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把適合自己的紫砂壺才是「硬道理」
自古美人如文章,無第一之說。
那麼,紫砂壺呢?
由於職業的緣故,天天要和紫砂壺打交道,經常被壺友問各種問題,最怕回答的問題是「什麼才是最好的紫砂壺?」
這真的很難回答。畢竟,新的廣告法曾經明確規則不允許出現「第一」這樣誤導消費者的字眼。
被問得多了,痛快反問回去:「那你覺得,人生在世,什麼樣的生活方式才是最理想的?」
對方笑了:「這哪裡有什麼統一的標準,適宜自己的就行了。」這也是我的答案。
撇開功利的目的,對大部分人來說,壺無第一,適合就好。
小小的一抔泥,吸日月之靈氣,集天地之精華,赤條條來,又赤條條去,以極致自然的外表,昭示並接近了生命的本質,本是最純粹之物。
或許壺壺藝人技藝有上下之分,但任何一把壺,一旦呈現,就不應該被貼上價值判別的標籤。
偏偏人類最是那「好事之徒」,決議了「這個貴」,那個「賤」,列一二三規條,薦四五六法門,築起層層門檻和標準,最後再用價錢給它們逐一釘上沉重的枷鎖——榮耀的金或生鏽的鐵。
可見,再美好的事物,一旦感染了人氣,竟惹出這許多是非來。壺無第一,世上沒有絕對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好壺——那隻可能是相對的,某種意義上說,自己喜歡的壺就是好壺。
玩得舒服了,就是好壺。
每個人的年齡、性格、愛好、經濟狀況不一樣,對壺的選擇當然也不一樣。所謂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你所鍾情的,或許正是他所不屑的,他所沉浸的,可能你連正眼都不會瞧。
當然也有那不管不顧的、無可理喻的就喜歡上一把壺的,是由於做工?由於泥料?或許,不過是某個時間,某個場所,它恰恰呈現,解了你的焦渴,中了你的心事。
最高境界的好壺彷彿好姻緣,可遇而不可求,遇見與否,全憑緣分,那是天機,說不得。
徐風《一壺乾坤》里關於「百姓壺」一章的描寫,真實讓我喜歡得緊,比「文人壺」有滋味,間接的說明了適宜才是「硬道理」。
「所謂鄉坯,即是工藝粗糙、樣式僵板,泥料不夠地道,等等。有錢人不屑用手摸它,文人雅士更不屑用正眼瞧它。於是,它們就只能進入百姓的寒舍,鄉村的茶坊。
那茶,粗的;那壺,不但粗,還拙呢。窯場上的廢壺,癟的無妨,殘的無妨,只需不漏水,揀了來,用久了,一樣放出光來……管他什麼鄉坯不鄉坯的,那壺裡全是百姓的樂子呢。」
找一把適合自己的壺吧!
那些龐大絢麗的附加值並不見得有多冷傲,稱心如意才是似水流年裡的驚天動地,並且實在不需要任何人來饒舌。
普及紫砂知識,弘揚紫砂文化,可搜索並關注微信公眾號:紫砂文化百科


TAG:紫砂文化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