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犯人為何要到菜市口行刑?原來其中這麼講究!
在不少古裝劇里,我們都能夠看到這樣的畫面,犯人或被官兵趕著走,或被關在囚車裡拉著走,總之目的地都是菜市口。監斬官坐在一旁,等到午時三刻便一聲令下,犯人隨之人頭落地。
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之所以遠近聞名,正是因為那是犯人被斬首的地方。你有沒有發現,除了立即斬首之外,大部分犯人被判處斬首的時候說得都是:「秋後問斬」。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非要等到秋後行刑?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那是以農業為主,秋後農事都已忙完,就算到時候審理的時候需要很多證人,也能夠隨傳隨到,還不會耽誤忙農。另一方面,秋後草木皆枯,所以那時人們就覺得必須合乎大自然規律。
到了行刑的日子,沒身份的犯人被趕著走進刑場,有身份的就坐刑車進刑場。到了刑場並不會立即行刑,犯人被要求跪在劊子手旁邊,隨後監斬官便會在午時三刻之前到來,等到午時三刻一到,監斬官號令一下,犯人們瞬間人頭落地。
為什麼一定要等到午時三刻才行刑呢?古人認為,此時太陽在空中最高位置掛著,是一天里陽氣最旺盛的時候,用太陽壓住死者的陰氣。所以行刑固定在午時三刻這個陽氣最盛的時候。
罪犯人頭落地後,被砍下的人頭會被掛在木樁上,以此來警示百姓。清朝時期被斬首於菜市口的有很多人,其中不乏一些名人:咸豐末年的肅順(顧命大臣),戊戌六君子等。選擇在菜市口處決罪犯又是什麼道理呢?
答案當然是——警示民眾!湊熱鬧的習慣自古就有,所以一旦有罪犯要被問斬,圍觀群眾就會特別多,遠比影視劇里看到的多,人們爭前恐後到現場圍觀。
對於百姓來說,平平淡淡的生活一如既往,秋後也閑了下來,菜市口要斬犯人了,再加上獵奇心理,自然而然都跑過去看了。對於統治者,要的就是這麼多人圍觀,才能夠達到菜市口斬首的目的——教育百姓。
犯人犯下滔天罪行,若不是震驚天下的,在那個信息傳播並不快的年代,還是只有少部分人知道的。這往菜市口一放,當著那麼多人面被斬首,犯人不僅僅要承受砍頭之前的緊張和最後肉體上的痛苦,更重要的是那麼多人看著他被斬首,他的罪行被公佈於天下。
在那時,古人講究「雁過留聲,人過留名」,很多人特別重視蓋棺評論。而犯人被當著眾人的面斬首,罪行也被公佈於眾,除了肉體痛苦,還要背負萬年罵名,就連他的後人都會被人瞧不起。
1912年,菜市口刑場也和清王朝一起消失在歷史長河,如今那裡一點痕迹都沒有了,有的只是繁華。
你知道午時三刻到底是什麼時辰嗎?


TAG:阿密特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