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男子胸痛難耐,查出心梗離世,醫生解釋:2個習慣害的!
急診科在臨近中午的時候迎來了一位病人。男性,36歲,大腹便便、虎背熊腰的,他手捂著胸,臉色慘白,豆大的汗珠從額頭滾落,很難受的樣子,這很明顯是心臟出了故障。
心臟的問題,事情的嚴重性不言而喻,立馬安排病人做心電圖,然而心電圖一出來,急診的醫生都愣住了:急性心梗,心電圖所呈現出很典型的心梗圖形。為了使診斷確鑿無誤,又緊急查了血液心梗三項等,結果都支持心梗的診斷。
看著男人躺在病床上,醫生不由得發出一聲感嘆,才36歲而已,就心梗了?患者的家屬趴在病床上嚎啕大哭。究竟是什麼特殊的原因使得這個男人發病的。其實也很難說,他這超標的身材,指不準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等早就已經纏上了他,或者還有家族病史之類的,生活當中再有一些不良嗜好之類的,發生心梗也就不難理解了。
「滴.....」心跳檢測儀的聲音打亂了思緒。「不好了,病人心跳驟停了!」此時此刻,患者正在抽搐,醫生正在手拿電極板準備除顫。醫生的聲音顯得有些顫抖,事情發生的實在是太突然了,雖然經過2小時緊急搶救,但患者終究沒能醒來。
在一旁的家屬情緒失控的大哭,懇求醫生再繼續搶救,可是醫生也沒有辦法,看著已經直線的心電圖,表示很無能為力!
過了好一會,醫生才開口問家屬:這麼年輕的小伙,怎麼會發生心梗呢?
從家屬口中,醫生了解到了一些事實....
事實上,患者名叫小齊,他平時的工作很累,下班的時候就喜歡放鬆自己,而他放鬆的方式則是玩遊戲,有時候開局一把遊戲會打上半個小時左右,每天打上幾把都會玩到半夜,而玩遊戲到半夜的時候餓了,小齊會直接定外賣來吃,而他定的外賣,主打就是炸雞、披薩、漢堡等等,幾乎天天如此。
其實小齊患上心梗,是兩個習慣害了他啊!
習慣一、長期久坐
長時間坐在電腦前不動,會使血液流動速度減慢,血液粘稠度增加,下肢可能形成深靜脈血栓,如果猛然活動,很容易使血栓脫落造成血栓栓塞。而血栓堵塞至心臟,就會產生心梗。
習慣二、攝入「三高」食物
外賣是不少都市人的選擇,其中外賣主要以「三高食品」為主,所謂「三高食品」,就是高熱量、高脂肪、高蛋白。日常飲食中,長期處在高熱量、高脂肪、高蛋白,並且蔬菜攝入少或經常吃燒烤都會增加血栓發病風險。
而小齊經常吃宵夜,幾乎都是一些高油脂食物,這樣就加大了他血液粘稠度,引起血栓。
心梗發生前,會有四個信號:
1、胸口發緊:
心梗發作的幾天前,一些患者會感覺自己的胸口發緊,開始只是持續幾分鐘,之後還會頻繁發作。
2、下頜痛、牙疼和頭痛:
一些心梗患者表示,在發生心梗的前幾天會常覺得自己下頜、牙齒疼痛,部分患者表示有放射性的頭痛發作。
3、肩背疼痛:
由於肩部與心臟的感覺神經靠的較近,因此,在心梗發作之前,極有可能肩部就會出現疼痛的感覺,而且這種疼痛感可慢慢輻射,從肩背發作到手臂、手腕到手指等。
4、莫名心慌焦慮:
部分患者在心梗發作前,會突然出現悲觀焦慮感,也有可能突然感到心慌,感覺生活無望,家人應該要提前有所警覺。
那麼在生活中,該如何預防心梗的發生?
一、避免過度勞累
心梗的高發年齡在40歲以上的男性,以及50歲以上的女性,而近幾年,年輕人患心梗的概率也逐漸增加,跟平常生活習慣有很大的關係。
持續處於這種壓力大,過於疲憊以及精神緊張的狀態下,腎上腺素會飆升,最終還會誘發心肌梗死的危險。
所以,最好不要讓自己過於勞累,好好休息。
二、忌暴飲暴食
進食大量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後,血脂濃度升高,血黏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在冠狀動脈狹窄的基礎上形成血栓,引起急性心肌梗死,在全球,超重與肥胖,是引起死亡的第5大風險因素。
所以,日常生活中最好遠離肥胖,吃動平衡。
三、omega-3脂肪酸,呵護血管健康
來源:三文魚,蘇子油、胡麻仁油等食物
大量實驗證明,飲食中omega-3脂肪酸攝入過少、omega-6脂肪酸攝入過多,兩者失衡是誘發、心血管病等慢性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飽和脂肪酸omega-3系列的α-亞麻酸,是人體現在缺乏最嚴重的脂肪酸,很多實驗得出α-亞麻酸具有降低血清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和極低密度蛋白,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從而可以降三高,預防心血管疾病。
中國營養學會推薦α-亞麻酸(omega-3脂肪酸)每日攝取量1600-1800毫克。
其中蘇子油含量在66.7%以上,被譽為「陸地的深海魚油」,每日補充將5ml蘇子油拌入200ml酸奶里即可。
四、兩個小動作,防止血栓形成
原地跑步或踏步:持續1分鐘
原地跑步能增加小腿肌肉收縮,促進靜脈血液迴流,預防靜脈血栓,還能增強體質和心臟活力,有助於控制血壓。
蹬腳:持續1分鐘
【方法】坐著的時候,兩腳腳尖輪流抬起、放下,做這個動作持續1分鐘。


TAG:健康大顧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