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寒門博士」楊寶德之死,他本人該負多大責任?

「寒門博士」楊寶德之死,他本人該負多大責任?

責任按比例分配,交警部門經常這麼做,如果肇事方不是全責,他應承擔多大比例,被害方應承擔多大比例。

沒想到,近日「寒門博士」楊寶德自殺後,他的女朋友也來劃分比例,說他的導師周某應該承擔70%的責任。這事故責任,頭次聽說。

導師應該承擔責任的依據,是周老師經常找楊寶德做事。

我在高校就職,實話實說,我經常聽人這麼說:「這事兒,讓學生來做唦!」好像學生就是該給老師做事的。這在大學裡,是普遍的一種潛意識。

但楊寶德之死,絕不可認定,就是幫老師做事逼死的。

說到楊寶德,媒體給他戴了一頂「寒門」的帽子。其實博士與「寒」不寒門,沒有直接關係。這頂帽子,只是新聞的噱頭——不然,你不會關注啊!

好比楊寶德和他女朋友都是普通農家出身,這就一對「寒門博士」了;我認識的絕大多數博士,家庭都較為普通,來自農村的比例也不小。博士不是金妝的佛,它就是個學歷,不需要重金投資,寒門也能讀博。國家對博士研究生的獎學金、助學金,足以讓一名博士生順利完成學業(我記得我當年的博士津貼,就是每月2000元,那還是06年,完全夠用夠花,我聽說有的同學還能貼補家用)。一個學生只要認準方向,願意讀下去,在中國高校大擴招、眾多大學開設博士點的背景下,讀到博士並不是多麼遙遠的目標。

博士群體中,「寒門」並不稀奇。

高校大躍進、大擴張,使得國內博士招生總量快速增長。現在每年畢業的博士生人數已達到5萬,驚人的數字,與中國「世界第一論文大國」的地位太配了!——可大家知道,大量的論文都是垃圾,那麼寫這些垃圾論文的博士碩士呢?

現在博士生的學術素質遠不如前。

博士生源是不愁的,因為本科生都在往碩士研究生擠,許多碩士研究生被迫再往博士研究生的路上擠,某種意義上,「讀博」成了緩解碩士就業壓力的一種必然選擇。我就聽一些在讀博士說,他(她)並不喜歡做研究,未來也不考慮入職研究性崗位。

社會現狀使得大量沒有或缺乏研究能力的人,錯誤選擇了讀博。博士研究生一般要讀3到4年,可是有好多博士(準確說法叫「博士候選人」)五六年、甚至七八年,都沒法畢業。為什麼?因為他們根本寫不出博士論文來!還有博士畢業必須完成的發表幾篇學術論文的指標,也無法完成。於是他們陷入嚴重的焦慮和迷茫。北大就有一批這樣的博士,因為嚴重超期無法畢業,學校不讓他們繼續住集體宿舍了,他們很不滿,為此批評校方無情。

細讀過楊寶德的新聞後,我懷疑,楊寶德可能不具備博士應有的研究能力,因為他學的太辛苦了!他自己也說,總是找不到重點,一篇文章都寫不出來;沒轍了,想到出國這條路,可老師不幫忙了,他的路就沒了。

可能有人會說,楊寶德碩士階段發了三篇文章,怎麼到了博士階段,反而寫不出來了?肯定是老師的問題!

是這樣嗎?

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我雖然是文科,與理工科和醫科不太一樣,但大理兒想來還是差不多的。博士能不能寫出高水平的文章,關鍵還是要靠個人的學術潛能和學校提供的學術平台,與之相比,老師的幫助和指導尚在其次。實際上,現在許多博導,本人工作忙不說,還一人帶幾個、十幾個博士,根本沒時間一個個指導,全憑學生個人努力。那這些博士都不活了?

還有的博導,本身就是「老闆」,學生也稱他老闆,他們把學生當廉價勞動力使,從事簡單重複的勞動(比如大量的基礎性實驗),學生敢怒不敢言。你說,碰到這樣的導師,是不是比找你吃飯、做家務的導師可怕一萬倍?耽誤學生的時間更是無法估量。用的趁手的學生,有的導師還想出各種辦法不讓他準時畢業呢!這些博士遇到的困難,哪個不比楊寶德大?

楊寶德的最主要問題,不是被老師使喚了,而是他學業上遇到瓶頸了,做不下去了,可是他又沒能及時放棄,主動尋求由碩博連讀降為碩士畢業(西安交大每年總有幾個學生這麼做,是有前例可循的)。他不願放棄博士學位,又在學位攻讀中看不到前路,彷彿陷入了泥淖,無以自拔。再加上他性格比較偏激,遇到這樣的困境,不知如何尋求自救,於是走上了絕路。

他兩次自殺,第一次時,女朋友還在租住地等他,他忽然就跑到山裡自殺去了,折騰了一整天沒死成,卻把女朋友急壞了。可見他的自殺之舉是應激反應,一時頭腦發熱,不管不顧,就要去死。他應該有著較嚴重的心理問題。

在楊寶德之死的問題上,最主要的責任人,其實是他本人。

他的導師是否像楊寶德女朋友說的,至少要佔70%的責任?我覺得應該倒過來,頂多佔30%。一個成年男性自殺了,卻要別人為他負絕大多數責任,你覺得此人靠譜嗎?

楊寶德的博導周某,作為一個可能離異或喪偶的中年女性,對自己的學生表現出曖昧,是嚴重違背師德的。

她讓一個29歲的年輕男性學生,經常與自己獨處,還在半夜聊一些兩性話題,可能已經令楊寶德感到驚恐。如果有進一步的證據,甚至可以說,周老師有騷擾男學生的嫌疑(現在關注多的是男老師騷擾女學生,女老師騷擾男生較為少見,但絕對不是沒有)。

至於周老師讓學生做的那些事(洗車、接送、吃飯),雖然在高校是較為普遍的現象(比如讓學生代為監考),但不出事沒什麼,一旦出了事,也將構成對導師不利的證據。一個負責任的導師,如果使喚學生,那麼他必須能使學生得到某種形式的回報,比如聯繫工作、發表論文什麼的,如果沒有,最好別用學生。從楊寶德的情況來看,周老師除了讓他做事,對他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幫助,並且已在學生群里引起了學生的「公憤」。

我想,一個有本事的博士生,他會機智地規避和處理導師的騷擾;他如果能有效把控自己的學業,幫老師做一點雜務也不至於將他逼到死路。

在楊寶德之死上,楊本人應該自負其責,而導師也應該承擔她應該承擔的責任(據傳周老師已經被取消帶學生的資格)。

(本文原創首發於悟空問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皇帝不稱朕 的精彩文章:

提倡國貨,抵制洋貨,從鴉片開始

TAG:皇帝不稱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