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毀譽交加的14個月後,Amazon Go 終於對外開放,商業意義有多大?

毀譽交加的14個月後,Amazon Go 終於對外開放,商業意義有多大?

位於第七大道和布蘭恰德街交界處的Amazon Go無人便利店

十四個月前Amazon Go首次亮相,引來科技圈集體歡呼。然而,驚艷過後陸續有業內人士指出,Amazon Go的技術方案實現難度大、錯誤率高且成本不菲,象徵意義大於實際。

過去十四個月里,Amazon Go始終處於內部試運營狀態,遲遲未能對外開放。就在大家幾乎已經將它遺忘的時候,Amazon Go 忽然宣布即將面向大眾開放了!!!

據外媒The SeattleTimes報道,電商巨頭亞馬遜的無人便利店Amazon Go歷經了長達14個月的沉寂後,將於當地時間周一早晨 7 點面向公眾開放。

上周,外媒記者對位於第七大道和布蘭恰德街交界處的Amazon Go無人便利店進行了一次實地探訪。午餐高峰期前,亞馬遜員工向到訪記者演示了Amazon Go的性能。

亞馬遜員工正在整理貨架

據記者觀察,Amazon Go並非完全無人值守。商店裡有少數員工正在整理貨架,還有一些工作人員負責引導顧客,為顧客答疑解惑。在Amazon Go的後廚,記者還看到6名員工正在準備三明治、沙拉等外賣午餐。


規模化複製依舊很難

從外媒的介紹來看,過去十幾個月里,Amazon Go的技術方案並沒有發生本質變化,只是做了些小修小補,讓系統配合得更加順暢罷了。

用戶進入亞馬遜無人商店前還是需要先安裝Amazon Go的APP,並在商店入口處掃描門禁的二維碼,這樣門禁系統就能識別用戶的身份。隨後,遍布超市各個角落的相機、麥克風以及感測器將一路追蹤消費者的購物路徑。消費者從貨架上取下商品時,系統會自動將其添加至購物車,並在消費者帶著商品出門時自動從其亞馬遜賬戶中扣除相應的費用。

Amazon Go天花板上的攝像頭

從外媒拍攝的照片中可以看到,Amazon Go的天花板上安裝了很多攝像頭。這些攝像頭被集成在平裝書大小的磚形裝置里,懸掛在天花板下方,彼此以一定的角度差分布排列,分別監控著店鋪的各個區域。

Amazon Go的項目負責人——亞馬遜副總裁 Gianna Puerini介紹,這些磚型裝置中集成了多個感測器,類似於幫助自動駕駛汽車識別視野中的人和物體的系統。(即結合了可分析圖像的視頻攝像頭和激光陣列。)

海外無人零售項目QueueHop項目的負責人楊世遠本月初曾近距離觀察過Amazon Go無人便利店。他告訴雷鋒網,除了天花板,Amazon Go的貨架背後也安裝了很多攝像頭,「基本上每隔半米一米就有一個」,而且貨架上還集成了壓力感測器。

攝像頭可以通過多維度姿態檢測判斷是哪個顧客的手伸過去,比如這個貨架上有個商品被拿走,而這個貨架前有三個人,通過識別他們的位置、身體在哪兒、手在哪兒求出哪只手哪個人最有可能拿走該商品。壓力感測器則可以判斷商品拿起和放下的行為。

Amazon Go內部的系統非常複雜,調試起來很耗費時間。早在2016 年 12 月, Amazon Go 無人超市就已經向內部員工開放了,當時亞馬遜期望能夠在2017年初對外開放。但這件事的困難程度顯然超出了亞馬遜的預期,按《華爾街日報》的說法,一旦店內人流量過大,系統就會崩潰。

一位熟悉Amazon Go的工程師在採訪中透露,為了使計算機視覺演算法能夠有效地追蹤消費者,亞馬遜團隊耗費了大量精力。他表示,項目初期,亞馬遜不得不安排專門的技術人員對錄像進行複核,以確保系統正常運轉。

過去十幾個月里,Amazon Go取得了非常大的進步。去年11月彭博社曾報道,3名亞馬遜職員穿上皮卡丘的衣服,試圖矇混過關,但系統並沒有上當。

亞馬遜副總裁 Gianna Puerini

Puerini在接受採訪時被問到,為何Amazon Go遲遲不對外開放。她表示,內部員工對Amazon Go的使用率很高,足以模擬開放場景下的環境,因此不急著開放,隻字未提背後的技術原因。

因此,人們難免好奇,Amazon Go現在的準確率到底如何,系統的出錯率有多高。對此,Puerini 沒有正面回復,只表示系統現在的準確率非常高。如果系統真的出錯了,顧客可以用 Amazon Go 的 APP 掃一下收據上誤收費的商品條目,去掉收取了費用但自己實際上沒買的物品。

雖然Amazon Go正式開放後到底會表現如何目前還不得而知,但業內人士多持樂觀態度。比如天若科技CEO陳維龍就向雷鋒網表示,既然Amazon Go敢於向大眾開放,就證明它的單店系統已經很成熟了。只不過單店系統成熟和實現規模化複製是兩碼事,考慮到Amazon Go系統的複雜程度和高昂的成本,規模化複製至少還要2-3年時間。


定位辦公室白領

Amazon Go的項目負責人Gianna Puerini認為,一個成功的便利店應該具備三大要素:選擇豐富、價格便宜、體驗便捷。在她看來,這些要素Amazon Go全都具備。

據雷鋒網了解,Amazon Go的商品品類介於小型加油站便利店和大型商店之間,算不上十分豐富。選品主要為零食、飲料和常見的雜貨用品,有四種椰汁,但缺少熱食供應。

這種選品策略或許與Amazon Go的定位有關。據熟悉亞馬遜早期計劃的知情者透露,亞馬遜內部將辦公室白領定位成主要受眾。Puerini認為,對辦公室白領而言,最重要的就是節省時間和填飽肚子。

Amazon Go的商品價格方面和普通便利店差不多,比如一罐 12 盎司的 Springdrift 蘇打水價格是 1.25 美元,一罐 20 盎司的 Coffee Bean and Tea 茶包價格為 7.75 美元,越南豆腐三明治僅需5.99 美元就能買到。

考慮到其不菲的成本,Amazon Go勢必要主打鮮食等毛利潤較高的商品。陳維龍表示,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這都是無人便利店的一大發展趨勢。

亞馬遜內部認為,一家Amazon Go門店周圍的幾個街區中至少要有數千名辦公室白領才能回本。在海外無人零售項目QueueHop項目的負責人楊世遠看來,這就意味著Amazon Go難以規模化複製。


先抓體驗,後優化性價比

過去十四個月里,亞馬遜無人便利店「Just Walk Out」的理念,賦予了我們巨大的想像空間。如果亞馬遜基於它的「黑科技」,將業務拓展到便利店或其他形態的實體零售當中,將是怎樣一番光景?這種猜測在亞馬遜137億美元收購全食超市時達到了頂峰。

這甚至招致了美國雜貨店工會的批判,他們擔心自動收銀技術的普及將導致大量收銀員失業,畢竟收銀員是美國需求第二大的工作崗位。

必須承認,面向公眾開放對於Amazon Go是里程碑式的事件,標誌著技術的巨大突破。然而技術從來不是決定商業成功與否的唯一因素。Amazon Go距離很多人想像中的「即將遍布大街小巷」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天若科技CEO陳維龍認為,無人便利店的核心價值是用戶和數據,它變革了以往零售商只有會員和顧客,卻不了解用戶的弊病。無人便利店的核心價值建立在用戶體驗和實施性價比這兩大要素之上。

從體驗來說,「Just Walk Out」是可以俘獲用戶的,只不過成本和受益難以平衡。國內有的企業號稱數十萬,甚至十多萬人民幣就可以改造一家便利店,但這個成本達不到「Just Walk Out」的效果。如果能夠解決性價比的問題,Amazon Go將有機會做成類似AWS的基礎商業應用。因此,Amazon Go 採取的路徑是先不計成本地做一套應用,看看能獲取怎樣的價值,然後再商業化。

陳維龍指出,全球除了少數幾家公司能夠同時做好技術和運營,大部分創業公司都將走向分化:純視覺AI的公司做演算法平台或整體方案,部分公司做整體系統集成和賦能者,部分公司做零售相關的業務。未來這3類公司將獨立存在,沒人能獨佔全部領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雷鋒網 的精彩文章:

TAG:雷鋒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