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杉洋:先賢過化 名耀八閩

杉洋:先賢過化 名耀八閩

這裡是位於古田縣杉洋鎮杉洋村北面獅山腳下的藍田書院。它是八閩大地最早的書院之一,也是一座名耀八閩的書院。

杉洋開基於唐天寶十四年即公元755年,是個有著1263年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江南山區小鎮。它位於寧德古田交界處,山清水秀,鍾靈毓秀。至今,鎮內仍然保存著200多處各朝代古建築,還有不少人文景觀。

這當中,最為著名的莫過於藍田書院。

公元937年,一位告老還鄉的老者傾盡一生積蓄,在村北創辦家族私塾,起名為「藍田書院」。

這位曾經當時的羅源縣令的杉洋老人,名叫余仁椿。他還划出70畝良田作為「油燈田」,意思為讀書人添燈加油。

藍田書院後來多次毀於戰火,歷代都有重建。到了1925年,佔地達到了941平方米。

然而時光到了公元1975年12月時,一把大火卻把藍田書院完全燒毀。

如今,慕名而來的遊客們看到的藍田書院是於2013年投入巨資重建的,捐建者是余仁椿第33代後裔余雲輝博士。

在余仁椿創辦藍田書院200多年後,一個遲暮之年的老人,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和哲學家,一位福建有史以來最具國際影響的歷史人物來到了杉洋,走進了藍田書院的大門,開始了他教化杉洋人民的不朽生涯。

「環列諸山道遠青,當年夫子日談經。尚餘墨跡香千里,夜夜光搖北斗星。」

清朝杉洋詩人李捷英的這首《題藍田書院》詩中的「夫子」,指的就是那位在杉洋當地被人被尊為「聖人」的朱熹。

這一年,是公元1197年。

這年年初的一個日子,山水有幸,山高霧深的杉洋再次迎來了朱熹這位孔子孟子之後最偉大的儒家大學者。

史書上記載:朱熹孕於政和,生於尤溪,遊學於建陽武夷。長大出仕後奔走各地。

南宋紹興二十八年,朱熹29歲。 這年正月,他決定正式拜儒家大學者李侗為師。為表誠心,他步行三百餘里,沿著漫漫山路,從武夷山的五夫一直走到了南平。

朱熹所虛心求拜的老師李侗是古田縣杉洋人,二十四歲後才由杉洋遷居南平。他終日端坐冥想,卻從不著書立說。

但朱熹卻從李侗的隻言片語中,領悟到了他的高遠境界。朱熹在他的點撥下,如醍醐灌頂,深受啟發,就此完成了他後來自稱為「盡廢所學」的轉變過程,逐漸構建起理學的思想體系。

而古田與朱熹有緣,還可追溯到朱熹的父輩。朱熹的父親朱松青年時期來過古田,並且與古田文士林芸齋結為至交。後來,機緣巧合,林芸齋的兒子林師魯又成為朱熹的得意門人。

宋淳熙十一年(公元1184年),朱熹曾經來古田尋訪父親的蹤跡,並在恩師李侗祖籍地杉洋「遊學講論」,短暫逗留。

而十三年後的這一次故地重遊,他不是短暫逗留。為避禍,他而長住杉洋。

慶元初年(公元1195年),南宋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慶元黨禁」。右相韓佗胄大權獨攬,理學被斥為「偽學」。

慶元三年(公元1197年)初,飽受迫害,身心疲憊的朱熹在他最器重的弟子黃乾和古田籍門人林用中、林允中兄弟等人陪同下,從建陽走水路,在水口古驛登岸,再次踏上古田大地,最終在藍田書院安定下來。

在當年的朱熹的眼中,藍田書院「紅牆廣廈、亭台樓閣、花壇池洞、碑刻楹聯」,是個可以清靜修心又適宜講學的好地方。

他欣喜地親筆書寫了「藍田書院」大字牌匾,高懸書院大門,署名「晦翁」。同時還把這四個大字刻於巨石之上,至今保存完好。

朱熹一生致力於研究理學,曾經講學過的書院達到了27所之多。其中包括南宋四大書院中的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和石鼓書院,門生弟子超過千人。

這一次,他在藍田書院療養身心時潛心講學,很快就聲名遠播,連遠在千里之外的福州、建甌都有人送孩子來杉洋讀書。福州、閩清、長樂等地文人慕名雲集杉洋。藍田書院也一時成為閩東和福州十邑聖地。

在這段日子裡,朱熹為杉洋儒生詳細解析理學要旨。他還自豪地自稱可教孺子「東有餘李,西有王魏」。

就在這裡,他度過了自己教學生涯的最後階段,把文化的種子撒向藍田大地。

就在這裡,朱子理學思想猶如星火燎原,向四周傳播。杉洋因此成為文化聖地,也有了「先賢過化之地」的美譽。

朱熹非常注重天文的實際觀測,提出了許多閃光的天文思想。他的「宇宙生化論」,大大超前於西方的古典星雲說。他的「格物致知」飽含實事求是的精神,影響深遠。

在杉洋藍田書院講學的這段日子裡,朱熹也把他對世界和大自然的認識,以及理學思想傳授給了杉洋人民。

在藍田書院講學的這段時間,也許是這位飽受迫害的遲暮老人自遭「黨禁」以來最為寬懷的日子。

「雪堂養浩凝清氣,月窟觀空靜我神。」朱子白天談經論道,晚上則與門人一起在聚星台上觀星象,談國事。

「藍田八景」之一的「天池引月」距離書院書院不遠,池水清澈,常映月影。朱熹常常帶著弟子對月品茶,他親筆題在泉邊大石上的「引月」二字至今清晰可見。

由於有餘仁椿那70餘畝「油燈田」的收入作為專項物質資助,杉洋人世世代代有了一個相對優越的讀書條件。

但藍田書院為歷代杉洋學子創造了極其重要的學習條件,成為了一塊培養棟樑之才的良田。

更是在在朱熹的推動下,藍田書院成為宋時閩東最高學府,播下了勤奮求學、崇儒重教的種子,使當時的杉洋出現了人才「井噴」現象。

據粗略統計,小小的山鎮自宋及清代共孕育出了一位狀元、二位丞相、三位尚書、四十幾位進士,令人刮目相看。

「地經過化便是名山」,當年的理學星火,在杉洋的山間燎原,使得杉洋人才輩出。

宋慶元六年和嘉定十一年,朱熹的「十八門人」分別在古驛道穿越的杉洋東、西城門口,立下「先賢過化」的石碑,緬懷先師的恩澤以及對杉洋的留戀。

從此,「朱子」的思想和人格,也潤澤了一代又一代的杉洋人民。

杉洋余氏宗祠原名仙岩寺,嘉慶十八年(1813)改為「蟬林祠」,取「蟬連科甲」之意。祠內朱熹有親書的對聯「碧海開龍藏,青雲起雁堂」,十分珍貴。

杉洋各宗族對功名有成的族人,更是褒獎有加,祠堂為之立起「旗杆碣」,刻上名字,榮耀非凡。「一時賢哲聞風蔚起」。

杉洋光迪堂的廳堂上懸掛著的「禮賢崇德」四個大字,表明著這戶人家所受的儒家文化的影響。

在杉洋,像這樣浸潤著朱子文化和儒家文化影響的古民居有百多間。

直至近現代,還湧現了李若初這樣在全國享有盛譽的傑出書畫家。當年朱熹「先賢過化」的影響功不可沒。

毗鄰藍田書院的古田縣第十二中學內,有一座朱熹雕像。作為深受朱熹影響的杉洋最高學府,這個學校的學子們刻苦攻讀,潛心學習,有多人從這裡走向清華和北大的校園。

走進杉洋文昌閣,可以看到一個全國少有的文化現象:這裡同時崇奉至聖先師孔子、理學大師朱熹和「武聖」關羽三人。

朱熹與孔子、關羽同享人間香火,形象地體現出杉洋百姓崇儒重教,尊尚忠良的特性。

原國民黨時期福建省長薩鎮冰曾驚訝于于杉洋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並在《游大東杉洋》詩中贊道:「杉洋勝地快登臨,朱子祠前望翠岑。林壑清幽里野辟,先賢過化入人深。」

地靈和人傑相連。因為有了朱熹,崇學興教的杉洋如今成為了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成為了福建省歷史名村。

重建後的藍田書院更成為古田大地上一座巨大的文化坐標,吸引著無數人的目光。

現在,書院門前那條石渠的水流日夜流淌。活水泛波,它讓每一個來此參觀遊覽的人都不由聯想起朱子的傳世名句「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想起他在杉洋講學的情景,也想起杉洋詩人李捷英的詩作《題藍田書院》:「環列諸山道遠青,當年夫子日談經。尚餘墨跡香千里,夜夜光搖北斗星。」。

在此後的日子裡,朱熹走過的大地上,一定會綻放出更加絢麗爛漫的文化之花,教育之花……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江南胡楊 的精彩文章:

TAG:江南胡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