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您有一條來自國寶的留言,請查收!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講述「陝西故事」

您有一條來自國寶的留言,請查收!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講述「陝西故事」

數以億計的文物,是中華民族的祖先留下的與今天的我們對話的密鑰。繼《國家寶藏》後,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再度在電視熒屏上掀起了文化遺產熱。節目每集短短5分鐘的時間,深刻卻又不失趣味地講述歷史與文明的故事,藏在博物館中的國寶一個個都「活」了起來。

眉清目秀、靜靜凝望的人頭壺,曾被當做雞飼料盆使用的陶鷹鼎,最早提及「中國」的何尊,還有輾轉流落的大克鼎......《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一季中亮相的這幾件文物均出土於陝西,它們既是高大上的國寶,也是最近備受關注的新「網紅」。

人頭壺:來自6000年前的凝望

「您有一條來自國寶的留言,請查收!」清脆的鈴音之後,中央電視台《如果國寶會說話》紀錄片以這樣的方式開啟了和觀眾的對話。第一集呈現由仰韶文化先民製作於6000至6500年前的人頭壺,鏡頭巧妙地從浩瀚的宇宙星空切入,當這件收藏於西安半坡博物館的國寶在幽深晦暗的背景中緩緩轉過身來,彷彿真的具有了鮮活的生命。正如旁白所說:「凝望著人頭壺上的面孔,彷彿看到具有自我感知和自我反省能力的人類,在與命運、生命與死亡的本質問題上較勁。」

這種「萌萌噠」的講述方式,迅速激起了觀眾的興趣。有網友為人頭壺製作了表情包,調侃它「笑得像個6000歲的孩子」。紅陶人頭壺,1953年出土於洛南縣靈口鎮焦村遺址,因為當時新建的西安半坡博物館在籌辦《原始社會史》展覽,便被調撥過來。人頭壺高23厘米,底徑6.3厘米,細泥紅陶。器形呈人頭葫蘆身,平底。人仰頭,面帶笑容,神態安祥。壺背有流,是一件盛液體的生活用具。壺造型古拙,手法簡練,藝術價值極高,為陶塑藝術的啟蒙作品。它由仰韶文化先民製作於6000-6500年前,是仰韶文化的「活化石」。

人頭壺是一件盛液體的容器,人頭與壺渾然一體。頭微微揚起,象徵人類最初的凝望,上揚的嘴角,清秀的眉目,修長的鼻樑,刻畫了一個鮮活的仰韶文化時期的孕婦。壺背後伸出一根斷面呈扁圓形的管道,像壺內注水,眼睛和嘴巴則流水,好似女性的眼淚,象徵著人類孕育的痛苦。

由於這件文物不是出土在半坡遺址,沒有辦法出現在半坡博物館的專題展覽中,使得它很少與公眾見面。關於它的資料只存在於學術著作中,這就導致了這件珍貴文物長期少人知曉。「人頭壺的功能,我們只能是推測。也許它並不是一個壺,因為它狹窄的出水口並不實用。」文物工作者試圖通過它去窺探新石器時代的文明崛起,那個以磨製石器為標誌的時代,古老、質樸又神秘。

何尊:最早記錄「中國」一詞的青銅器

何尊, 1963年出土於寶雞賈村塬,是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的「鎮院之寶」,也是我國64件禁止出境展覽的「國寶」之一。

1975年,為紀念中日建交,國家文物局要在日本舉辦一場中國出土文物精品展。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的王冶秋聘請青銅器專家、也就是後來的上海博物館館長馬承源先生赴京組織籌備。經審核後,馬承源很快從全國各地調集了100件一級品文物,其中就有寶雞出土的一件饕餮紋銅尊。馬承源過去只聽說過但沒有見過這件銅尊,他在故宮武英殿見到實物後,反覆看了好幾遍,心中一直納悶,這麼大造型的器物為什麼沒有銘文?隨即他用手在銅尊內壁底部反覆摩挲,感覺底部某個地方似乎刻有文字。當時他大為振奮,隨即讓人送去除銹。經過清除泥土和銹跡,果然在銅尊底部發現了長篇銘文。銘文有122字,內容大意為:成王五年四月,周王開始在成周營建都城,對武王進行豐福之祭。周成王於丙戌日在京宮大室中對宗族小子何進行訓誥,講到何的先父公氏追隨文王,文王受上天大命統治天下。武王滅商後則告祭於天,以此地作為天下的中心,統治民眾。周成王賞賜何貝三十朋,何因此作尊,以作紀念。

就這樣,銅尊被定名為何尊。

「營建洛邑,宅茲中國」,何尊最大的價值是銘文中「中國」二字作為片語最早出現。在華夏民族形成的初期,由於受天文地理知識的限制,人們總是把自己的居域視為「天下之中」,即「中國」,而稱它族的居域為東、南、西、北四方。在古代,「國」的本意指城、邦,並非國家;「中國」原意為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它並不是一個專有名詞,歷史上的「中國」也不等於今天「中國」的範圍。周代文獻中記載,「中國」一詞有五種含義:京師,即首都;天子直接統治的王國;中原地區;指國內、內地;諸夏或漢族居住的地區和建立的國家。然而,何尊上的銘文「余其宅茲中國」,大意為: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區。這裡的「中國」是方位的意思。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許宏曾表示,「最早中國」的形成誕生經歷了一般聚落、族邑、中心聚落、邦國和王國等階段。在華夏文明融合其他文化系統進程中,東風西漸,群雄逐鹿,「早期中國」發展進程提速,「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周初,成王營建東都洛邑,在祭典上誥命中有「余其宅茲中國」——最早提及中國的記載,青銅器「何尊」銘文把最早的「中國」指向洛陽盆地。

陶鷹鼎:曾被當做雞飼料盆使用

當今大家見到的鼎基本都是銅鼎,也就是說是金屬做成的。然而,在國家博物館珍藏的無數國寶級文物中,其中有一件出土文物是來自陝西省渭南市華州區的陶鷹鼎。

陶鷹鼎出土於陝西省渭南市華州區柳枝鎮太平庄,是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時期的陶塑藝術品,高36厘米,整體造型為一隻蹲踞的鷹,體態豐肥,兩翼微微撐起,兩足敦實有力,寬扁的鷹尾下垂落地,與粗大的雙腿做成陶鼎的三個支足,構成「三足鼎立」。鼎的腹部塑為鷹強壯的軀幹,器口開在鷹的背部,器身上部前段加塑鷹頭,其尖喙和雙目極形象。圓凸的眼睛正視前方,炯炯有神,增添了威猛之勢。

說起這件陶鷹鼎,還有一段有趣的過程。1957年的一天,渭南市華州區柳枝鎮太平莊農民殷思義在村東犁地,猛然一震,犁鏵碰上硬物,他以為是地里的石頭,就準備將石頭挖出來,誰知挖開犁松的虛土,卻是一件鳥一樣形狀的陶器,這就是後來聞名於世的陶鷹鼎。不過,當時他並不知道自己挖到的是一件國寶,於是他隨手帶回家,做了雞食盆。1958年秋,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師生組成的考古隊在華州區發現了著名的泉護村仰韶文化遺址。考古隊在泉護村遺址進行發掘的同時,還在附近作調查工作。太平庄是泉護村的西鄰,兩個村莊村連村,地連畔,殷思義見到考古隊熱火朝天的工作,就主動向來村裡調查宣傳的考古隊員講了自己曾挖出一件陶器,並將陶鷹鼎送交給考古隊,這才使這件珍貴文物見於世人,最終被國家博物館收藏。

「在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陶器中,以鳥類造型的陶器,目前僅見此一件,是原始制陶工藝的傑作。其設計巧妙,比例相宜,造型優美,形態逼真,製作精緻,注重造型與實用的完美結合,至今仍是國內少見的珍品,是五千年前我們祖先聰明智慧的結晶。」在文博專家劉鈞看來,以陶鷹鼎為首的動物造型陶塑開啟了商代鳥獸形青銅器造型之先河,具有很高的考古價值和藝術價值。

陶鷹鼎作為首批禁止出國參展的64件國寶之一,最後一次出國,是在1993年瑞士洛桑,為了幫助中國申辦2000年奧運會而舉辦的一次展覽,回國之後,一直再沒有出過國。

大克鼎:深埋地下躲過戰火

大克鼎又稱膳夫克鼎,鼎腹內壁還鑄有長銘文,28行290字,主要記錄西周孝王時期一名叫克的大貴族先祖受到周王策命和大量土地、奴隸賞賜的內容,為西周土地制度、社會制度研究留下了極其珍貴的史料。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在陝西扶風出土,此後短短60餘年間,大克鼎輾轉數人之手,幾度上演寶物歷險記。直到新中國成立,才被最後珍藏的主人,一位平凡而偉大的女性潘達於捐獻給國家,成為上海博物館舉世皆知的珍貴藏品。

據史料記載,大克鼎出土後,被金石、文字學家潘祖蔭以重金購得。在這之前,他已擁有西周史頌鼎、大盂鼎,有這樣三個無價之寶鎮家,潘祖蔭自然十分興奮。潘祖蔭逝世後,因其沒有子女,遺產由其弟潘祖年全權處理。潘祖年將潘祖蔭的文物、書籍裝船運回蘇州,青銅器中即有著名的大盂鼎和大克鼎。潘祖年對家藏文物把得極嚴,定下了「謹守護持,絕不示人」的規矩。

潘達於18歲嫁到潘家,丈夫潘承鏡是潘祖年的孫子,不幸只過了3個月,丈夫便去世了,第二年,祖父潘祖年也去世了。潘達於帶著一雙過繼的年幼子女,守著大量文物財寶,借住在蘇州城裡南石子街「老二房」的舊宅里。兩件稀世珍寶曾引來欲重金購買的海外來人,但被謹記祖父遺訓的潘達於拒之門外。

雖然潘家對於家藏寶鼎秘不示人,可是二鼎早已聲名遠揚。「八一三」事變後,日本兵逼近蘇州。蘇州居民紛紛離家逃難。當時的潘家主持人潘達於深感重任難當,於是決定將寶鼎深埋地下。她囑長年在家的木匠做了一個大木箱,又請了兩位可靠的潘氏兄弟,掌著油燈,在夜晚撬開了住房地坪的方磚,深挖一個土坑,連著幹了兩個晚上,將二鼎裝於大木箱,再將裝妥的木箱深埋地下,照原樣鋪好方磚,不露絲毫破綻。這就是兩件寶鼎的第二次入土。同時把潘家的其它藏品如書畫、書籍之類藏到了比較零亂的柴房的隔牆內。日本兵佔領蘇州後,一批又一批的日本強盜到潘家搜索、搶劫,有的是漫無目的的亂搶,有的是得知了潘的收藏情況後有目的地搜索。日軍駐蘇司令松井曾受上司之命查問過潘家的收藏,派了一批軍隊在潘家的庭園掘地三尺,最終也沒有找到寶鼎,他只好以毀於戰火作搪塞。

1944年,埋在地下的木箱腐爛,方磚塌陷下去。潘達於又和家人一起圓木做架,將兩尊大鼎徐徐吊出土坑,堆在屋角,裡面放上破衣雜物,外面遮以舊傢具,再將這一進房屋釘死,不住人也不能走人,稀世珍寶就這樣一直被靜靜保存在蘇州的陋巷舊屋中。1949年8月,新成立的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頒布了一系列保護文物的法令和政策。1951年7月,已從蘇州移居上海的潘達於聽說文管會正積極籌備建立博物館,保存民族文化遺產,便給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寫信,希望將大盂鼎和大克鼎捐獻出來。同年10月,文管會以隆重的授獎典禮表彰潘達於的捐獻之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十四朝 的精彩文章:

TAG:十四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