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雲岡石窟系列29:第十一窟內都雕鑿怎樣的精彩內容

雲岡石窟系列29:第十一窟內都雕鑿怎樣的精彩內容

雲岡石窟的第十一窟,雖歷經皇家工程中途停工,造就整體布局凌亂,但是作為雲岡石窟中期的代表之一,依舊保存著異常精彩的內容。

作為塔廟窟,中心的方形塔佔據著窟內的主要空間,高達13.3米。十一窟是雲岡石窟中最早採用中心塔柱的洞窟。

塔柱分為兩層,一入窟內看到南邊第一層約佔塔柱的三分之二,雕刻立佛,左右各雕脅侍菩薩。佛與菩薩的服飾完全為中國式,也就是雲岡石窟晚期的式樣。尤其是兩側的脅侍菩薩,面型消瘦,通體薄紗,為後世遼代補雕。第二層則雕鑿交腳菩薩,頭戴化佛冠,帔帛交叉在前,左手撫膝,右手上揚。兩側各雕思惟菩薩,身材消瘦長裙垂地,長頸削肩。這種形象皆為雲岡晚期的特點。

在其餘三壁雕刻內容為二立佛,第三層則為塔頂,四面皆為須彌座上對稱雕飾蕉葉,中央為多面多臂的阿修羅。在面對塔柱的左手方,也就是窟內西壁。明顯可以看出布局凌亂,布滿形式各異大小不一的精美雕刻。當時十一窟在中途停工之前,僅僅只完成了窟的大致模樣,還沒有開鑿龕像便被迫中斷。整個西壁壁面都沒有切齊,壁面凹凸不平。而追刻補鑿是在太和七年才開始,窟內所保存的題記可以得知,當時大量的佛教團體組織以及信男善女、士大夫貴族階層都參與其中,一直持續了十多年時間的鑿刻。

在中部雕長約七米寬約近三米的屋形佛龕,龕內雕刻七尊立佛,現存保存完好的有五尊,窟內北側的兩尊已然風化無存。現保存完好的五尊褒衣博帶,高約兩米四,佛面相豐圓,波狀髮髻,褒衣博帶,下擺外張,線條流暢,雕刻精美,為太和改制後的典型佛裝。

七立佛與鮮卑皇族的七世父母觀念相吻合,從被尊為始祖的拓跋力微算起,到道武帝拓跋珪恰好七世。如果遠溯先祖,從第一推寅到第二推寅,第二推寅到拓跋詰汾,都是七世。包括後來孝文帝尊太廟供七祖,均依照漢族「天子七廟,三昭三穆」的禮制。

後期補鑿的第三層有九座形式多樣的小龕,造像雕刻精美,為中後期雲岡石窟內雕刻精品

下層比較有意思的是南側龕外兩側各有一站立脅侍菩薩,但是僅存右側一尊。左側脅侍菩薩在當年完工後便遭到鑿毀,在殘面上簡單地補刻了幾個小立佛。看到有條很深的溝壑,可以得知當年要整體剷平的意圖。這些留存慘烈的遺迹,直接得出當年造像營建工程中斷時期的管理狀態。

面對中心塔柱右手方,也就是東壁下部風化嚴重,進過後世補塑,與西壁相比,,明顯風格迥異。最高處南側雕文殊、普賢與大勢至三菩薩手持寶珠半跏趺坐,下刻長方形共336字的《太和七年造像志》,此題記為雲岡現存最早、字數最多,也是中國石窟中現存最早的魏碑題記,直接影響了後來龍門石窟的諸多題記。

最高處雕有四層佛龕,佛龕內從上到下依次為交腳菩薩、坐佛及雙佛對坐、三菩薩,龕外雕有四層供養人像。如此諸多的供養人行列,與《太和七年造像志》題記內容相呼應,為雲岡中期上層士大夫貴族階層及諸多信男善女參與到石窟營建的一個寫照。

中上部佛龕楣內雕刻的飛天已經擺脫早期似乎被拋上空中的感覺,完全已經自由飛翔的狀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曉寒哥 的精彩文章:

雲岡石窟系列31:十二窟後室十個啥樣子

TAG:曉寒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