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寫給二三十歲的你:戒不掉這3點,你只會越過越差

寫給二三十歲的你:戒不掉這3點,你只會越過越差

一次跟朋友閑聊,朋友說起公司的一位同事。

讓朋友鬱悶的是,同事整日里喜歡搬弄是非,在A面前揭B,在B面前揭C,在C面前再揭A......

朋友曾好心勸她這些事毫無意義,何不多花時間做好工作。哪知同事竟反駁朋友:反正這一生就這樣了,工作用不用心薪酬也沒差,找點事娛樂下自己有何不好?

她的話讓朋友無語:難怪她過不好自己的一生。

朋友的話我感同身受。

的確,身邊一些人,他們身上的一些特質,難免讓人懷疑他們過好生活的能力。

1看不慣別人的好

作家晚情在她書里說過一件事。

一次,她參加朋友聚會,一位只有一面之緣的朋友送了她一個帶有異國風情的發簪。這位朋友告訴她,這是她在歐洲遊玩時看見的,因為非常精緻,所以買了好幾個送給朋友們。

說完,這位朋友轉身走開接電話去了。

這時,旁邊一人從自己的包里掏出一個差不多的發簪遞給她,說:「我不太喜歡用這種東西,這個送給你吧!」

晚情推遲了一番收下了,隨口說了一句:「這麼漂亮的簪子,你真捨得給我呀?」

結果,身旁這人用不屑的語氣說:「有什麼好捨不得的,又不是什麼珍貴的東西。」

晚情驚愕地說:「東西確實不貴,但畢竟也是人家的一番心意。」

對方撇撇嘴道:「我是真不稀罕這種東西,你以為她是為了送你東西嗎?她只不過是為了告訴你,她去歐洲了,但又不能直白地說,我最討厭這種顯擺的人了。」

交談到這戛然而止。

一個月後,晚情收到好友送來的兩箱特產,看著家裡人少吃不完,就想著四處分分。

她突然記起送她簪子的那位朋友,便打電話問地址,好送些過去。

收到地址,晚情很是驚訝,那是城市裡最高檔的別墅區。

東西送去時,這位朋友十分熱情,晚情在她身上絲毫看不到任何有顯擺炫耀的意思,相反對方十分溫柔體貼。

這讓晚情想起上次送簪子的一幕,以這位朋友的生活條件,即使每個月去趟歐洲也沒問題,根本無須以這種方式告訴大家,但卻依舊有人認為她在顯擺。

事實上,她不但沒有顯擺,甚至算得上低調了,否則也不會直到她家才知道她的現狀。

在這個社會上,確實有些人在炫耀曬富,但也有很多玻璃心的人,但凡看見別人擁有好的東西,便認定對方存心炫耀。

卻不知,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不過是過著與自己能力相匹配的生活。

當氣惱別人顯擺時,不妨審視下自身,是不是因為差距的存在而心生嫉妒。

著名哲學家培根說過:嫉妒,總是把災難,帶到它所注目的地方。

盧梭也說:人除了希望自己幸福之外,還喜歡看到別人不幸。

但他人的優秀,自有他人的理由;他人的成功,自有他人的奧秘。

你要做的,就是放下偏見 ,學會欣賞,學習,進而強大自己。

2愛抱怨

心理諮詢師在處理諮詢期間,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

他們曾收到過許多的抱怨郵件。有的抱怨工作待遇太低,有的抱怨社會不公,有的抱怨自己學歷不高,有的抱怨所做的事並非自己喜歡的事情。

然而,認真翻看這些抱怨郵件,幾乎每三行字里就會有幾個錯別字。

這真是一個有趣的現象。抱怨工作待遇、社會不公、學歷不高……可為何他們不努力提升自身能力呢?為何連一份郵件的表述準確性都無法保證呢?

精讀君此前在《成長詞典》詞條《179:抱怨》里提到的一句話就能很好地解釋了:那些越是喜歡抱怨的人,越是難以做好一些小事情,甚至是一些非常本分的事情。

因為他們往往以情緒為中心,而沒有投入時間和精力去尋求真正想要的東西。長於說而弱於行,長於批評而弱於建議。

因而,對於問題最終的解決,他們總是顯得無能為力。

說起偏愛抱怨的舉動,作家霧滿攔江認為:常常抱怨的人,主要是因為讀書量少,還不知道自己的無知,所以才會有此心態。

如果他們不加大閱讀量,那麼這就會一直是他們的常態。

如果你研讀馬雲的人生,你會發現:在前37年里,他的人生就充斥著2個字:失敗;37歲之後,他飛黃騰達了,秘訣就是四個字:永不抱怨。

《不抱怨的世界》中提到:「人生最重要的就是把注意力放在我們想要的東西上,而不是不要的東西上。

當你專註閱讀,專註你想要的東西,你就會不再抱怨,你的人生也將從此改變。

3缺乏安全感

一次同學聚會,我和幾個同學順路搭乘一名男同學的車回家。

半路上,男同學的手機響了。因為開車不便,他簡單說了句:「我正在開車,等下再和你說!」然後就掛斷了。

有人問:「誰呀?」

他回說:「沒事,女朋友。」

話剛說完,電話又來了。他趁著紅燈時間,低頭看了看,摁掉了。

接著,電話又響,一遍遍,一次次,沒完沒了。

男同學終於煩了,有些生氣地說:「一天到晚跟查崗似的。」

同學幾個連忙勸他,女生是會比較小心眼,不打緊。

但我心想,這樣的女生,若不是極度沒有安全感,怎會一遇冷落,便驚慌失措地失去了起碼的理智。

一個人如果把自身的安全感寄託給男友、父母、工作,這樣的人想必一輩子也無法體會到真正的安全感。

李笑來老師在《把時間當朋友里》提到過一句話:「人生唯一的安全感,來自於充分體驗人生的不安全感。」

一個人只有自己經歷了,並從不安全的現實中學會獲取安全的力量,你才會真正地強大,並感到安全。

皮克斯動畫有一個短片:《Piper》。

故事中,一隻剛出生沒多久的小磯鷸一直在等著媽媽餵食,但媽媽卻堅持讓它自己出去覓食。

起初,鷸寶寶很是害怕,可為了填飽肚子,它小心翼翼地走了出去。

迎面來了洶湧的海浪,嚇得鷸寶寶趕緊跑回了安全地帶。

但抵不住飢餓,它還是選擇了繼續覓食。

再一次海浪襲來時,小磯鷸承擔著會被侵蝕的風險,它戰勝了內心的不安全感,學著埋進土中,最終它收穫了美食,也見到了美麗的海洋世界。

事實上,所謂的安全感不是任何人或事給予你的,而是你強大後的最終所得

4結語

人生於世,究其根本,是要證明自我價值,盡最大可能讓自己過好這一生。

就如車爾尼雪夫斯基所說的:對於人,什麼最可愛呢?生活。因為我們的一切歡樂,我們的一切幸福,我們的一切希望,只與生活關連。

所以,千萬別讓人性中一些非理性的作為,毀了你的生活。

作者:夏穆,精讀主創,新媒體工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精讀 的精彩文章:

層次越高的年輕人,越早拎得清這件事,提升你的格局

TAG:精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