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

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

把自己的不安放下時,世界就會變得海闊天空。

遇到挫折、身體不舒服、事業不順利等種種坎坷時,不必驚慌,這些其實都是人生的某個階段而已。

如果能以一顆坦蕩的心去面對人生中所有的挫折,很多問題都有辦法得以解決。只要堅定地往前走,所有的障礙最終都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我們寺院每天都在念《日誦警策文》,其中有一條:「不管成功還是失敗,一切都會過去」——所有的事情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成為過去,就是要我們有這樣的一種意識。

想要成功,想要掌握自己,想要創造,包袱背得越重就越不能實現,這是世間最基本的一個道理。

佛陀在菩提樹下證悟以後說的第一句話是:「善哉,善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

這個「德相」前面還有「智慧」二字,具備如來智慧德相,才是「佛性」。

接下來,佛陀又告訴我們:「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妄想執著、嫉妒憎恨、貪婪傲慢等所有這些負面的東西把我們牽制和束縛,讓我們的智慧無法開啟。

因此,我們必須要一點點地去解開這些捆綁在身上的繩索。

人之所以活得不快樂,最大的障礙就在於最在意一個東西。這個東西是什麼呢?是自我。

佛教說到「我」的時候,便講到了「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

在前六識中,眼根對色塵,戀美物;耳根對聲塵,愛悅音;鼻根對香塵,喜芬芳;舌根對味塵,好饕餮;身根對觸塵,觸萬有;意根對法塵,五識一起,意識隨動。這都是人最基本的識見。

阿賴耶識,又稱藏識,含能藏、所藏、執藏三義,是一切善惡種子寄託的所在。第七末那識(梵文為manas),就是「我識」。

「我識」有四個基本的功能:我見、我愛、我慢、我痴。人最大的障礙就在末那識中。

人皆以為:我看到的我相信,我喜愛的不捐棄,我傲慢的是真理,我痴迷的恆不移。豈不知:我見之中謬誤藏,我愛之物有別離,我慢之心生橫禍,我痴之情交相替。

這世上真有不敗的事業、不死的生靈、不遷的義理嗎?尋常所見的山河,不也是高低不平、峰谷相替嗎?

仰觀宇宙,星辰生生滅滅,哪得恆常?明月盈缺循時,哪能如意?這世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這個至理,這就是所謂的「空性」。

明白了空性,就自然知道事業應該怎麼做,人應該怎麼活;明白了空性,就自然能夠放下負擔,站在更高的角度上思考人生。

在修行中要客觀地對待「我見」,因為不正確的知見會引起種種煩惱,我愛、我慢、我痴其實都是從不正確的知見中衍生出來的。

生活中自以為是正確的,其實卻是不正確的知見比比皆是。人的錯誤知見給人造成巨大的困擾。

萬事萬物無不在變化之中運轉,人的悲歡離合都是由於這個規律的作用。

因此要學會珍惜每天所得到的物、所遇見的人,更要珍惜與我們共度風雨人生的親人和夥伴,珍惜相識於微時的客戶與伴侶。

懂得珍惜的人心得柔軟、笑容親切,別人與他交往,會覺得如沐春風。

如果條件允許,在工作一段時間後就應該到附近的寺廟中去靜修一兩天,在那種寧靜中感受生命、覺察生命

我愛」就是指自己珍愛的東西。愛自己、愛家人、愛朋友、愛健康、愛美好的生活,這都是積極的態度,但是如果要妄求這些東西永恆不變,則是一種顛倒妄想。

我慢」就是自大和傲慢之心,即認為自己比別人技高一籌,因此不可一世。

我痴」,痴並不一定指愚痴,那些善於使用計謀和小聰明損人利己的行為,也是我痴。

《三國演義》中的楊修可謂聰明絕頂,善於猜度主上之意,但這只是小聰明,而不是智慧。沒有達到智慧範疇的計謀,不符合道義的籌算,最終使人自食其果。

上面所講到的第七識是無始以來積累的習氣,在根本上很難突破。人往往會有一念利他心起,但在行為的過程中又會回到我執當中。因此,能夠改變一點「我識」,便是一個不容易的進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香海禪心 的精彩文章:

改變,從哪裡開始?

TAG:香海禪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