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三座門」:不為人知的軍辦往事……

「三座門」:不為人知的軍辦往事……

在故宮筒子河北岸,景山西側,北海東側,有一組恢弘精美的建築——

正門為卷洞式琉璃門,基座為青白石須彌座,中門左右護有漢白玉石欄杆。

「三座門」(大高玄殿正門) 京報網 張寧/攝

這就是京城有名的大高玄殿,老北京俗稱「三座門」

明清時期,「三座門」就是規格極高的皇家道觀。

上世紀這裡曾一度是軍委辦公廳(後文簡稱「軍辦」)駐地,這也為其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

皇家第一道觀

說起「三座門」,就不能不提明代的嘉靖皇帝。

他15歲登基,在位45年,是明朝實際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

嘉靖皇帝畫像

但嘉靖痴迷道教,有一半時間不在皇宮,而是一頭扎進雲霧繚繞的神仙世界,又被後人稱為「道士皇帝」。

嘉靖帝影視劇形象

他在京城興建了很多道觀,頻繁舉行禱祀活動,花費了大量錢財,以至於當時有句民謠廣為流傳,「嘉靖嘉靖,家家皆凈」

其中,大高玄殿就是嘉靖帝最為宏大的手筆。

1900年前後的景山、大高玄殿牌坊和習禮亭。2017年2月28日16版《北京日報·舊京圖說》

建造大高玄殿所用木材均來自四川、貴州、湖南、廣西等地,建成後佔地面積約1.5萬平方米。

大高玄殿的大門為券洞式三座門,院內東西有鐘鼓樓,正北是大高玄殿,大高玄殿後是九天萬法雷殿,最後一層是象徵天圓地方的乾元閣。示意圖 京報網 楊盼/繪

嘉靖帝「每禱必至」,甚至不分日夜在此齋醮,足見「三座門」之風光。

大高玄殿, 瑞典學者喜仁龍攝於1925年。2017年2月28日16版《北京日報·舊京圖說》

到了清代康熙年間,為了避開皇帝玄燁的名諱,這裡更名為「大高元殿」,故宮的北門原名「玄武門」,也為了避諱改為今天的名稱,即「神武門」。

由於清代統治者對道教推崇不及前朝,大高玄殿這座皇家道觀,也逐漸變成「祭天」、「祭祖」的場所。

雖風光不及以往,但大高玄殿還是保持著相當崇高的地位。

直到八國聯軍侵華,慈禧和光緒外逃,大高玄殿成為法國軍隊的駐紮場所,殿內被破壞得滿目瘡痍,後雖進行維修,卻已不復初時輝煌。

大高玄殿習禮亭。瑞典學者喜仁龍 攝於1925年。2017年2月28日16版《北京日報·舊京圖說》

連南牌樓的匾額「乾元資始」都流落到月壇內,一度被當做座椅使用。直到本世紀初期,復建南牌樓時才復歸原位。

復建的南牌坊與曾經流落月壇公園的南牌樓匾額(右下角) 北京日報圖

起草元帥悼詞

解放後,由於百廢待興,為了節省興建辦公地點的經費,許多單位不得不借用古迹辦公。

「三座門」也被借用,成為軍辦招待所,負責承辦一些日常的會議。許多歷史性事件,也在此上演。

譬如,陳毅元帥逝世時的悼詞便是在此起草的。

大高玄殿 北京日報圖

據時任總政治部幹事的劉岩回憶:

1972年1月7日一大早,他就被領導交待任務——到幹部檔案室借出陳毅同志的檔案,然後前往「三座門」參加會議。

到了會議現場,他才得知陳毅同志已於昨晚逝世,中央決定治喪工作由軍委牽頭辦理。悼詞由總政的同志負責起草,具體工作就落到了劉岩身上。

陳毅畫像 北京日報圖

悼詞的篇幅很講究。因為不久前逝世(1970年9月)的副總參謀長李天佑,《解放軍報》登的悼詞共246個字。

而陳毅是元帥軍銜,逝世時是軍委副主席,兩人軍銜、職務均相差兩級,劉岩決定按照李天佑字數的兩倍來寫,簡歷用157字,全篇566字。

這份悼詞的初稿,就這樣在「三座門」完成了。

1月8日,周總理親自審改了悼詞稿,又經毛主席批閱,最終定稿。

1972年1月10日,陳毅的追悼會在八寶山舉行,由周總理致悼詞。

周總理致悼詞 視頻資料圖

甚少參加此類活動的毛主席,不顧身體病痛,從住處直接趕到現場,這次追悼會也因此變得更具歷史意義。

同日,新華社播發了悼詞全文,次日發表在《人民日報》頭版上。

鮮為人知的軍辦往事

1979年,軍辦從總參謀部建制之內獨立出來,正式搬入景山前街20號,也就是「三座門」一帶,在此辦公20餘年。

從景山西街上看大高玄殿 京報網 張寧/攝

在軍辦工作近40年的傅學正,2006年在《黨史天地》雜誌發表了《在中央軍委辦公廳工作的日子》一文,詳細追憶了這段不為人知的往事。

傅學正說,軍辦的主要任務是秉承中央軍委領導人的決策、意圖,實現軍委交辦的任務;承辦軍委召開的各種會議,負責文書的起草、電報、檔案的收集整理工作;目的是當好參謀和助手。

1949年設立初期,規模很小,是個秘書服務性的機構,直到1955年底,一直在中南海「居仁堂」辦公。

1955年秋,位於「旃壇寺」的第一棟辦公大樓落成後,軍辦搬出了中南海,機構也相應擴大,設有秘書處、信訪處、外事處、政治處等。

復建的大高玄殿南牌坊 京報網 張寧/攝

搬入「三座門」後,考慮到軍辦的特殊性,秘書、警衛、服務應統一管理,便把總參管理局第一服務處撥歸軍辦建制,同時把軍辦的管理處歸入第一服務處內。這樣一來,軍辦機構就顯得龐大起來,光是服務處就有七八百人。

直到2000年,軍辦遷往新的辦公地點,「三座門」才完成歷史使命。

回歸故宮重現真容

2010年,大高玄殿回歸故宮管理,塵封60餘年的皇家道觀修繕工程陸續開始。

2014年8月13日,大高玄殿建築群待修復的九天萬法雷壇內部結構。北晚新視覺圖

2015年,第一期修繕工程於4月開工,這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大高玄殿經歷的首次整體大修。

2015年4月3日,大高玄殿整體大修現場,北晚新視覺圖。

據北京市文物局2017年1月24日發布的《大高玄殿文物保護規劃》,大高玄殿有望在2020年開始接納遊客。

2016年11月8日,故宮博物院將修繕施工前拆卸下的寶匣重新安放到大殿正脊正中的脊筒中,並完成正脊合龍。北晚新視覺圖。

這意味著475年來從未對普通人開放過的「三座門」,即將揭開神秘面紗……

不過,在開放之前,您可以到景山周圍走走,從紅牆外瞧瞧「三座門」的風采。

參考資料:

[1]劉岩.陳毅悼詞定稿始末[J].老年教育(長者家園),2013,(第1期).

[2]傅學正.在中央軍委辦公廳工作的日子[J].黨史天地,2006,(第1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芝麻匠通訊社 的精彩文章:

五道利口小菜,北京人家家戶戶的記憶!

TAG:芝麻匠通訊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