灣沿岸修築石壩,作為防禦工事。石壩西起今津,東至箱崎,壩高約五六尺,厚約一丈,沿自然地形長達十餘公里。建治元年(公元1275年)十一月,幕府下達異國征伐令,準備入侵高麗。儘管軍隊沒有出征,但已有部分武士未經幕府批准,自行侵擾高麗南部沿海。

元世祖忽必烈第一次征伐日本的目的,在於威嚇日本,促其迅速通好,尚無滅日的決心。忻都等元軍統帥利用忽必烈的這種想法,掩飾了遭風退敗的實情,以入其國敗之的戰績,上報世祖。忽必烈信以為真,認為日本受到了應有的教訓,必將與元通好。因此,在至元十二年二月,大賞征日有功將士,同時決定派出禮部侍郎杜世忠、兵部郎中何文著等,攜帶國書出使日本。

八月,元使杜世忠一行至鎌倉。北條時宗既不接受元國書,也不考慮其他後果,下令斬元使之首,表示自己的勇武不懼。九月七日,元使杜世忠一行30餘人,被斬於鎌倉龍口,只放逐4名高麗船員。

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南宋亡,元統一中國,這時忽必烈注意到杜世忠尚無消息。南宋降將范文虎奏請以自己的名義寫信致日本政府,請求通好。范文虎的使者周福,在同年六月抵日,八月被殺於大宰府。這迫使忽必烈萌發出征服日本的決心。

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忽必烈任命忻都和洪茶丘為第二次征日的元軍統帥;同時,命令高麗王造艦900艘。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杜世忠被殺的消息傳至元都,忽必烈征日決心始定。為了集中領導征日工作,他特設征東行中書省,任命范文虎、忻都、洪茶丘為中書右丞,行中書省事,加封高麗王為中書左丞。

第二次戰爭元軍將帥不和

忽必烈著手建立海軍。命范文虎往江南募集從軍者計10萬人,戰船3500艘,組成江南軍,從水路出發。另一方面,命洪茶丘至東北,招募遼陽、開原等地從軍者3000人;忻都仍統領蒙古軍;又任命高麗將軍金方慶為征東都元帥,統率高麗軍10000人,水手15000人,戰船900艘,軍糧10萬石。三軍合計40000人,組成東路軍,取道高麗東征。

元世祖軍事部署就緒之後,於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正月,召集兩路征日軍統帥會議,任命元軍優秀宿將阿剌罕為兩路軍的總指揮。會議確定,兩路軍各自擇期出發,於六月十五日至壹岐島會師。同時,忽必烈命令各船攜帶農耕器具,以備佔領九州之後作屯墾之用。

元世祖忽必烈討伐日本失敗的原因

忽必烈又指示,取人之國者,在於得到百姓土地,切勿多殺。同時,將帥要同心合力,切勿猜忌。忽必烈已看到將帥間的不合。

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初,高麗王上書世祖,日本武士犯邊,要求出兵追討。於是,元世祖下令征日大軍出發。

本次征日的先鋒是東路軍。五月三日,東路軍自合浦起錨,開往巨濟島等待江南軍。待命半月,尚未到預定會師日期,忻都決定不再等待。五月二十一日,東路征日大軍艦隊直駛對馬島,元軍第二次侵日戰爭揭開戰幕。

元軍征日東路軍進攻對馬島的世界村(上島佐賀浦)、大明浦,守島日軍奮勇抵抗,因眾寡懸殊,全部戰死。元軍佔領對馬島後,不顧忽必烈的指令,大肆殺掠。五月二十六日,東路大軍攻入壹岐島。占島後,理應按忽必烈的軍事會議精神,在此等待江南軍。但是,忻都自恃有上次戰爭經驗,且兵力雄厚,尤其擔心江南軍搶首功,因而貿然率軍自壹岐島出發,駛向博多灣。六月六日,東路軍抵達博多灣海面。忻都派出一支小型艦隊,駛向長門,牽制長門守軍,使其不敢救援大宰府。

元軍進攻對馬島的消息,10天後才送到幕府和京都。元軍進攻長門的快報,六月十四日方始送到。消息震驚了鎌倉和京都。輿論驚民,以致出現市無糶米,民有飢色。後宇多天皇親臨神只宮祈禱七晝夜,龜山上皇在石清水神社祈禱,又派人去伊勢神宮祝詞:願以身代國難,各王公大臣紛紛向寺、社獻幣、寫經、誦經。

藤原經資統率北九州武士,立即進入沿海石壩陣地,嚴陣以待。通過第一次元軍入侵戰爭,他們已取得了戰爭的經驗教訓,對部隊進行了調整。總指揮仍為藤原經資,大友賴泰作副手,參加第一線的戰鬥員大約有4萬人,此外,其他地方部分御家人和武士,也參加了九州的戰爭。

六月六日,元軍艦隊駛進博多灣,發現沿海灘頭築有石壩,登陸困難。忻都派出偵察部隊,偵察終日,始知志賀島和能古島防禦薄弱,未築石壩,遂命艦隊靠近志賀島下錨。元軍第一次侵入博多灣,是以突然襲擊而得手的;第二次侵入,日軍防禦已做好準備,元軍已不再是突襲而是強攻。

七日晨,洪茶丘所率元軍登陸佔領志賀島,與元海軍形成犄角之勢。八日和九日,元日兩軍的陸戰,集中於這個狹長的島嶼上。志賀島在海潮退時,露出海灘直通陸地,元軍力圖從海灘突破,進攻博多守軍後路。因此雙方的爭奪戰極其激烈。《張成墓碑銘》載:

八日賊遵陸復來。君率纏弓弩,先登岸迎敵,奪占其口要,賊弗能前。日晡賊軍復集,又返敗之。明日倭大會兵來戰,君統所部,入陣奮戰,賊不能支,殺傷過眾,賊敗去。

戰鬥越來越激烈,高麗軍也投入這場爭奪戰。日軍副指揮大友賴泰之子大友貞親率日軍突入,擊退元軍和高麗軍,恰遇洪茶丘。幸虧王萬戶率軍搶救,戰退日軍,洪茶丘方免於難。九日,日軍又來進攻。在這狹長的灘頭陣地,元軍不能發揮其所長,日本武士一人一騎的戰鬥方式卻發揮了優勢,因而元軍傷亡很大。據日本史書記載,元軍被殺千餘人。戰鬥進行到六月十三日,元軍未能前進一步。這時正值六月(公曆七月)盛夏,元軍長期在船上生活,蔬菜、飲水供應困難,疫病不斷發生,病死者已達3000餘人,搶佔博多灣的計劃已難以實現。因此忻都等決定,於六月十五日率軍撤離志賀島,駛向壹岐島,與江南軍會師。

颱風成了二次戰爭主角

江南軍未能按期到達指定地點會師。五月,征日行省偵知,靠近大宰府的平戶島守軍皆調至大宰府,應以該島作為兩路軍的會師地點。忽必烈將此情報通知兩路軍統帥阿剌罕。阿剌罕決定於平戶島會師,後在六月初因病死去。忽必烈任命阿塔海繼任統帥。由於人事更動,致使范文虎江南軍未能按期出發。范文虎於六月初已派出先遣艦隊去壹岐與東路軍聯繫,這支先遣隊卻誤至對馬,以後始至壹岐。九州日本守軍知江南先遣軍至,總指揮藤原經資率一部軍隊進攻壹岐。六月二十九日和七月二日,激戰兩日,日軍不敵,退走。

范文虎因先遣艦隊已發不宜久等,在阿塔海未到任的情況下,命江南軍於六月十八日開航。阿塔海六月二十六日到慶元時,江南軍已全部離港,所以阿塔海未能參加江南軍的指揮工作。江南軍在七月底全軍進入指定陣地,與東路軍會師,七月二十七日開往鷹島,受到日軍艦隊的截擊。《張成墓碑銘》載:

賊舟復集,君整艦,與所部日以繼夜,鏖戰至明,賊舟始退。

戰爭進行了一天一夜。天明,日軍撤退之後,范文虎與忻都等相議,欲先攻大宰府,遲疑不發。兩路大軍會師,軍勢大振,本應立即進攻大宰府,其所以遲疑不發者,大概是看到了颱風到來的前兆,見山影浮波,疑暗礁在海口,會青虯見於水上,海水作硫磺氣等等。元軍兩路統帥皆無海上知識,見颱風前兆不知躲避,如果當時退至平戶、壹岐、對馬或高麗,尚可保全。但他們在海上遲疑了一天。

八月一日,颱風襲來,元軍船毀人溺,師喪大半。颱風過後,江南軍張禧即乘船各處尋救元軍將士。江南軍總指揮范文虎艦碎,抱船板漂流海中,被張禧救起。張禧立即向他建議,江南軍士卒未溺死者尚有半數,且皆為青壯戰士,可以重整旗鼓進行戰鬥,利用船壞將士義無反顧的心理,強行登陸,擴大戰果。從當時形勢看,這個建議是可行的。但是,范文虎剛剛脫險,懾於颱風,已無鬥志,堅持回師。他對張禧說:還師問罪,我輩當之,公不與也。江南軍於是收集殘卒班師。這時平戶島尚有4000軍卒無船可乘,范文虎命棄之不顧。張禧不忍,將船上75匹戰馬棄於島上,載4000軍卒回國。

第二次元軍侵日戰爭和第一次一樣,遭遇颱風而失敗。元世祖忽必烈準備數年的侵日戰爭,因用人不當,以致江南大軍10萬之眾、3500艘戰艦,不見一陣,喪師而還。

范文虎回師後,被遺留在日本海島上的元軍士卒約3萬人,除一部分被俘外,大部被日軍殺害。

范文虎等回至元都,向忽必烈彙報時,編造一個彌天大謊:

至日本,欲攻大宰府,暴風破舟,猶欲議戰。萬戶厲德彪、招討王國佐、水手總管陸文政等,不聽節制輒逃去。本省載余軍至合浦,散還鄉里。

范文虎和忻都等聯合欺騙忽必烈,隱瞞了會師失利、颱風破舟等事實,把失敗的罪過推到部下厲德彪身上,騙過忽必烈,且受到賞賜。一年之後,於閶等人從日本逃回,忽必烈始知真相,震怒中將征日軍大小將領,全部罷職。忽必烈不甘心這不可思議的失敗,又積極備戰,以圖洗刷兩次征日失敗的恥辱。但出師未成,忽必烈即於1294年死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有點意思 的精彩文章:

一代道教宗師丘處機武功究竟有多厲害?

TAG:歷史有點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