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臘八:冬日裡的一抹濃情暖色
每年的農曆臘月初八,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臘八節」。你知道臘八節的由來嗎?人們又為什麼會在臘八節喝臘八粥呢?
臘八節的由來有兩個傳說。
一說佛祖釋迦牟尼成佛前進山修行,十二月初八這天因飢餓勞累栽倒路旁,被一牧羊女發現,送他乳糜食用。
他吃了乳糜恢復了體力便端坐在菩提樹下入定,於十二月八日成道,夏曆以十二月為臘月,故將十二月八日稱作臘八。
中國漢族地區,將這一天作為釋迦牟尼成道日,於是臘八成了佛教節日。
佛教傳入我國後,各地興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動也隨之盛行起來,尤其是到了臘月初八,祭祀釋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舉行誦經,並效法佛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和果實等造粥供佛,名為臘八粥。
一說,明朝皇帝朱元璋小時給財主放牛,因牛腿摔斷被財主關在一間屋子裡,3天沒給飯吃。他飢餓難忍.到處搜尋終於發現了一個老鼠洞,從中挖掘出豆、谷等各種糧食,煮成粥食用,覺得非常香甜。
後來朱元璋做了皇帝,想起小時候吃那頓粥 的味道,就命太監用各種糧食煮了一鍋糖粥,歡宴群臣。
後朝中文武百官爭相效仿並傳入民間,遂成了一種節日習俗。因朱元璋吃糖粥的日子是臘月初八, 所以這粥也就叫臘八粥了。
還有一說認為「臘八節」起源於我國古代的祭祀。
由於我國古代天子國君,農曆每年的十二月要用干物進行臘祭,敬獻神靈。臘祭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祭祀;二是禱祝。
祭祀是祀八谷星神,用干物敬獻,表示慶豐收之意。干物稱臘,八是八谷星神,故稱臘八。
關於八谷,
《本草》:「谷」,《注》說:「黍、稷、稻、梁、禾、麻、菽、麥。」《大象賦》的《注》說:「稻、黍、稷、大麥、小麥、大豆、小豆、粟、麻。」八谷一詞也是星名。《宋史"天文志》說:「八谷八星,在華蓋西,五車北。武密曰:主候歲八谷豐儉。一稻,二黍,三大麥,四小麥,五大豆,六小豆,七粟,八麻。」《晉書"天文志》說:「五車五星,其西八星曰八谷,主候歲八谷豐儉。」根據以上文字,知天子大蜡八的「八」字,並不是隨便取的,而是有特定含義的。即祀八谷星神。
在時間上,臘祭又是在農曆每年的臘月初八日進行的。臘月初八日亦稱臘八。禱祝是臘祭的一個重要方面,內容是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確保農業豐收。於每年的臘月初八日用干物祭祀八谷星神,進行禱祝,稱為臘八祝或稱蠟八祝,祝與粥同音,於是就於每年的臘月初八日,將蔬果乾物攪和在一起,煮熟成粥,敬獻農神,以表示慶豐收之意,並進行禱祝。
用臘八粥來諧音臘八祝的意思,這就是臘八粥的由來。含義是用干物煮粥,敬獻農神,進行禱祝,祈求保佑,以慶豐收。
那麼臘八節除了喝臘八粥還有哪些風俗呢?
1、 臘八蒜
泡臘八蒜是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的一個習俗。顧名思義,就是在陰曆臘月初八的這天來泡製蒜。其實材料非常簡單,就是醋和大蒜瓣兒。做法也是極其簡單,將剝了皮的蒜瓣兒放到一個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類的容器裡面,然後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個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會變綠,最後會變得通體碧綠的,如同翡翠碧玉。
2、吃冰
臘八前一天,人們一般用鋼盆舀水結冰,等到了臘八節就脫盆冰並把冰敲成碎塊。據說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後一年不會肚子疼。
3、臘八豆腐
「臘八豆腐」是安徽黔縣民間風味特產,在春節前夕的臘八,即農曆十二月初八前後,黔縣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民間將這種自然曬制的豆腐稱作「臘八豆腐」。
4、臘八面
我國北方一些不產或少產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隔天用各種果、蔬做成臊子,把麵條擀好,到臘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臘八面。
5、臘八醋
臘八醋,傳統臘八節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有在臘八這天用醋泡大蒜的習俗,名「臘八醋」。臘八醋,要泡到大年初一,初一吃餃子,要吃素餃子,取一年 素素凈凈之意,蘸臘八醋吃,臘八節別有一番滋味是。「臘八醋」不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壞。
6、祭祀
敬神供佛、祭祀祖先也是臘八節的傳統,只不過現在更多是寺院會在這天有祭祀和舍粥活動。
你的家鄉在「臘八節」這天都有什麼風俗呢?
在民間人們常說,「臘七臘八,凍死寒鴉。」就是說臘八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中醫認為,寒為陰邪,是冬季的主氣,易傷人體陽氣,所以冬季養生注重扶陽補氣。
1、宜溫補
臘八粥不僅是習俗和美食,更是養生佳品。臘八粥」的主要原料為穀類,常用的有粳米、糯米和薏米。粳米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等成分,具有補中益氣、養脾胃、和五臟、除煩止渴、益精等功用。
2、宜保暖
冬天冷空氣活動頻繁,所以大家要注意做好暖頭、暖足、暖背「三暖」,以防受涼。
暖頭:冬天在室外戴一頂帽子。
暖足:睡覺前用熱水泡腳,然後用力揉搓腳心。
暖背:曬太陽,多曬背部;或穿一件羽絨背心、皮背心。
似乎每個節氣都與美食有關
臘八節的美食
雖然簡單 但卻蘊意深刻
是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一邊品嘗美食
一邊享受濃濃的團圓之情
如此甚好
版權聲明:本文來源:網路。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編輯整理 | 致中文化。


TAG:致中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