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農世家分享種茶致富經
中國是茶的故鄉,是世界上最早發現中國茶樹、利用中國茶葉和栽培中國茶樹的國家,中國也是世界茶道的宗主國,任何國家受中國茶文化的影響都不能否認中國是茶道宗主國的地位,否則違背了茶道的基本文明。茶樹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萬年的歷史。茶被人類發現和利用,大約有四五千年的歷史。
中國對茶的配製是多種多樣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成都的蓋碗茶、台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等。
腐植酸碳基肥水溶肥
茶,灌木或小喬木,嫩枝無毛。葉革質,長圓形或橢圓形,先端鈍或尖銳,基部楔形,上面發亮,下面無毛或初時有柔毛,邊緣有鋸齒,葉柄無毛。花白色,花柄有時稍長;萼片闊卵形至圓形,無毛,宿存;花瓣闊卵形,基部略連合,背面無毛,有時有短柔毛;子房密生白毛;花柱無毛。蒴果3球形或1-2球形,高1.1-1.5厘米,每球有種子1-2粒。花期10月至翌年2月。
茶主要含有:茶多酚、茶色素、茶氨酸、茶多糖、Υ-氨基丁酸。具有:能減低心腦血管發病和死亡風險;有降低膽固醇和血壓的作用;有助於減小患糖尿病的風險;有助於防治早老性痴呆;有抗壓力和抗焦慮作用;能提高免疫力;能提高殺菌力;有減肥瘦身效果和其他保健作用。
腐植酸碳基肥水溶肥
茶葉繁殖方式
種子繁殖
種子繁殖方法簡單,成本低,後代適應性強。但是,茶樹是異花授粉植物,種子後代具有複雜的遺傳性,容易產生變異,不易保持良種的優良性狀。
茶籽採收:茶籽的採收茶果採收應按成熟標誌及時採收。茶果成熟的標誌是:果殼呈綠色,微現裂縫;種殼硬脆,呈棕褐色;剝開種南寧,籽業飽滿。呈乳白色。一般茶區以霜降前後採收茶果較為適宜。 採收茶果,要及時、分批進行,做到行熟先收,盡熟遲收,以保證茶籽質量。蟲蛀的茶果,不要採收。不同品種的茶果,要分別採收。 採回的茶果,應攤放在乾燥和蔭涼通風的地方,避免日光曝晒和雨淋。攤放厚度不宜超過10厘米,每天翻動一、兩次。三、五天後,茶果開始裂開,可輕輕揉壓,使果殼與種子脫離,然後用篩子蜊篩出茶籽。脫殼的茶籽,再適當攤晾,使茶籽含水量降至30%左右。脫殼攤晾的茶籽,去掉夾雜物及蟲蛀、劣變者,然後過篩(篩孔直徑12毫米)分級,就可以播種。
播種:播種時期最好冬播。冬播比春播發芽率高,出土早,可節省茶籽貯藏的費用和人工。
浸種催芽,先將茶籽用25-30℃溫水浸4-5天(每天換水兩次,浮在水面的茶籽撈出淘汰),然後攤於高在室內的砂畦上(鋪砂厚5-6厘米),厚7-10厘米,上面蓋一層5-6厘米厚的細砂,砂上再蓋以稻草。室溫保持在25℃左右,每天洒水一次。催芽室空氣要適當流通。當50%的茶籽露出胚根時,即可播種。
播種方法,可採取穴播和單粒條播,單粒條播行距20厘米,料距3-4厘米。穴播行距20厘米,穴距15厘米,每穴播茶籽4-5粒。播種後隨即覆土,覆土厚度2-3厘米。冬播覆土稍厚,春播覆土宜淺。
腐植酸碳基肥水溶肥
扦插繁殖
髮根的生理基礎茶樹營養器官,具有生理上的自然再生作用。即一部分器官喪失或殘缺,在適當條件下,可以生長妯喪失或殘缺的部分,而使其本身恢復原來完整的狀態。茶樹扦插,是利用茶樹營養器官自然再生作用和極性現象,剪取茶樹半木質化枝條上的莖葉段,將下端插入苗床,經過培育,則能生根抽枝,形成獨立的新茶苗。
插穗插入苗床,插穗上下切口處附近的細胞,很快產生薄膜,封閉上下切口。在薄膜之下形成愈傷木栓,覆被切口。愈傷木栓具有防止水分散失和微生物侵入等保護作用。這時下端切口在知宜的溫度、濕度下,經過一定時間,則由形成層和韌皮薄壁組織細胞分裂而產生愈傷組織。同時,從中心柱內鞘,或從髓射線和形成層交叉點發出新根。這就是扦插髮根的過程。
插穗中碳水化合物,包括澱粉和糖的含量,與根的形成有密切關係。通常認為,碳水化合物與闌尾炎素化合物的比率(C/N),是生根據的重要因素。碳氮比率大,則有利於髮根長苗。實驗證明,枝葉變成紅棕色,達到半木質化、葉片成熟定型時,碳氮經大,扦插成活率高,髮根好,苗木健壯。
扦插髮根的生理進程,與插穗所處的濕度、溫度、空氣、光照和土壤理化狀況有密切關係,它們之間互相影響,互有聯繫。在扦插育過程中,應妥善協調各生態因子間的關係,充分發揮插穗髮根的生理特性。
腐植酸碳基肥水溶肥
茶葉栽培
開墾:茶園開墾坡度15°以下平緩坡地直接開墾。翻墾深度50厘米。坡度15°以上坡地,以等高水平線築梯坎,梯面寬應大於1.5米,然後翻墾。屬塾地的,經過深耕平整就可划行種植;生荒地分初,復墾兩次。初墾深度達50厘米,深耕後不必整碎土塊,以利蓄水。墾翻時注意不要把草皮翻入底層,以便復墾時清出園外,初墾完畢,就可以進行復墾,復墾深度為25-30厘米。復墾要求敲碎土塊,除凈柴草根。切忌把生長密結的草皮塊翻入下層,免得雜草腐爛後形成孔洞,影響茶苗根系水肥吸收。
定植:要利用地下部活動的生長時期進行定植,有利於根系的伸長和發育,也有利於吸收土壤養分供地上部的開始生長所需要的營養物質。高山地區的茶苗定植時期宜掌握在每年的2月份(春節前後)進行。
在完成開墾的茶園定植溝內用定植農具挖穴10-12厘米深,穴徑10厘米以上,把茶苗垂直種於穴內,填滿土,並壓緊壓實,或用農具夯實苗莖部三方土層,再培上細土1-2厘米,澆透水分,苗木定植時要比正常深1-2厘米。如果能選擇在下雨之前定植最為理想。茶苗定植要採用「雙行單株」的方式,株距30厘米,株與株之間呈三角形。在定植溝茶行中鋪放3-5厘米厚的稻草或其它草類植物進行覆蓋,有利於保溫保濕,又達到抑制雜草生長的作用。
修剪:修剪時期應掌握在5月下旬或6月上旬、10月中旬秋茶結束後為宜。 修剪方法如下:
定型修剪:其目的是茶樹在幼齡階段中培養合理的樹體骨架及豐產樹冠。一般進行4次,每次定剪的新梢刀口處必須要木質化或半木質化。第一次修剪結合定植在離地15-18厘米處定剪;第二、三、四次定剪要求在前一次定剪刀口向上提高15厘米處定剪。經過四次的定型修剪樹高已達到60厘米,有2-3級的分枝結構,初步形成合理的採摘樹冠,即可投入生產。
輕修剪:輕修剪的目的在於調整樹冠,培養良好的採摘面。每年進行一次,輕修剪的程度,以剪去蓬面上3-5厘米的為度,主要是剪掉冠面上的小樁頭、無用新梢等。
深修剪:經過多年的採摘和輕修剪的樹,應用深修剪的方法剪去樹冠上部10-15厘米的一層枝葉,使茶樹重新抽發新枝,提高茶樹發芽能力,延長茶樹高產穩產的年限。
重修剪:對半衰老和未老先衰茶樹,一般以剪去原樹高的1/2為宜,結合整理(抽剪),重新培養健壯枝幹和採摘樹冠。
台刈:對十分衰老的茶樹,宜在離地面約10-15厘米高處鋸(或剪)掉全部枝幹,重新培養樹體骨架結構和採摘樹冠。
腐植酸碳基肥水溶肥
施肥
茶葉樹在生長期和多次修剪、采枝葉過程中需要從土壤中吸收大量的養料,因此必須對茶園進行肥料補充,才能獲得穩產、高產。施肥量依據樹齡樹勢,采葉量和土壤條件來決定。施肥方法以穴施和溝施為好。采葉茶樹所需肥料,應劉存壽教授研發的碳基營養微生物菌肥為主做基肥和沖施肥溝施或穴施,以碳基腐植酸水溶肥為輔做沖施肥和葉面肥。
種植前的定植溝和投產後的每年冬季均要施放有機肥料,以碳基營養微生物菌肥為主,每畝施放200-300千克。分別在3月上旬、5月中下旬、8月中旬三次結合淺耕作業時進行。在樹冠緣下開條溝深15-20厘米(以劉存壽教授研發的碳基營養微生物菌肥為主下基肥時深20-25厘米),將肥料均勻施於溝內,施後蓋土。
補葉面肥:3月上旬,當氣溫超過12℃以後,可利用茶樹葉片吸收功能,可葉面和根外噴施碳基腐植酸水溶肥,促使茶樹提早萌芽,增加產量,改善品質。
茶葉地鋤草
生產茶園每年在非採摘季節進行2-3次10-15厘米的淺耕和去除雜草,10月中旬深耕20-25厘米進行鬆土。
腐植酸碳基肥水溶肥
水土保持
茶園多建在山坡地上,沖刷嚴重,要建設好排灌系統,間種綠肥、蓋草、培土,減少水分蒸發,增加土壤養分,抑制雜草生長,提高茶葉產量。
茶葉樹的病蟲害防治
茶樹病蟲對茶葉生產的危害很大,病蟲種類很多,目前全國已發現的約400多種。在生產防治工作中大力提倡以栽培技術、人工、物理、生物、化學防治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技術,充分利用和保護天敵,以生物防治為主,盡量減少施用農藥,特別是高殘毒農藥和劇毒農藥應嚴禁使用。
1、茶葉病害:茶雲紋葉枯病。主要危害老葉、枝和果。防治方法:清園;增施肥料,恢復樹勢;噴波爾多液。
2、常見茶葉害蟲:根結線蟲害、茶尺蠖、茶毛蟲、長白蚧、小綠葉蟬、茶葉蟎等。防治方法:根據不同的蟲害,採用不同的防治方法,人工、生物、化學防治相結合。
腐植酸碳基肥水溶肥
鮮葉採摘
採摘在茶葉生產過程中,既是收穫過程,又是管理措施,也是制茶工藝的開端。合理採摘是實現茶葉高產優質的重要措施,採摘不當會直接影響到茶葉的產量、質量和樹勢。
1、及時采、標準采。各種茶類對鮮葉原料要求不同,大多紅、綠茶的採摘標準是一芽二葉到一芽三葉;高級茶原料要求一芽1-2葉,粗老茶可以一芽4-5葉,採摘時,須根據要求標準及時進行採摘,否則芽葉粗老,同時也影響下輪茶芽的萌發。
2、留葉采。芽葉是茶樹主要的營養器官,採茶與茶樹生育相矛盾,因此採摘茶葉時應留一片真葉,秋季留魚葉。生長較差或更新後不久的茶樹春夏季各留一片真葉,秋季留魚葉。
茶葉採摘後加工方法不同,可分為全發酵、不發酵、半發酵三種,即為紅茶、綠茶、烏龍菜。
本文由秦蜀橋農業整理,讀者想了解更多可以進入L581220L,備註「種植」了解更多,記得是微信喲,或瀏覽 碳基肥.com

TAG: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