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中國歷史上難以抹去的爭議人物,體味謀國者的雄才與悲哀

中國歷史上難以抹去的爭議人物,體味謀國者的雄才與悲哀

1859年9月16日,袁世凱出身河南項城的一個大家族,少年時兩度名落孫山,又不願留在鄉間做土財主,便於1881年10月前往山東登州投奔駐防當地的吳長慶,在他的指導下砥礪磨練,1882年正好為鄉試年,袁世凱本欲應舉,但清朝屬國朝鮮突發事變,改變了袁世凱的人生軌跡,圖為袁世凱和他母親的合影。

1882年,朝鮮發生壬午軍亂,袁世凱率領一支清軍配合行動,殺死了幾十名兵變參與者,平息兵變。當年23歲的袁世凱則以幫辦朝鮮軍務身份駐藩屬國朝鮮,協助朝鮮訓練新軍,開啟了袁世凱練兵的先河。1884年甲申政變,袁世凱指揮清軍擊退日軍,打退了日本的滲透勢力,推遲了中日戰爭的爆發,受到李鴻章的器重。

袁世凱在甲午戰爭前線負責後勤期間,便主張由他募兵並編練新式軍隊,但未被採納,在甲午戰爭結束後,光緒帝批准袁世凱督練新建陸軍,採用西方的先進技術,嚴格訓練,來發展成為北洋六鎮(北洋新軍)。1898年9月20日,慈禧太后宣布臨朝訓政,袁世凱得知慈禧即將上台的情報,懼怕牽連自己,遂向榮祿告密,加重了政變的後果,告密獲得了後黨的信任,地位扶搖直上,圖為袁在山東擔任巡撫

1902年,袁世凱兼任政務處參預政務大臣和練兵大臣,在保定編練北洋常備軍(簡稱北洋軍)。袁世凱北洋集團勢力的擴張,對掌握中央政柄的滿洲親貴集團的世襲地位構成嚴重威脅。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1911年11月1日清廷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

1911年10月10日清政府新軍陸軍第八鎮兵變,引爆武昌起義,各方反清勢力主張組建中央臨時政府,圖為1913年12月23袁世凱舉行祭天儀式

1912年2月15日,南京參議院正式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改總統製為內閣制,大大削減袁世凱的權力,但袁堅持於3月10日在北京就職中華民國大總統。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在東亞地區因歐戰爆發而陷入國際權力真空之際,面對日本一國獨強的巨大壓力,在極為不利的條件下,袁世凱竭力維護國家利益

1915年12月,在國會、高校、民眾請願團、籌安會和各省國民代表的推戴下,準備建立君主立憲制。袁世凱多次揖讓,最終接受皇帝之尊號,準備成立中華帝。但直至袁世凱對內宣布取消帝制帝號都未正式登基。圖為中華帝國國旗。

1916年6月6日,袁世凱因尿毒症不治而亡,時年57歲。同年8月24日正式歸葬於河南安陽市。事實上,許多知名人士和歷史學家通過對袁世凱的了解和研究,對袁世凱冷靜分析、客觀評價,採取了有褒有貶的評價方式。這些評價的共同點是:袁世凱本質上是擅長權術的舊派人物,同時也是愛國者和民族主義者,對中國的近代化做出重要貢獻,而他最大的敗筆在於稱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黑眼鏡頭 的精彩文章:

直擊:全球6大仍被動物統治的地方,有一個地方你絕對不能去!

TAG:黑眼鏡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