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豪強與新銳的博弈,交通革命誰知沉浮

豪強與新銳的博弈,交通革命誰知沉浮

恭喜你找到最犀利也最有趣的創投公眾號

聽說關注並置頂"Vivi闖矽谷"的人都很酷

這是「Vivi闖矽谷」發布的第253篇文章

正文共:4563 字 37 圖

預計閱讀時間: 12分鐘

2018CES大幕已然落下,自動駕駛可以說是今年最火熱的概念之一,從車企到新科技公司,無不爭相推出新產品、新科技。

包括百度、英偉達、采埃孚、三星、英特爾、恩智浦等在內的眾多供應商,以及Nissan、豐田、奇瑞等車企紛紛舉辦了發布會,展出旗下的最新成果,包括自動駕駛、智慧城市、移動出行、IOT等各個領域。

Vivi攜手車雲網以及沃爾沃亞太地區產品部副總裁August吳震皓帶您速覽2018 CES自動駕駛領域最新動態。

CES全集

以下為CES特輯全集(共四集)

http://v.qq.com/u/videos/#cover_edit/k9z001201zw0hhv

(複製到瀏覽器可查看)

在August看來,如果粗略看去,此次CES發布的自動駕駛相關信息似乎和過去存在一定的同質化,但細緻分析後不難發現,在包括硬體搭載、平台思維、合作布局、以及對AI內核的理解等諸多方面,本屆CES還是傳遞出不少自動駕駛新趨勢。

更好的出行工具or平庸的智能手機?

作為自動駕駛技術落地的基礎,車載硬體配置必不可少,也就是通常我們理解的車輛感測器,主要包括攝像頭和雷達。

▼CES 2018 ep.1智能互聯

此次CES期間,不少傳統車企強調自身車輛配置的感測器數量相比此前有大幅提升。

? 例如自主品牌奇瑞

其發布的艾瑞澤5自動駕駛版本是基於百度Apollo Pilot打造的,可實現

自主巡航、

車道保持、

自主變道等功能,

全車裝配9個攝像頭、

4個毫米波雷達

和12個超聲波雷達。

雖然是實驗車輛而非量產版本,艾瑞澤5自動駕駛版包括攝像頭在內的感測器還沒有完全與車輛深度集成,但奇瑞的整體思路以及感測器數量增加對自動駕駛能力提升的作用不言而喻。

除了奇瑞外,? 豐田在其自動駕駛樣車上

除了搭載了攝像頭陣列、

毫米波雷達、

超聲波雷達外,

還搭載了成本更高的激光雷達,以保證更高的識別距離和識別精度。

而新造車勢力中,小鵬汽車首款上市量產車型G3的智能配備還是蠻強的,全車搭載包括攝像頭、毫米波雷達、超聲波雷達在內共25個智能感應設備

從功能層面看,G3可實現自動泊車,高速駕駛,自動跟車等智能駕駛輔助功能,同時支持演算法迭代和OTA升級,通過大數據不斷優化服務。

//值得注意的是,和奇瑞艾瑞澤5自動駕駛版不同,小鵬汽車G3及其搭載的25個智能感應設備已經是最終的量產版本,並將於2018年春季正式上市。

和整車配置的爭奪不同,自動駕駛技術供應商的競爭開始由單點技術競爭向關於平台化建構的整體競爭過度。關於這一點,百度、采埃孚、三星等公司在本次CES期間發布的信息體現的尤為明顯。

百度發布了最新的開放式自動駕駛平台Apollo 2.0,開放的特質讓其擁有了更完整的解決方案和靈活的架構,支持更多車輛,如小型巴士、SUV和卡車,並在全球範圍內提供更廣泛的高清地圖服務。

目前Apollo2.0版本總共有16.5萬行代碼,其將在2018年全面支持包括NVIDIA、Intel、NXP、Renesas在內的四大主流計算平台。

采埃孚的proAI平台同樣是模塊化平台,目前比較成熟的技術達到了自動駕駛的L3水平, L4水平也有一定的技術儲備。對於車企而言,可以按需求向采埃孚獲取細化的自動駕駛技術,以豐富落地車型中相應的自動駕駛功能。

此外,例如三星這樣的非傳統汽車供應商也開始進入自動駕駛技術研發領域,並試圖打造自動駕駛平台。此次CES,三星帶來的DRVLINE自動計時平台包括多項技術標準,接納第三方的硬體或者軟體,能夠讓車企實現一定程度的定製化。

傳統車企與科技企業的博弈

誰將佔領自動駕駛市場?

3年之內,自動駕駛汽車將走入平常百姓家

▼CES 2018 ep.2自動駕駛

眾所周知,沃爾沃汽車的工程師首先發明了三點式安全帶,並以活雷鋒似的崇高精神將該技術免費轉讓給其他汽車廠商,甚至連圖紙等技術細節都拱手開放給所有汽車廠商。這一事件也強化了沃爾沃汽車在安全領域的領導者地位。

近年來,沃爾沃汽車在主動安全和自動駕駛輔助領域建樹頗豐,成立Zenuity公司其中一個想法也是希望複製當年三點式安全帶的故事

Zenuity的CEO——Dennis Nobelius先生,曾經在沃爾沃汽車負責新一代XC90的整體開發項目管理工作,和August在一個部門工作了幾年,Dennis Nobelius先生說,短短的一年之內,這家公司已經招募了500多名工程師,分布在瑞典德國美國三個研發基地,他們也在積極探索中國乃至亞洲地區的業務潛力。這樣的速度,讓人覺得這分明就是一家具有互聯網基因的公司。

? 同時,他也透露了一些核心技術的開發進度,雖然不可能在這裡透露任何細節,但可以負責任的說,自動駕駛技術商業化的那一天,可能比我們想像的要來得快

這次CES其他諸多廠商,無論是Waymo、Uber這樣的新興互聯網企業,Volvo、BMW、Audi這樣的汽車廠商,還是像新成立的Zenuity,、APTIV (Delphi在2017年成立的專註於自動駕駛的新公司)這樣的新型供應商,也在給我們傳遞同樣的信息。

2018出行市場誰主沉浮?

▼CES 2018 ep.3新能源

隨著Uber、滴滴這樣贏者通吃的出行企業成為主流,汽車廠商的溢價能力會逐漸下降,最終成為出行企業的供應商,不再享有較高的凈利甚至毛利。

在著名的「95%以上的私家車都被閑置」的分析中,其實有一點說,這個計算的分母,包含一天的24小時,尤其是包括凌晨到早上的「低谷用車」時間。

換句話說,其實能被分享的汽車,並沒有一些人YY的那麼多。某種程度上說,這些出行類app會大幅幫助甚至刺激絕大部分人的出行需求,所以最終出行的總數量會進一步上升,用車的次數也會因此上升,所以新車的銷量很有可能會進一步上升,而不是下降。

出行大戰,已經結束還是剛剛開始?

///

共享出行時代,新車購買者的確逐漸從私人轉移到滴滴這樣的出行企業。但是,Vivi認為目前的「出行大戰」其實才剛剛開始

以滴滴為例,據報道其每天的出行量為2500萬次,聽上去已經像一個天文數字了。但是,全國私家車的保有量差不多在2億左右,如果每輛車一天被使用兩次,每天就是4億次,因此滴滴佔全國出行量的比例還不到10%,甚至有可能不到5%。

但全中國有14億人口,有實際出行需求的人,至少在10億,每天4億次的出行,其實平均每人不到0.5次,未來還有很大的提升潛力。

所以,認為那些「出行大戰」已經結束,接下來只能出現一家獨大局面的人,可能結論下得太早了。

///

此外,俗話說「吃穿住行」,出行是人類的基本需求之一。就像麥當勞這樣的快餐企業不可能成為人們一日三餐的主要選擇一樣,很難想像某一家公司的一種出行服務成為全中國乃至全地球人民的主要出行選擇。

如果回顧一下汽車行業的發展歷史,尤其是在歐美的歷程,其實可以看到汽車是確保中產階級質量的生活方式的主要工具—— 有了車,可以不用擠公交車或地鐵,可以接孩子上下學,可以住在郊區但仍然享受大城市的夜生活,可以在假期帶全家人去自然風光十足的地區野餐和運動……

因此,汽車廠商們根據普通消費者的購買力和情感需求的差異,開發出那麼多種類型的汽車產品,以期望對每一個消費者用一輛最適合他(她)以及其家庭的汽車滿足各類出行需求。

##Vivi認為,未來的出行服務,不僅僅在數量上會進一步迅速增長,在服務的內容和質量上也會進一步細分,未來還有很大的空間和機會留給新進入者。

共享時代,傳統車企和科技公司是敵是友?

▼CES 2018 ep.4共享出行

https://v.qq.com/x/page/y0535opy5cx.html

(複製到瀏覽器可查看)

##Vivi認為,出行科技公司或將給傳統的汽車及汽車相關產業帶來顛覆性改變。

例如,現今掌握了日常出行大部分市場的優步、滴滴打車類公司來說,其傳統的盈利模式是招募一大批專車司機,從乘客支付的打車費用中予以抽成。

這其中的人力成本相對來說是比較高的,因此滴滴公司也向無人駕駛汽車領域拋出橄欖枝:

在2017年3月,滴滴公司宣布在美國成立無人駕駛實驗室人工智慧實驗室。為了持續輝煌並更上一層樓,自行造車成為了必然的選擇,而如果滴滴可以熬過這一關,必然會成為千億美元,甚至更高估值的科技公司。

如Uber的CEO所說,他想做的事情就是「替換掉每一輛在路上行駛的汽車」,到那個時候才算是真正的「壟斷」出行市場。如果 Uber 、滴滴掌握了無人駕駛技術,它就能挑價格合適的車廠,量產無人車。

同時,無人駕駛技術一旦成熟,也會打破傳統的汽車的商業模式。如果到時候汽車廠商自己不掌握無人駕駛技術,必須依附技術公司。最後汽車流水製造業不過就是一個高端富士康而已。和手機產業相似,蘋果帶著自己的專屬操作系統改造了智能手機。

幾年後,自己做系統的諾基亞賣掉了手機業務、跟著 Google 的摩托羅拉也賣掉了手機業務,食古不化的黑莓也發了梅。中國手機廠商有不少,但整個行業大部分硬體利潤屬於蘋果一個公司。這大概也是為什麼傳統汽車生產大企業,諸如福特汽車、通用汽車等都下決心投資無人駕駛。

寫在最後

現在不僅是大數據時代

更是共享經濟高度發達的時代

從共享單車產業發展勢頭迅猛到現在各種各樣的共享汽車也逐漸問世,豐田、寶馬、大眾、通用也順應潮流,各自組建團隊,投資了汽車共享服務。只要車還是人開,車廠就沒法和 Uber、滴滴競爭,這兩家互聯網技術公司已經各自爭取到數千萬司機。

但如果不需要人開車了,車廠做服務的機會就會更大一些。汽車生產公司的銷售模式也可能會產生顛覆性改變,不再是生產商花費巨額的宣傳費、廣告費,經銷商又收取大筆保養費和銷售提成,他們面向的消費者群體可能會從普通群眾逐漸轉向網約車、共享車公司。

不難看出,此次CES展現出的自動駕駛發展趨勢,

既包括例如硬體層面的單點技術的突圍,

也包括涉及產業鏈合作與布局的新趨勢,

更有由AI技術衍生而來自動駕駛整體戰略發展思考,很有意思。

未來幾年中,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帶來的硬體成本下降,整車自動駕駛產品量產化帶來的商業化落地規模與大數據積累,以及AI等技術突破後進一步延伸的想像空間,關於自動駕駛的發展只會愈演愈烈,不斷向前。

--- 與創新者同行 ---

成為我們節目的贊助商&合作夥伴

讓您的品牌成為創新創業大軍的明星

成為我們節目的一部分

創新初創和投資人,參與我們

講述你們的故事

成為我們「闖矽谷」團隊的小夥伴,志願者

一起推動創新力量前行

聽說有趣有料的人都在這裡

《Vivi闖矽谷》內容已在全媒體平台同步發布。包括「一點資訊」、「愛奇藝」、「百度號」、「企鵝號」、「微博」、「優談」、「新浪看點」、「今日頭條」等主流媒體平台。

感謝你們用實際行動表示對Vivi的支持

原創不易,且行且珍惜

Vivi創矽谷管理員Colina

名稱: vivi_valle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Vivi闖矽谷 的精彩文章:

百億獨角獸秘謀上市,Dropbox放言「雲同步」捨我其誰?

TAG:Vivi闖矽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