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乾、口腔潰瘍、牙齦出血!可能是這些藥物的副作用引起的!
處方和非處方藥物、維生素、礦物質、草藥補劑都會導致口腔問題,如口乾、牙齦發炎、味覺改變、骨質流失。所以,長期服用藥物的人可以學習如何處理這些副作用。 「問上醫」用美國家庭醫生的智庫為您介紹。
藥物副作用對口腔健康的影響包括:
口乾;
牙齒異常出血;
味覺改變;
炎症、口腔潰瘍、軟組織變色;
牙齦腫大;
蛀牙;
牙齒和牙齦顏色變化;
骨質流失;
鵝口瘡、口腔真菌感染。
下面為大家一一介紹引起這些副作用的藥物:
1. 引起口乾的藥物
有400多種藥物會潛在的引起口乾。唾液可以清洗口腔,但是如果唾液較少,就會出現口乾的癥狀,容易導致牙齦感染、引起蛀牙。
最常見導致口乾的藥物包括:
抗組胺葯;
減充血劑;
高血壓藥物(利尿劑、鈣通道阻滯劑和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
抗抑鬱葯;
鎮靜劑;
止痛藥;
帕金森病藥物;
抗酸葯。
如何處理口乾問題:
如果口乾的原因是藥物,可以諮詢醫生是否可以換一種葯。如果不能,有一些小技巧,可以幫助緩解口乾癥狀:
諮詢牙醫能否使用刺激產生唾液產生的藥物;
每天堅持喝水或者喝一些無糖飲料;
盡量不喝或者少喝含咖啡因的飲料、酒,不抽煙,不要咀嚼煙草,這些都會引起口乾;
吃飯時喝點水或者無糖飲料可以幫助食物下咽;
無糖糖果或口香糖能夠促進唾液分泌;
避免吃咸和辣的食物,會引起牙疼痛,還會引起口乾;
晚上使用加濕器。
2. 引起口腔異常出血的藥物
阿司匹林和抗凝血劑,也被稱為血液稀釋劑,會減弱血液凝結力,從而導致牙齦出血,但它們有助於預防心臟病和中風。
如何處理異常出血:
一定要讓牙醫知道你正在服用這些藥物,以便他可以採取預防措施減少出血。同時,要用軟毛牙刷輕輕刷牙,減少出血。
3. 改變味覺的藥物
有些藥物會使嘴裡產生金屬或者苦澀的味道,改變味覺,這些藥物包括:
心血管藥物(一些β-受體阻滯劑和鈣通道阻滯劑);
中樞神經系統興奮劑;
甲硝噠唑(滅滴靈),它是一種抗生素藥物;
尼古丁貼片;
呼吸道吸入劑。
如何處理味覺變化:
如果這副作用難以忍受,向醫生諮詢是否可以換一種葯。
4. 引起軟組織變色的藥物
處方藥物;
抗血壓藥物;
免疫抑製藥物;
口服避孕藥;
某些化療藥物。
如何處理軟組織變色:
讓牙醫知道你正在服用的藥物,或許他可以使用牙科保健養生法,減少牙齦不適。
5. 引起牙齦腫大的藥物
抗癲癇藥物(癲癇);
器官移植後免疫抑製藥物;
鈣通道阻滯劑(心血管疾病)。
如何解決牙齦腫大問題:
當正在使用這些藥物時,刷牙和使用牙線清潔牙齒時需要格外小心。諮詢牙醫,給予一些特殊的牙齒護理方法。
6. 引起蛀牙的藥物
許多孩子服用的藥物都含糖。酸性藥片、抗真菌劑、止咳藥片和許多咀嚼片,如維生素中都含糖。攝入糖過多會引起蛀牙。
如何處理含糖藥物:
如果有可能的話,儘可能服用藥片形式的藥物;
進餐時間服藥;
避免在睡覺前服藥;
服過葯之後,確保使用的是含氟牙膏,嚼的是無糖口香糖;
尋求定期預防性牙科護理;
7. 會改變牙齒或牙齦顏色的藥物
某些藥物可以改變牙齒或牙齦顏色。例如,二甲胺四環素(用於治療痤瘡)可能會導致某個口腔區域黑色素堆積,使牙齦、牙齒變黑。洗必泰(chlorhexidine )漱口水是一種用於治療牙齦疾病的藥物,也會使牙齒染色。
如何處理牙齦或牙齒變色問題:
如果藥物會引起牙齒變色,諮詢牙醫是否可以使用牙齒美白產品來改善。
8. 引起牙齒的骨骼缺失的藥物
使用糖皮質激素,如潑尼松、抗癲癇藥物,會導致支撐牙齒的骨骼缺失。磷酸鹽是一種用於治療骨質疏鬆的藥物,有時會導致一種被稱為頜骨骨壞死的疾病,最終破壞齶骨。其癥狀包括疼痛、牙齦或下巴腫脹、牙齒鬆動、下巴麻木、沉重、下巴流液體,骨頭暴露。
如何處理骨壞死問題:
如果正在服用抗骨壞死的藥物,一定告訴醫生。牙醫可能會開一些抗生素或非甾體類抗炎藥物減緩骨質流失。
9. 引起鵝口瘡的藥物
鵝口瘡也稱為口腔真菌感染,是由真菌(念珠菌)引起的,癥狀為口腔、舌頭都病變。服用抗生素、類固醇藥物或化療都可引起鵝口瘡。
如何處理鵝口瘡:
牙醫可能開一個抗菌漱口水或含片來治療感染。如果仍不起作用,會開一些更強的抗真菌藥物。
其它藥物和口腔健康之間的關係
其它藥物如精神葯,會引起嗜睡、疲勞或記憶障礙。如果你正在服用這些類型的藥物,採取措施幫助你記住定期刷牙和用牙線清潔牙齒(設置警報、記筆記、其他一些提醒方法)。
在沒有諮詢醫生之前,不要停止服用抗精神類藥物。如果這種藥物造成了口腔健康問題,讓醫生知道。一如既往,照顧好口腔,經常刷牙和用牙線清潔牙齒,進行常規牙科檢查,出現任何問題立即處理。
「問上醫」是首個頂尖的用美國家庭醫生智庫為千萬中國人提供權威、專業、一站式精準健康管理服務的智能平台。每個健康解決方案均來自美國家庭醫生智庫,有科學依據。關注問上醫頭條號,更多值得信賴的健康資訊免費看。
口臭也分「香型」,還能預示6種病,怎麼形成的你知道嗎?點擊這裡了解更多!


TAG:問上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