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在力量訓練中加入有氧?

如何在力量訓練中加入有氧?

科學健力 關注阿特拉斯

Greg Nuckols

Greg Nuckols是一位知識淵博的美國力量舉選手,保持著三項220磅/242磅重量級力量舉世界紀錄。Greg有著超過十年的訓練經驗,並且是有著運動科學學士學位。他線上線下總共訓練過幾百位運動員和普通愛好者,並且為很多健身雜誌和網站供稿。

本文來自Greg的網站StrongerByScience.com 已獲得授權。

翻譯:營長大飛

很多力量項目的運動員和愛好者對有氧都有些厭惡,甚至恐懼,這也不是沒有道理,力量訓練計劃本身就已經很累了,不注意恢復、不控制總量地加入有氧只會導致力量損失、訓練過度,有氧水平也提高不了多少。

不過這只是種極端情況,其實在力量訓練中合理加入有氧並不太難,做得好的話還能幫助恢復,提高訓練容量,並且也不至於平時走兩步就喘。(詳見 有氧與舉鐵)

根據我的經驗,訓練混合型運動員時(兼顧力量與耐力),制定計劃最主要的幾點是:恢復管理、供能系統管理、有氧的漸進超負荷管理、小周期內的訓練時機。

恢復管理,選擇正確的動作形式

抗阻訓練和「有氧」訓練都會對身體的能量儲備等多種結構帶來壓力:運動本身會消耗能量,帶來肌肉組織分解,給骨骼、韌帶帶來壓力等。重要的是,要注意二者帶來的壓力是很不同的,如果控制得當的話,即使多種壓力帶來的總壓力較高,身體也能恢復。

比如說,從身體壓力的角度來說,短跑和高次數深蹲有一定相似之處,二者都以快速改變的關節角度發出較高水平的力,離心向心壓力都較大,所以在計劃中可以當做幾乎相同的訓練內容(並且可以結合在一起)。而慢速騎行、游泳與一般的抗阻訓練就完全不一樣了,這種訓練對肌纖維的衝擊小得多(力學壓力非常小),對骨骼的壓力也很小,所以加入到力量訓練中時可以稍微隨意一點。

我沒法把所有的動作都給你分析一遍,你只要記住,你得審視下你的訓練計劃是怎樣給你的身體施加壓力的,然後再選擇相應的有氧形式。正在專註提高深蹲或腿部力量?那就別做短跑,踩單車也別太快,可以做低強度游泳、低強度單車甚至負重登山等。在做卧推專項?游泳可能就不太好了。大級別運動員?最好別跑步,負重登山更好一些(甚至比單車更好,畢竟那麼大體重坐在那麼小座位上硌得蛋疼)。

另外,還要注意保持爆發力和專項性,所選的有氧動作與你力量訓練動作差異最好大一些,尤其是如果你本身爆發力就不太強的話。根據我的經驗,負重登山與大部分力量訓練動作都不太相似(沒有大幅度關節角、強度低等),對大部分力量運動員來說都是個不錯的選擇。很多人可能會質疑這一點,但要知道,身體對訓練是有適應性的,如果你以不同形式做相似的動作的話,可能會使得身體對哪種的適應都不好。另外,雖然爆發力訓練對力量舉選手是否有必要仍有爭議,但我發現對混合型運動員來說,速度訓練幾乎是必需的,而對純粹的力量運動員來說很多時候可能是可有可無的。這與一些研究發現也相符。

供能系統管理:合理恢復

第二點要仔細考慮的是你消耗的能源儲備是哪些,然後進行相應的恢復。完全的低強度穩定狀態訓練會耗盡糖原儲備,但其實第二天進行大重量訓練並不需要太多糖原。我手下有很多運動員能夠前一天跑二十英里,第二天還能蹲大重量。他們熱身可能會更久一些,訓練時長也會短一些(深蹲那天糖原儲備畢竟沒有完全恢復,所以做高組數會比較難),但他們的最高功率輸出幾乎不會受影響。要記住,容量要進行相應的調整:高次數、肌肥大訓練或者長時間的爆發力、動態發力訓練比低容量大重量訓練需要更多的糖原儲備,所以做完長時間有氧後要有足夠的時間讓糖原儲備恢復,如果完全消耗的話,恢復時間可能會超過72小時。

注意,不論活動動作多「慢」,強度多低,都會消耗糖原。超級馬拉松選手即使以每英里13分鐘的配速跑,糖原消耗光的時候也會體力不支,甚至走路都困難。不要想著什麼「代謝優化」方法能讓身體為力量訓練保存糖原儲備(比如活動期間攝入大量脂肪而不是碳水,從而使得身體學會消耗脂肪而不是糖原之類的蠢話)。

另外,訓練後的「合成代謝窗口」的確是言過其實了,但在力量訓練後力竭做長時間有氧的確不理想,這時候分解代謝激素水平已經很高了,肌肉已經有大量微創了,身體需要回復。短跑倒是可以在這時候做做(15-20 分鐘的HIIT其實與做幾組力竭深蹲還不太一樣),但整體來說,運動員最好在身體至少恢復一點後再做長時間有氧。希望你能目光長遠一點,一周的整體計劃比你訓練後那幾分鐘重要得多。

最後一點是,短時間、低強度的有氧是可以幫助恢復的。幾十年來,耐力型運動員一直在做「恢復跑」一類的訓練,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漸進超負荷,避免停滯

有氧與力量訓練都需要漸進性超負荷,每周都用相同的強度、容量做同樣的動作,不會帶來任何提高。即使你的目標只是提高下有氧基礎,你也應當偶爾改變下有氧訓練來避免停滯或慢性勞損。低強度長時間穩定狀態的有氧(比如長時間慢跑等,應當放在單獨的訓練日)、中等強度「節奏」訓練(也應當放在單獨的訓練日)、高強度短時間衝刺或間歇訓練(可以放在抗阻訓練後)都應當小心地加入到訓練中並逐漸積累量,才能最大化適應性、保證進步。

但做的過多會使得已經很疲勞的身體機能過度疲勞,短跑或間歇訓練過多會讓你力量訓練所使用的供能系統迅速疲勞,而過多低強度有氧會導致長期糖原枯竭/疲勞,甚至可能因為過度使用導致傷病。

其它

那麼,有沒有個理想的模板呢?你需要自己制定一個,我共事的所有運動員的計劃都是獨一無二的,有氧訓練也都不同。我建議每個人都嘗試下不同的訓練方式,游泳、登山、跑步機、負重登山、長距離單車、滑雪等等,別光想著跑步。

同樣還要知道什麼時候減少甚至不做有氧。比賽前,力量運動員應當減少些有氧容量,賽前兩周減25-50%,賽前一周減50-75%。如果整個計劃中一直在規律的做有氧的話,不必完全不做有氧。簡單地來說就是,賽前不要突然改變太多。

最後一點,有氧和力量訓練一樣,都需要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如果你想跑步的話,買雙好點的跑鞋;想登山的話,買雙支撐性強的靴子;想騎單車的話,用舒服點的單車。學習下正確的動作姿勢,避免日後出現各種問題。

點這裡看英文原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Atlas分享 的精彩文章:

長期效果 VS 短期效果

TAG:Atlas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