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塔在藏區的一些造型
釋迦摩尼涅槃之後,據說阿育王建造了八萬四千座佛塔來收藏供養佛舍利。
所以,佛塔這種佛教建築形式,是從古印度開始,然後流傳到其他地區。
佛塔,印度梵文為Stupa,音譯「窣堵波」,有時也被稱為「浮屠」。現今保存最早的佛塔,為印度中央邦波帕爾市附近的桑奇大塔。
佛塔最初的功能,是用於供奉佛舍利,後來也用於供奉得道出家人的遺骨,比如,我們所知的歷代達賴、班禪圓寂之後,遺體就會保存在專門修建的佛塔之中,而漢傳佛教中的得到高僧,也多如此保存遺骨,比如,大理感通寺擔當大師靈塔。
一般說來,佛塔是作為寺廟的一部分而存在,這在大、小乘佛教中,尤為明顯,佛塔從未單獨存在於某一地區。
珠峰下,絨布寺的佛塔。
但在佛教傳入藏區後,種種原因,比如,佛苯之爭、政教合一、為了更好的便於信徒禮拜,等等,佛塔在藏區的存在形式並不局限於寺廟,需要即存在,並且,演變成不同的形式。
雲南中甸老城的佛塔。
如果要儘可能的了解佛塔在藏區中的一些造型,我想,應該首先回到藏傳佛教的起點處,也就是桑耶寺。
桑耶寺始建成於公元779年,是藏區第一座「佛法僧」三寶俱全的寺廟,其建築特點,包括了下層為藏區、中層為漢地、上層為印度三種類型,印度特徵中,其中一項是屋頂四周明顯為佛塔的建築。
雖然沒有塔基,但判斷這為佛塔型建築,是因為其體形內容上,符合佛塔的主要特徵:
1.塔身,突破了早期圓型體特徵,為四方型,即亭閣式塔,向外的兩面上鑲嵌降魔杵,四方形塔身,象徵佛在斷證之成就;
2.傘蓋,為四面坡傘蓋,飛檐為海螺造型;
3.塔剎,自下而上包括了剎桿、大相輪、法鈴、小相輪、圓光、龍車及寶珠。
這種亭閣式的佛塔造型,在四川鄉城縣更多,大多為三重式,由下往上逐漸收縮,建造在村莊附近,以便於信徒每天轉經。
在桑耶寺烏孜大殿的四周,有四座高大的佛塔:紅、白、綠、黑四塔,象徵釋迦牟尼出生、成佛、講法、涅槃,同時,以鎮服一切凶神邪魔,防止天災人禍的發生。
以這四座佛塔造型為根本,又出現了多種佛塔造型模式,而大多數佛塔都並未做介紹,僅在青海省同仁縣吾屯下寺見到對解脫八尊塔的說明。
而且,不少地方將佛塔與壇城結合在一起進行修建,底層為轉經走廊,中部為壇城,上部則為佛塔。
四川某地村莊的佛塔。
拉卜楞寺的大金塔。
四川石渠縣,瑪尼堆附近的佛塔,佛堂式佛塔結構。
四川稻城白塔,又稱尊勝塔林,119座小塔、分四層環繞主塔。
將佛塔與大殿結合在一起,比如,四川壤塘縣的覺囊派措爾機寺,塔基為佛堂(四川省博物館圖片翻拍),西藏江孜縣的白居寺,也是類似建築特徵。
佛塔的建築材料,一般與當地的地質情況、交通條件有關,信徒們儘可能的貢獻一切財力及精力來修建寺廟或者佛塔,以此表達對佛的崇敬。
經濟好的地方,佛塔一般都會修建的很高大和精美,除繪以各種密宗有關的圖案外,還會雕塑瓔珞等,並以綠松石等珍貴原材料鑲嵌在塔表面。
也有類似泰國等地,用銅皮作為塔的表面材料。
經濟一般的地區,則是就地取材,用岩石打磨後再修建成佛塔。
也有將佛塔修建在村子旁邊的公路旁,規模宏大。
村裡的老人,每天一早的功課就是轉塔,轉塔完後,就在塔前坐下,聊天說笑。
不拘泥於形式,在山坡上,用經幡等,構建成佛塔形狀。
藏區人們對佛教的崇拜,推動了佛教藝術的發展,也將佛教建築的形式創造出各種變形,噶舉派的米拉日巴佛閣,在我看來,正是碉樓和佛塔的結合而形成。
四川壤塘縣米拉日巴佛閣,底部為轉經走廊,每層以碉樓式佛堂為主體,供奉不同的密宗塑像,頂部為佛塔中的塔剎等內容。


TAG:庭台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