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篆刻入門:對照自檢一下,你的篆刻現在什麼程度

篆刻入門:對照自檢一下,你的篆刻現在什麼程度

有一部印友跑來跟我說,學篆刻一段時間,發現,除了整天臨漢印,無事可做了,記得以前寫過同樣內容的文章,今天再照著這個問題,結合篆刻史,再狠說兩句。

清人孫光祖的《篆印發微》里記過一句:「印章之道,先識篆隸……字既識矣,當習書法。」現當代的篆刻家鄧散木在他的《篆刻學》里開篇的《述篆》一節里,也說:「故摹印家必須以識篆為先務,而欲識篆,又必須先明文字之由來,及其構造演變之跡……」

篆刻入門:對照自檢一下,你的篆刻現在什麼程度

(《說文解字》)

在中國的篆刻傳統里,人們在學篆刻藝術時,是必須要掌握一定的文字知識的,這就是在學習篆刻的頭等任務:識篆。這解決了篆刻的第一個問題:先把字刻對了再說。

篆刻在清中葉鄧石如出現之前,人們不斷的學習秦漢印章,鑽研先秦古璽,人們不斷的學習古文字認識古文字,這實際解決的是上面的識篆部問題,進而發展到大量的臨習古印,特別是秦漢印章,旨在學習古人已經經過實踐檢驗的印章程式,這些印章程式包含了大篆入印的古璽印式,也包括了小篆入印的圓朱文印式,當然也包括了以漢繆篆入印的漢印印式,這些典型的,具有代表審美意義的篆刻形式在「印中求印」的思路之下發展到了極致,其特別有代表意義作品風格是以沖刀為主的徽派和以切刀為主的浙派。

篆刻入門:對照自檢一下,你的篆刻現在什麼程度

(古璽)

篆刻入門:對照自檢一下,你的篆刻現在什麼程度

(古璽)

篆刻入門:對照自檢一下,你的篆刻現在什麼程度

(漢印)

篆刻入門:對照自檢一下,你的篆刻現在什麼程度

(漢印)

往前數到明代有一個更老一點的書法家叫趙宦光,他說過一句話:「今人不會寫篆字,如何有好印」(被朱簡引用在《印章要論》里),意思很明確,不寫一手好篆字,是刻不好章的;又往後來發展到更專業一點的朱簡這一派(他應列為「明五派」最後一派的「切刀派」),他同樣也注意到書法對於篆刻的影響,在他的《印經》里他說:「吾所謂刀法者,如字之有起有伏,有轉折,有輕重,各完筆意,不得孟浪,非雕鏤刻畫、以鈍為古、以碎為奇之刀也。刀法也者,所以傳筆法也。」其實,這才是朱簡獨立成派的關鍵所在,這種思想,其實就是最早的「印從書出」的理論。這時想想,朱簡真的夠厲害,認識到「印從書出」這麼早,這是後來徽派一路鄧石如的先聲,他的切刀制印又為後來的浙派開了路,太了不起了。

篆刻入門:對照自檢一下,你的篆刻現在什麼程度

(朱簡的篆刻)

丁敬是有代表意義的,他雖然開創了「有個性的漢印」風格的浙派,但其實,他對秦漢印並不完全死搬,他時時刻刻想著「思離群」,因此也使他不願意「墨守漢家文」,可惜的是,他的不墨守漢家文,只是把六朝唐宋印里的妙處吸收了過來,宗秦漢之餘,又宗了點六朝唐宋,並沒有脫出「印中求印」的範疇,他繼承了朱簡的碎刀徐進,卻忽略了朱簡的印章應當從書法里找出路的思想,蠻可惜的,不過沒辦法,丁敬的精力放在了金石考究,因此他的作品強在字法,強在金石氣。

篆刻入門:對照自檢一下,你的篆刻現在什麼程度

(丁敬的篆刻)

好在,該出現的一定會出現,到了清乾、嘉年間,由於文字獄的原因,乾嘉學派興起,該學派以經學為中心,衍及小學,音韻,史學,校勘、金石,這使金石資料大量出土,這使當時的一位大書法家鄧石如得到了研習這些金石碑版的機會,於是他臨《石鼓文》,臨《之罘刻石》,臨《祀三公山碑》,臨《天發神讖碑》,臨《史晨碑》,臨《張遷碑》,並最終成為一位開創自家風格的篆刻大家,他的風格就是「印從書出。他把自己的篆書風貌融於印中,注意,是成功的融入,這是探索,他之前的人,都拿前人印章里的文字說事。從他開始,篆刻表現里多了一路,即以篆刻表現自家的書法造詣,將自己的印風和書風統一起來,這是一種嶄新的風格,他的篆書風神流動,他的篆刻「剛健婀娜」,這是他的風格。

篆刻入門:對照自檢一下,你的篆刻現在什麼程度

(石鼓文)

篆刻入門:對照自檢一下,你的篆刻現在什麼程度

(鄧石如的篆刻)

從此之後,能稱得上篆刻家的大家,無一不是寫得一手自成風格的篆書,比如後來的吳讓之、徐三庚,並把這種風格與自己的篆刻風格結合起來,成了自家風格的篆刻。又得到一個解決篆刻問題的重要手段,這是篆刻的第二個問題:「寫篆」。

到了與徐三庚同時代的趙之謙這裡,篆刻又一大發展,他進一步開創了一種新的師法和創作的觀念,就是「印外求印」。特點是自覺從璽印之外的資料來尋找創作的素材和靈感,到34歲左右,他開始大膽的創造,開始「一心開闢道路,打開新局」,於是,戰國泉幣,秦漢碑版,權詔,鏡銘,磚瓦素材,無一奔向趙之謙腕底,無一不奔向他的印中。趙之謙之後,印人們開始紛紛從印外尋找素材,其中優秀者如吳昌碩與黃牧甫,他們的取材範圍更超過趙之謙,更廣及封泥、鐘鼎文、銅鏡文等。需要注意的是,「印外求印」的優勢在於從此篆刻語言更加豐富,這些大家名家們,是從前兩項走過來的,而不是憑空開始做這些事的。這是篆刻的第三個問題:「印外功夫」。

篆刻入門:對照自檢一下,你的篆刻現在什麼程度

(趙之謙的篆刻)

篆刻入門:對照自檢一下,你的篆刻現在什麼程度

(吳昌碩篆刻作品)

篆刻入門:對照自檢一下,你的篆刻現在什麼程度

(黃牧甫的篆刻作品)

不識篆走不進篆刻的大門,在在印中求印中打拚一段時間,篆刻根基就不紮實,可做的事情很多,一部《說文解字》就足以打發許久的時光了;不寫篆無法有自己風格的篆刻,有古人無自己,篆刻終將走入死胡同,可做的事情也很多,那麼多好碑、好帖,寫不完臨不盡;下足印外功夫,才有可能豐富自己的篆刻語言,使自己的篆刻更加立體化,可做的事情也很多,那麼多金石資料,博物館裡更是珍品無數,看不完,拓不盡,臨不完

篆刻入門:對照自檢一下,你的篆刻現在什麼程度

(鄧石如刻「有好都能累此生」)

檢查一下,你走在哪一階段呢?每一段都值得下十年二十年的功夫,「有好都能累此生」怎麼能說無事可做呢?

(【老李刻堂】之245,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藝錄 的精彩文章:

細讀《資治通鑒》:「興漢三傑」的韓信真是被陷害了嗎?

TAG:談藝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