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們的朋友寄生蟲

我們的朋友寄生蟲

有一句話經常被大家引用「沒有永遠的敵人,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長期以來,我們身上的寄生生物——寄生蟲也罷,寄生菌也罷——對我們來說都是極討厭的東西。近幾年來,隨著研究的深入,寄生菌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恢複名譽」,因為科學家發現,寄生在人體腸道內的細菌大部分是我們的朋友,幫助我們消化食物和抵禦疾病。

現在,該是給另一種寄生生物——寄生蟲恢複名譽的時候了,它們的存在有時候也很符合我們的利益呢。

寄生蟲能治病

2007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寄生蟲免疫學家皮恩?洛克接待了一位特殊的病人。這位病人不是來看病,而是來告訴他一個奇怪的現象,並希望能得到解釋的。他告訴洛克,幾年前他得了潰瘍性結腸炎,久治不愈。後來他聽人說,吞服一種叫做鞭蟲的寄生蟲可以緩解病情。於是,2004年他開始從泰國購買了一些鞭蟲卵,並把它們吞下去。現在,他幾乎沒有癥狀了。他問洛克,鞭蟲是怎麼治好他的病的?

作為一名寄生蟲專家,洛克對這種令人咋舌的療法聞所未聞。滿腹狐疑的他接受了這項任務。經過多年的研究,洛克和他的同事終於得出結論:這種療法對治療結腸炎的確有效。反覆的結腸鏡檢查表明,在吞服過鞭蟲的病人的結腸內,凡是鞭蟲寄生的區域,結腸炎的標誌性癥狀——潰瘍和炎症就會大大減輕,甚至蕩然無存。

寄生蟲治病的可能機制是寄生蟲可以刺激腸道黏液的分泌。而腸道內生活著數以萬億計多人體有益的寄生菌,它們的存活離不開腸道黏液,寄生蟲的存在恰恰幫了它們的大忙。

通過多項動物研究,現在已經查明,寄生蟲為我們提供的保護範圍還更廣,包括如結腸炎、哮喘、風濕性關節炎、食物性過敏和Ι型糖尿病等疾病。這些都是免疫系統失調造成的疾病,而寄生蟲的作用就是「安撫」免疫系統,免得它傷害我們的身體和我們的朋友——有益菌。

被寄生蟲逼出來的「性」

寄生蟲對我們的好處還不僅限於治療某些疾病,在進化史上,甚至我們所謂的「性」也是拜它們所賜。

眾所周知,在生物界存在著兩類生殖方式: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採用前者的多數是些低等生物,如細菌、藻類等,採用後者的大多是高等生物,包括我們人類。長期以來,科學家對一個問題一直很感困惑:從繁殖後代的角度來看,無性生殖比起有性生殖來,是更有效率、更節省資源的一種生殖方式,但為什麼生物還會進化出有性生殖呢?

最近有科學家提出來,也許高等動植物的「性」就是被寄生蟲逼出來的。

在紐西蘭生長著一種泥螺,這種泥螺有兩種生殖方式,一種是無性的,一種是有性的(當然,具體到某個個體,它的生殖方式是固定的,兩者必居其一)。於是,在紐西蘭的湖泊里,出現了兩類泥螺群:一類是無性、有性生殖混合的泥螺群,一類是單純無性生殖的泥螺群。前者一般生活在淺水,後者生活在4米以下的深水。

過去20多年,科學家一直在研究這種泥螺。他們發現,無性和有性生殖混合的泥螺群里存在著嚴重的寄生蟲感染,這些寄生蟲吸取它們身上的營養,嚴重影響到它們的壽命和生殖能力;而生活在深水的泥螺群里則很少見寄生蟲。

為什麼寄生蟲喜歡生活在淺水呢?原來,寄生蟲只是在生命的某一階段需要泥螺,最終的宿主卻是野鴨;只有寄生到野鴨身上,它們的生命才算完成一個循環,而野鴨只在淺水捕食。

此前,關於性起源的一個流行假說認為,有性生殖帶來了基因的重組,基因重組帶來了無窮無盡的變異,而豐富的變異更有能力迎接生存的挑戰,正是這一點,讓幾乎所有的高等動植物選擇了性(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雜種優勢」)。

根據這個假說,科學家猜測:所有的泥螺原先都是無性生殖的,後來有的泥螺發生了基因突變,產生了有性生殖;在淺水,與寄生蟲的鬥爭中,這種新的生殖方式比起無性生殖來,顯示了巨大的優越性,因此得以保持,而在深水,由於那裡的寄生蟲少,這種生殖方式並沒有大的優勢,即便產生,也很快被淘汰。這樣一來,在淺水和深水,泥螺群就有了兩種不同的生殖方式。

這個發現印證和豐富了這個關於性起源的假說。此前人們一般認為,「迎接生存的挑戰」是針對捕食者而言的,現在看來,其實主要的挑戰還是來自寄生蟲。因為,你瞧,不論深水還是淺水的泥螺都面臨著同樣的捕食者,但深水的泥螺就沒有進化出性來。

現在,你對寄生蟲又該刮目相看了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科技 的精彩文章:

胎兒改變了媽媽

TAG:大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