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將就」 才是最好的回答

不「將就」 才是最好的回答

昨天看到一個有趣的社會新聞:浙江有一個準新娘,今年已經33歲了,在外地經營網店,經人介紹,遇到的36歲的大齡男青年。因為彼此都到了急著結婚的年齡,經過一段時間接觸,就訂了婚。婚禮當天,男方去接新娘,卻發現新娘已在當天臨晨2點多,連夜開車落跑,音訊全無。

電影中的情節成了現實。這事自然引起了媒體的熱議。觀察新郎和新娘對此事的解釋很有意思。男方的解釋是,女方嫌棄自己家境不好,沒有買婚房,聘禮也沒給夠。意思是說,這還是錢的問題。

女方則說,跟這個男生從認識到訂婚不到三個月,從認識到開始,和男生的溝通非常少,單獨吃飯不超過3次,沒看過一場電影,甚至連吵架也沒有。唯一一次浪漫,算是情人節送了花和巧克力。就算這樣,她之前還是反覆勸說自己:「也許他不浪漫,但至少聽你的,如果他願意聽你的,就可以結婚了。」但理智最終架不過沒感情,越臨近婚禮越恐慌,最後終於在婚禮前夕落荒而逃,成了落跑新娘。按女方的意思,壓根不是錢的問題,是感覺的問題。

最後女方自我總結說:我錯就錯在,以為自己年紀大了,就可以將就,後來發現,這事壓根就「將就」不了。

這件事給我兩個感觸:第一個感觸,是男人和女人的思維真不一樣。當愛情出問題是,男人的第一反應往往是「錢」,所以他們痛定思痛,回去蒙頭掙錢。女人的第一反應,往往是「情」,她們會更尊重自己的感覺,回頭去找能給她們感覺的人了。

第二個感觸,愛情中的「將就」。新娘說「將就」一詞,道出了太多的愛情理想和現實的無奈。如果說,我們的人生就是由一個個謎題組成,愛情是我們一生中最大的謎題,生命賜予我們的最精彩的禮物,如果它以「將就」開局,在經歷生活必然會有的困難挫折後,很容易以「離婚」結局。

我的一個來訪者,最近也遇到了「該不該將就」的問題。她有一個男朋友,在一起已經一年多了。男朋友在IT公司工作,為人很踏實可靠,掙的錢也不算少。她自己在事業單位上班,工作也挺穩定。兩人是通過相親認識的,認識的時候,都已經二十七八了,覺得已經到了成家的時候,再加上雙方的父母都很滿意,就自然在一起了。

在一起後,男生工作很忙,經常加班,加上本身並不是很愛玩,兩人一起出去玩的時間很少。她經常跟自己說,這樣其實也挺好,安全踏實。最近男生要被公司派到外地去工作,要去一年,臨走前跟她說,要麼我們先把證領了吧。

她很乾脆地說,好。可是心裡卻越來越不安,並開始失眠。她努力回憶自己跟男生相處的細節,男友對她很好,她有什麼需要,男友總是會努力滿足。他們也幾乎從來沒有發生過什麼爭吵。可正是這種平靜,讓她感到不安。這種不安沒法跟父母講,跟朋友也很難說出口,跟男友更是沒法說——他一直以為這是水到渠成的事呢。這幾天她一直做夢,夢見自己丟失了一個東西,翻箱倒櫃,怎麼找也找不著。於是她來問我:「我這算是將就嗎?」

這算是「將就」嗎?

我們心裡經常存有一些小心思。比如,我們經常懷疑自己對他人的感情並沒有表面上這麼熱烈,也懷疑自己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這些秘密,我們以為是自己獨有的,它確實非常普遍。

而在這種懷疑中如何選擇,卻更複雜一些。在我思考這個故事的時候,我準備了兩個版本的說辭。

其中一個版本以「平平淡淡才是真」開頭。1982年,印度有一項研究考察了家庭包辦婚姻和自由婚姻在時間維度上的變遷,發現在結婚的兩年內,自由婚姻的中夫妻的愛情值要遠高於包辦婚姻,可是五年後,自由婚姻中的愛情值直線下降,而包辦婚姻中的愛情值卻穩中有升,最後還完勝自由婚姻了。我爸媽是相親結婚的,當年我爸是個憨厚內向的小夥子,結婚前總共見過我媽兩次,紅著臉在旁邊站著,連打招呼都不會。我媽死瞧不上他,完全是因為我外婆的主意,「將就」了。可結婚後兩人的感情迅速升溫,以至於我老婆在看到我爸幫我媽端茶倒水時,還經常撇著嘴對我說,「瞧瞧人家是怎麼疼媳婦的」。

根據毛姆小說改編的電影《面紗》說的也是這道理:女主角為了逃離倫敦的浮華卻又空虛的社交圈,也為了防止自己變成一位老姑娘,接受了沉默寡言的醫生費恩的求婚。結果醫生是個埋頭讀書的科學家,孤獨的古蒂覺得自己將就了,並很快跟迷人又會玩的已婚男人理查搞在了一起。為了報復她,醫生把她帶到了霍亂肆虐的偏遠小鎮,協助控制當地疫情。在控制疫情的前線,在生死的關口,兩人倒是相互敞開心扉,開始變得日漸親密了。

這麼說來,怎麼開局不重要,重要的是怎麼相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夜聽伴你好眠FM 的精彩文章:

近幾年來,你對愛情的看法有改變嗎?

TAG:夜聽伴你好眠F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