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以軟銀為例看日企的「東向投資」

以軟銀為例看日企的「東向投資」

引言

日本中央銀行發布的數據顯示,最近幾年,日本企業每年對外投資總額都在10萬億日元(約合1000億美元)上下,實際進軍中國市場的日企也是不降反增

近年來,與中資併購日企成為熱議話題形成強烈對比的是,日本企業從中國撤資的新聞時常見諸報端。這樣一種輿論氛圍很容易給大家造成一種假象,那就是中國資本在海外市場大有作為,而日企在海外特別是中國市場正在逐漸衰退。但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根據日本中央銀行發布的數據顯示,最近幾年,日本企業每年對外投資總額都在10萬億日元(約合1000億美元)上下,實際進軍中國市場的日企也是不降反增。

根據日本貿易振興協會(JETRO)的調查顯示,在調查的2995家日企中,有59.3%的出口對象國是中國,66.8%的進口對象國是中國,有56.2%的日企在中國設有分公司或生產據點,今後計划進入中國市場或進一步擴大在中國投資的日企達到50.3%,而上述所有數據與其它國家或地區相比,中國均是居第一位。由此可見,日企進軍中國市場的 「東向投資」依然是欣欣向榮的景象。

「西向投資」出現瓶頸

說起日企海外投資,最近最大的話題無疑是東芝這家日本老牌企業了。東芝在過去十多年裡進行了很多次高投入的併購:2006年花54億美元買下了西屋電氣(Westinghouse);2011年23億美元買下蘭吉爾(Landis&Gyr);2012年9億美元買IBM的POS部門。表面看來,這些海外投資項目為東芝增添許多隱形資產,但是從東芝如今瀕臨破產的現狀回頭來看,正是這些不計成本的劣質海外併購項目將東芝一步步地拖入了深淵。由於以美國核電業務為代表的海外項目的巨額虧損以及虛報利潤1562億日元(約合12.7億美元)的會計醜聞的曝光,東芝不得不將其能夠盈利的核心業務逐個甩賣。2015年,東芝將旗下的圖像感測器CMOS業務以1.55億美元賣給了索尼;2016年,東芝又將自己的核心盈利業務醫療器械業務以近60億美元賣給了佳能;同年,東芝再將旗下的白色家電業務以近5億美元轉手給了中國美的,最近一段時間東芝手上碩果僅存的快閃記憶體業務也正式進入了競價變賣的階段。可以說正是因為東芝「西向」投資的失敗,使得這家有著142年歷史的日本最具代表性的企業變得搖搖欲墜。

從東芝如今瀕臨破產的現狀回頭來看,正是這些不計成本的劣質海外併購項目將東芝一步步地拖入了深淵。

除東芝以外,日本郵政控股有限公司也深陷西方投資項目虧損的大坑。日本郵政自改革民營化後,經營收入一直頹靡不振,為此日本郵政一直努力嘗試通過轉變業務模式和海外擴張來改變現狀。2015年日本郵政控股有限公司以64.9億澳元價格,收購澳大利亞物流巨頭拓領控股公司(TOLL)。收購TOLL後,日本郵政獲得了涵蓋公路、航空、海運以及鐵路運輸的全球網路,從表面上看這比公司自身的傳統郵政業務利潤更加豐厚。但日本郵政的格局雖大,卻沒有收到預期中的盈利效果。據日本共同社報道,日本郵政僅僅兩年過後就出現巨額損失,去年更是在財年年報中出現了4003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48億元)虧損。

為何日企在「西向投資」 中屢屢受挫,當中究竟出現了什麼問題?從兩個案例來看,對於海外收購過於樂觀,市場調研準備不夠充分,投資選擇的時機不恰當等都是重要原因。除此之外,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理由就是,這兩家公司將海外投資的重心全部放在了西方國家,忽視了東方亞洲國家特別是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

「東向投資」欣欣向榮

與上述兩個失敗案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本近幾年來十分引人注目的一家企業——軟銀(softbank)。軟銀可以說是一家在日本泡沫經濟時代里逆勢成長起來的企業,並且在逐步發展壯大的過程中探索出了獨特的經營投資理念。而軟銀的總裁董事孫正義,更是帶領軟銀在海外投資方面屢戰屢勝,其中以中國市場為對象的「東向投資」尤為引人矚目。包括對於阿里巴巴、盛大和Supercell的投資可以稱為是軟銀十分經典的投資案例。

軟銀的總裁董事孫正義,帶領軟銀在海外投資方面屢戰屢勝,其中以中國市場為對象的「東向投資」尤為引人矚目。包括對於阿里巴巴、盛大和Supercell的投資可以稱為是軟銀十分經典的投資案例。

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孫正義對阿里巴巴的投資。據相關報道稱,目前阿里巴巴的股份主要分三個部分,分別是日本軟銀、中國雅虎和馬雲以及他的阿里巴巴團隊。孫正義的軟銀作為阿里巴巴最早的投資者之一,到2016年6月軟銀在阿里巴巴持有的股權份額為32%。之後為了併購英國半導體設計公司ARM,孫正義套現了5%的阿里巴巴股份,但目前仍然是持有約29.2%股權的大股東。再加上中國雅虎的控股公司又是日本軟銀,因此,可以說實際上整個阿里巴巴的主要幕後老闆就是日本軟銀。

要知道在2000年,軟銀一共不過投給阿里巴巴2000萬美元。但在短短17年里,最初的2000萬美元已經變成了600億美元,這樣的驚人回報率應該只有在中國市場上才有可能出現。現在軟銀又瞄準了「中國共享經濟」這個新商機。據路透社報道,共享單車ofo正在和軟銀方面接觸,已經在滴滴出行注資超過50億美元的軟銀或將以10億美元的金額入股ofo。不只是出行領域,據了解,軟銀在共享經濟這一全新領域內已經是全面押注,包括出行、酒店住宿、聯合辦公、生活方式等各個方面,金額可能已經達到百億美元。

軟銀在中國的成功對於其它日本企業也產生了非常積極的影響。許多日企開始琢磨孫正義的投資方式和理念,更加重視中國市場,投資的對象也更具未來性。現如今中國網路產業迅猛發展,商機隨處可見,如何把握時機審時度勢是許多日企經營者正在學習的。再加上日企向來在中國有著良好商譽、巨大的消費群,因此日企在中國市場有著很大的優勢。

中國市場商機無限

更重要的是,中國作為人口紅利大國,其背後的消費市場潛力無限。所以,不論日資撤出中國的報道如何鋪天蓋地,事實則是日企對於中國市場的投資一直是穩中有進的健康狀態,尤其是在B2B、高端服務業和內容產業領域。對於日企而言,中國市場不論是傳統還是新興行業都有著無限的商機,促使日企不斷加快布局中國市場。

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發布的《日本老齡產業企業名錄》顯示,已經有 63家日企在中國開展養老服務或期待進入中國養老服務市場。

比如在傳統的日本汽車零件行業,眾所周知,其實力強大,在汽車產品大量使用的電子晶元、元器件的生產上長期居於壟斷地位,牢牢把控半導體、集成電路等高附加值的汽車核心零部件市場。在汽車行業的 「後裝市場」,如車載電子系統、顯示屏等,也基本上都是日系產品一家獨大的局面。為了減少人件費與關稅成本,再加上中國對日本汽車技術的高度依賴,許多日本汽車零件企業紛紛進駐中國。比如早在2012年,便有日本汽車零部件企業扎堆入駐江蘇丹陽,現如今這個汽車零件工業園已經有超過300家日企。

此外,在中國新興的養老護理產業,日企也發現了新商機。根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發布的《日本老齡產業企業名錄》顯示,已經有 63家日企在中國開展養老服務或期待進入中國養老服務市場,相關產品涵蓋了養老看護服務、養老設施建設、養老福祉用品、養老健康食品等多個領域。

由於日本較中國提前進入了老齡社會,因此,日本企業在養老服務模式、看護產品的開發等方面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與此同時,據中國老齡工作委員會的相關數據顯示,目前中國養老服務市場消費需求約在3萬億元以上,而在數年之後,市場需求將達到5萬億元。因此,一方擁有巨大的市場需求,一方擁有豐富的經驗與產品,未來中日兩國在養老服務相關產業方面交流與合作的機會將非常多,也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日本養老相關企業進入中國市場。

日企在進駐中國市場時,一般會把重點放在技術和質量上,但是目前全球化大潮流下,生產技術已經日趨平均,技術與技術之間交流與轉移的障礙也越來越少。而且中日兩國民間經濟的發展,除了企業自身的經營投資策略以外,還受到兩國文化、國情、政治等方面因素影響。因而,日企在「東向」投資入駐中國市場時,如何迎合消費者意願、把握中國文化的特點與國情是十分重要的環節,而能否像軟銀一樣在抓住中國當下市場的同時把握未來經濟新走勢,更是投資能否成功的關鍵。另一方面,對於中國企業而言,日資的積極進入也是極好的發展機遇。例如ofo共享單車如果能夠實現與軟銀的全面合作,不僅能壯大自己的資本實力,更是為打開包括日本在內的海外市場找到了一條快捷方式。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版權,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轉載請註明來源:東方財經雜誌(ID:dfcj-bj)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方財經 的精彩文章:

2018年全球宏觀風險解析

TAG:東方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