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安特生和師坦斯基在中國

安特生和師坦斯基在中國

安特生是瑞典地質學家。1914年,應中國政府邀請,來中國,聘為農商部礦產顧問。在他調查礦產地質時,特別是煤礦,常在華北、西北一帶活動,對中國黃土印象很深,他撰寫了《黃土地的兒女》一書,記述了他的感受。安特生在他的旅途中,收集了許多文物和「龍骨」——脊椎動物化石。因為安特生是地質學家,他需要古脊椎動物學者協助挖掘和鑒定化石。於是他寫給他的朋友,瑞典烏普薩拉大學C 維曼,請求幫助。

C 維曼接信後告訴安特生,他因教學和工作原因不能到中國,他委派一位年輕的古生物學者,師坦斯基,到北平幫助安特生工作。師坦斯基1894年出生在奧地利的維也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在奧地利陸軍服役,戰後,他在維也納大學阿貝利教授的指導下,研修古生物學。在維曼的推薦下,於1921年6月,到達北平。師坦斯基的第一個挖掘計劃,是去周口店「北京人」產地發掘。1922年,師坦斯基在那裡,很快得到兩枚北京猿人的牙齒化石。

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人佔領山東半島,他們修鐵路,開礦山。1913年,一位德國採礦工程師貝巴洛在蒙陰縣得到三塊恐龍脊椎。三年後,化石被送到北平,交給了中國地質調查所所長丁文江,然而,這些化石的原始資料缺乏,產地也不清楚。

1922年,中國地質調查所的譚錫疇,奉命前去山東半島做地質工作,11月28日,他與安特生同行前往。在蒙陰地區,他們通過一位傳教士馬廷斯的幫助,在蒙陰縣寧家溝(今新泰市)之北1.2公里處,找到了貝巴洛的恐龍化石產地。譚錫疇等作了記錄後,便前往萊陽考察,發掘工作於1923年3月由師坦斯基主持進行。

師坦斯基等在寧家溝採集到一具不完整的蜥腳類恐龍骨架,帶有殘破的頭顱,化石產自早白堊世—蒙陰群。譚錫疇同年在萊陽縣的將軍頂,發現一鴨嘴龍類化石。這些材料被運到瑞典伍普師薩拉大學,1929年維曼發表了研究報告,前者被鑒定為師氏盤足龍(Helopus zdanskyi),後者被命名為中國譚氏龍(Tanius sinensis)。1956年,羅默爾,確認Helopus屬名被Wagler於1832年使用在昆蟲分類上,因而改用屬名Euhelopus,並建議設立一個新亞科,盤足龍亞科。1929年德日進和楊鍾健在陝西神木發現了恐龍類足印化石,1929年北京人頭蓋骨出土。這一年是中國古生物豐收的一年。

1934年秋天,楊鍾健率王存義等來到蒙陰師氏盤足龍化石產地。採得幾塊脊椎骨和一塊肱骨。楊氏認為師坦斯基沒有挖完化石就離去,他的發現應是盤足龍正型個體餘下的標本。楊氏採集的化石,現在保存在南京地質陳列館中。蒙陰群除了產有恐龍化石外,還產有魚化石,經史坦秀鑒定研究有師氏中華弓鰭魚和龜化石。

為了核對師氏盤足龍化石產出的岩層層序。作者三次走訪了寧家溝。寧家溝現在屬於新泰市,這是一座建在小山坡上的破敗山村,全村人都姓寧,全是天主教徒,村中有用磚和石頭壘起的一座教堂,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摧毀,僅存有殘牆破瓦,當時村民也受到歧視。2002年,我第三次走訪時,驚喜地看到一座新的教堂蓋起來,在師氏盤足龍化石點上豎立起一座紀念碑。在村民的臉上有了笑容,我從他們的笑容中看到了希望,這裡化石經常出露,但從不買賣,得到很好保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