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最狠影評:《無問西東》-即使生活報之以痛,我仍然選擇報之以歌

最狠影評:《無問西東》-即使生活報之以痛,我仍然選擇報之以歌

外篇 文/grace樵

四個故事,四段人生。富家子沈光耀選擇了國,被救的孤兒陳鵬選擇了家,學者吳嶺瀾選擇了知識的傳承,現代青年張果果選擇了延續善良。

他們都遵從了內心的選擇,他們的選擇都值得稱道,他們的選擇都與時代有關,他們都是那個時代的英雄。沈光耀目睹國家的危難,他選擇了國,孤兒陳鵬從小沒有家,他太需要一個家了,所以他的選擇也很有愛,以至最後為了國又放棄了家,他的選擇或許沒有沈光耀那樣濃烈,充滿著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懷,但他是完整的,是符合人性的。

但我的記憶似乎應該是倒序。

片尾的那些民國大師的名字在眼前一一掠過,梁思成、林徽因、梁啟超、梅貽琦、王國維、徐志摩,鄧嫁先,我的仰止自歷史書中出走,不期而至,就如片中吳嶺瀾在泰戈爾演講中的感受那樣——某日,我偶然去圖書館,聽到泰戈爾的演講,而陪同在泰戈爾身邊的人,是當時中國最傑出的一群人,這些人站在那裡,自信而篤定,那種從容讓我十分羨慕。

那群人,那群真正的大師,他們或高或矮,但是他們的眼中都有著同一樣東西,那就是自信與從容,不為世俗所點染的錚錚傲骨,那是屬於讀書人的風骨。

從他們的履歷上,幾乎清一色的留學生,這是我要說的重點。不是因為他們是留學生才優秀,而是因為他們優秀才去留學並為國家學以致用。

吳嶺瀾說,當我在你們這個年紀,有段時間,我遠離人群,獨自思索,我的人生到底應該怎樣度過?而泰戈爾,正在講「對自己的真實」有多麼重要,那一刻,我從思索生命意義的羞恥感中,釋放出來。原來這些卓越的人物,也認為花時間思考這些,談論這些,是重要的。希望你們在今後的歲月里,不要放棄對生命的思索,對自己的真實。

聽從你心,無問西東,相信每一個從留學路上打拚過來的留學生都感同身受,我們一路披荊斬棘,就是為了在今後的歲月里,不再放棄對生命的思索,對自己的真實。

即使生活報之以痛,我仍然選擇報之以歌!

1

沈光耀,他做到了。

電影畫面徐徐鋪開,黃土地,土坯房,戰爭,飢餓的孩子,聯大的學生,一群人在用巨大的碾子開拓著機場,他們喊著號子,他們的身後,是一群正在操練的熱血青年。。。

抗戰時期的人們,無關貧窮與富有,他們都是和諧的,一群人在幫助另一群人,美國飛行教官的第一課,如果讓你決定人命與飛機那個重要,請記住,生命一定比飛機重要,因為飛機可以再造,而生命,只有一次。

但就是這一次的生命,也一定要足夠的精彩,才能無愧于堅信你的珍貴,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關於沈光耀的這一部分是最令我動容的,電影中這一部分的故事演繹無疑也是最飽滿最有力的,不要放棄對生命的思索,對自己的真實,沈光耀抱著這樣的信念,在空軍教官的 「這個時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從心裡給出的真心、正義、無畏和同情」的鼓舞下,從一個書生完成了向一名軍人的華麗轉身。

當沈光耀坐在飛機駕駛室里微笑著望向前方,畫外音想起陳鵬的聲音——那時候我還小,有一個飛行員,我們叫他晃晃,經常會送一些食物給我們,如果不是他,我可能早就餓死了,畫面很溫馨,音樂也非常平和,但我就是突然間淚奔,有一種無聲的力量將我內心最柔軟的那一部分揉擠得粉碎,模糊中畫面回放到沈母,那個優雅安靜的女人,那個母親,她輕輕地翻開兒子的畫冊,那個年輕的帥氣的飛行員,他那麼年輕,那麼善良,那麼陽光,那麼富有朝氣,他本該是那個時代最該擁抱幸福的人,但最後他卻走出房門,微笑著迎接著命運的安排。

「這個時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從心裡給出的真心、正義、無畏和同情」,

沈光耀,他做到了。

2

大學風骨

世界於你而言,無意義無目的,卻又充滿隨心所欲的幻想,但又有誰知,也許就在這悶熱令人疲倦的正午,那個陌生人,提著滿籃奇妙的貨物,路過你的門前,他響亮地叫賣著,你就會從朦朧中驚醒,走出房門,迎接命運的安排——泰戈爾。

面對吳嶺瀾面"因為最好的學生都念實科"這樣的回答,梅老師的一席話,也是電影試圖想要向觀眾傳達的:同學,你不應該把自己置身於一種麻木的忙碌、踏實中,而忽略了真實。真正的真實是「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做什麼、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

從迷茫中驚醒的文科生吳嶺瀾,決定遵從自己內心的召喚,不放棄對生命的思索,對自己的真實,做自己想做的事。

而彼時坐在吳嶺瀾面前循循善誘的梅老師,渾身上下都散發著一種光芒。屬於大師的光芒。

大學風骨。

但大學猶在,讀書人卻沒有了。大師已逝,大款輩出。

並非調侃。

事例1:高曉松在清華大學辦演講,講座結束時一個女孩提問:「高老師,你覺得我是應該去國企還是外企?」幾乎讓高曉松背過氣去, 「現在的教育,只教出了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老師沒有風骨,學生不再求知!」

事例2:1917年,蔡元培正式就職北大校長, 1917年,梁漱溟23歲。

在報紙上發表過幾篇論文只有初中文化的梁漱溟把自己出的書寄給了蔡先生,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想到北大當學生。蔡元培在約見了他以後非常肯定地告訴梁漱溟「你的水平可以來北大當老師!」 因為大學不是販賣畢業的機關,也不是灌輸固定知識的機關,而是研究學理的機關。

民國大師的風範,是連眸子里都帶著深邃的凝視,如胡適,如蔡元培,不似今天B大的K教授們,連眼睛都是朝著鼠目寸光的款式生長,還不忘捎帶著斜睨。還有那位跪著去母親面前懺悔自己不孝的某大校長,簡直戲精啊,如此華而不實的形式主義,並不比貪官痛哭流地哭訴自己如何對不起人民更來得煽情,只能讓學者的風骨蕩然無存,並媚於現實。

今天,大學精神最重要的部分已經被他們忽略了。

記得知乎上有個提問,當你在遊歷了世界之後,你最大的收穫是什麼?有人回答,懂得了包容,包容所有文化的存在,哪怕你不認同,世界上總有一些地方還存有大學風骨,還存有學術真誠,你需要的,是去尋找(留學生,你懂的)

3

蠢萌的好人王敏佳與她的戰鬥師娘

最可怕的是愚蠢的好人。王敏佳無疑是個好人,但她同時也是一個蠢萌,蠢一是愛抖擻,與毛主席合影事件,你口頭吹噓一下就罷了,反正誰也沒見過,你想咋吹就咋吹,你的證據最後變成了別人的證據,你說你蠢不蠢?蠢二是干涉別國內政,人家夫妻生活這麼私隱的事,與你何干啊,你讀中醫的啊,你國學老師沒教過你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清官難斷家務事?你不是得道的和尚,渡不了這個經,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勇氣可嘉,智商堪優,即害了自己,又害了他人。

第二蠢的就是師娘,師娘的悲劇在於她太在乎她的存在感了,無時無該不在刷,鬥爭是她唯一的樂趣,比如電影中她拉開抽屜又狠命一關的那個動作,她太寂寞了,拳頭一直打在棉花上,如果一個人一直在跟一堆棉花較勁,那是一種什麼感受?

一旦失去了鬥爭的樂趣,她的人生也開始崩塌了,所以她選擇了自殺,她並不是一個壞人,我們甚至可以認為她是一個好人,她用善支撐著丈夫完成了大學學業,她只是一個可憐的蠢人,抱著一句誓言就妄圖過上一輩子,政治沒學好,不造歷史是發展的,只知道歷史是可以繼承的,她更大的蠢是低估了人性的惡,當由她一手製造的暴真正來臨的時候,她驚慌失措了,害怕了,局面是她無法控制的,這不是她想要的,她只是想給王敏佳一個教訓,但為什麼會是這樣的結果?

「這世上的我們,都有著對真實善良的堅守」

但,善良是有度的,一旦無度,便是助紂為虐。你做了惡的幫凶知道不?

4

張果果的善良。

其實我想說的是,張果果的善良是他的無愧於心,即使遇人不淑,我依然選擇善良,且他的善良也有度,這非常貼心,也真實,即沒有崇高的情操,也沒有道德的綁架,我只是一個有點小情懷的善良人。

足夠了。

屋外的黃梅戲婉約動聽,我在電腦前思索著,並敲下這個題目,無問西東,立德立志,我的思考止於鍵盤,而那些或慷慨或激昂的理想止於影院。一部電影或許改變不了即成的生活態度與方式,走出影院,一切照舊。

但它卻可以引發我們的思考,究竟什麼才是我要追尋的,這才是最重要的。

願你在被打擊時,記起你的珍貴,抵抗惡意; 願你在迷茫時,堅信你的珍貴,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聽從我心,無問西東,不是說,而是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