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時間過後留下的是什麼?——胡思亂想

時間過後留下的是什麼?——胡思亂想

下雨周末閑在家裡沒事,隨便扯扯一些胡思亂想。

感慨時間力量的強大。再建功樹德的偉業,如唐宗宋祖、堯舜文武,歷朝換代後也是風輕雲淡。再萬眾唾棄的暴行,如秦亥隋煬、桀紂厲王,彈指揮手間也是淡淡悲傷。再刻骨銘心的感情,如梁祝唐環,驀然回首後也僅是怦然一動,再苦大仇深的怨恨,如勾踐夫差,滄海桑田後也唯有黯淡塵封。我想到的就只有,高屋建瓴的哲學思想和宗教文化,如老莊孔孟,禪釋道法,斗轉星移後,仍然是歷久彌新、長久不衰。這是為什麼呢?

(一)自然是什麼?

因為這些哲理的背後,是人作為萬物中唯一有意識的一個「分子「,對萬物與世界本質規律的認識,儘管是粗糙懵懂的,但這些規律,通過人的意識這個功能,多少獲得了一些表達,否則它就真的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不為任何東西而存,也不為任何東西而知了。概括的說,世界的本質有它自己的一套規律的,它就是這樣,可以認識不可以改變,是本來如此的,所以有了「自然」這個詞,英文叫做nature(中性),想像下什麼是中性。禪宗一句話就形容了:諸法空相、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垢不凈。意思就是所有的規律都是空的,萬物本來就是這樣,緣聚緣散、緣起緣滅、日出日落、花謝花開,不多也不少(想像下天氣冷暖,地震多少對自然界自己來說有意義嗎),沒有生也沒有死(狗知道什麼是生和死嗎),沒有乾淨也沒有骯髒(大地會管流過她的水是臟還是凈嗎)。自然是不存在相的,多和少、生和死、垢和凈都是相,人才賦予了相,相就是人的認識,所以才有了後面的人的貪嗔痴慢疑等等。所以禪宗說,我們要消除「我」這個執著,要明心見性,直指本心,才能覺悟解脫,很精闢。

(二)道是什麼?

而這個自然規律(自然界本來如此),是很難用人的意識,或者語言(意識的一種表達)形容它,語言的局限性太大了!所以能概括的人就不是一般人!老子來嘗試了一把,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老子也不知道怎麼形容,就勉強把它統稱為「道」,很勉強又只能先這麼叫。他又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是遵循的意思,道上面居然還有個「自然」的東西要遵循,顯然,道就是對自然的概括嘛,什麼叫自然,就是世界萬物「本來如此」,有沒有你人,都是這樣,喜馬拉雅山脈龍盤虎踞、瀾滄江的流水奔騰不息,烏蘇里的朝霞染透天宇、帕米爾的落日燃燒如炬,幾萬年了,都是這樣,人來了,人思考了就會變嗎?所以道就是老子對自然的一個高度抽象性概括!他為了形容提出道,用了很多的闡述,比如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等等……都是與無、空這個「道「的屬性對應的。

只要能成功闡釋道這個概念的,都是神,再看聖經里說的所謂:萬物皆有時。意思是說,凡事皆有定期,天下萬物皆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有時,哭有時,笑有時,這裡的「時「的意思就是規律、定時。生老病死,陰晴圓缺,春夏秋冬,雲舒雲卷,都是有規律的,不要嘗試改變,順其自然,說的也是道這個規律!

(三)人是什麼?

200年後,莊子也試了一把,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一看,就是老子的傳承嘛,不要違天違時,無為才能有為嘛,無用之用是為大用(杯子是空的所以才有用嘛)。不過他對人的描述更加精闢:「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是啊,人算什麼呢?就像小白馬在細小的縫隙中跑,一下就沒了,天地大美、四時明法、萬物層理,這些可是海哭石爛、地老天荒,是不會變的。他又說:「形同槁木、心如死灰」,這可不是形容絕望的愛情,或者萬念俱灰後要去出家,而是說一個人如果自己的身形如枯乾的樹木一樣,也毫不在乎無感無覺,內心像燃燒後的灰塵一樣,無靈無明,完全失去了自己的主觀意識,這就是莊子所要追求的境界,在這種境界下,人才能達到空的狀態,才能完全融入自然當中,才能感知到自然真正的規律。發現沒有,和禪宗多麼如出一轍啊,禪宗說:「色即是空,空即使色」,前一句意思是:我們日常看到的有形有相的東西,比如海水的千姿百態、雲彩的絢爛多姿,背後的本質就是自然規律,本來如此,人對這些東西的喜好,和感知到的五味六欲,都是相,這些看到、感知到的外在東西,本來就是空的。後一句意思是:如果人能覺悟,經歷成住壞空四劫,達到空的狀態,那就是回歸萬物嘛,空和相就統一了嘛,人本來就是萬物而已嘛。所以莊子把老子的自然「道」更深入了一步,描述了人該怎麼做,才能去得道、悟道。所以後來的道家、禪宗的根源是來自於老莊思想,莊子自己悟道了以後,達到什麼境界呢?他的老婆死了,她要鼓盆而歌,就是人死了他還敲鑼打鼓慶祝,他說,生命源於自然,最後回歸自然,當然是可喜可賀的事情了。

(三)道和人的關係又是什麼?

再進一步,老莊思想也好,禪宗道家思想也好,實際上包括孔孟、理學、心學等等中國的思想,大體上都源自於更加早的群經之首:《易經》,易這個字就全部歸納了核心思想,易是「變「的意思,萬物周而復始,永遠在變化,而背後的本質是自然規律,本來如此,從來不變,生老病死、陰晴圓缺、春夏秋冬都在變,卻都無法改變這個「不變」的規律!而隨後的這些思想家們,從各個不同角度去描述人對於變、不變的理解,從而有了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忠孝禮儀仁悌,要有為。道家的以無為而有為。禪宗的明心見性,直指本心。心學的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理學的存天理滅人慾。發現沒有,從易經到老莊,到孔孟心學,越來越複雜,越來越難懂,越來越矛盾,越來越難用,甚至統治階級都無法適從,春秋時期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秦朝開始焚書坑儒推法家,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魏晉搞玄學,南北朝又開始佛教禪宗,宋朝理學,明朝心學,清朝西方新學,只有唐代最牛逼,最兼蓄開放,包容阿拉伯文明、儒家文明、佛家甚至吐蕃西域的各類文明,才有了偉大絲綢之路,和世界的中心長安城。還有一個朝代就是現代,包容幾乎所有宗教,自身基本以賺錢致富為信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敢做敢拼,你爭我趕,以不可思議,令全球咋舌的速度,40年就登上世界舞台,未來不可限量!扯遠了,話說回來,為什麼《易經》能這麼精闢,現在沒人可以寫出如此深邃思想的書?根源在於《易經》起源上古時期,華夏民族的老祖先伏羲們,每天打完魚吃完飯,就傻傻地坐在一塊塊大石頭上,夜觀星象,一想就是一天,那個時候人真的是作為萬物的一分子,所有行為都必須順自然這個道,否則就是消亡,所以,他們更能和自然融為一體,本身就接近或處於莊子所說的「心如死灰」這個境界,更能體會到這個「道」(自然規律)。

說這些的意思是什麼呢?一是,人不要妄自尊大,人定勝天,現在建築、飛機、空調、互聯網、醫療等等這些工業產品,讓人感覺到好像活著和自然沒啥關係啊,那是因為生命這個時間周期實在太短,在自然中連白駒過隙都算不上,0.0*1秒而已,一定要守道循道。二是,做任何事情,包括交易在內,一定要返璞歸真,去繁化簡,回到比如最原始的《易經》的那個0和1的最簡單的狀態,對《易經》的概括,一句話就全部說完了,就是一陰一陽謂之道,盛極而衰,靜極思變,陰陽互換,中庸為好。

(四)回到最初的問題

再建功樹德的偉業,如唐宗宋祖、堯舜文武,歷朝換代後也是風輕雲淡。再萬眾唾棄的暴行,如秦亥隋煬、桀紂厲王,彈指揮手間也是淡淡悲傷。再刻骨銘心的感情,如梁祝唐環,驀然回首後也僅是怦然一動,再苦大仇深的怨恨,如勾踐夫差,滄海桑田後也唯有黯淡塵封。我想到的就只有,高屋建瓴的哲學思想和宗教文化,如老莊孔孟,禪釋道法,斗轉星移後,仍然是歷久彌新、長久不衰。這是為什麼呢?

既然道是人通過認識自然,而表達出來的對規律的一個統稱,而人的認識是變的,只能靠近這個道(自然),而無法100%達到,所以這種認識,和在認識基礎上形成的哲學理論,只會自我完善、自我深化而不會退化,不管有多麼強大的外在力量,比如政府打擊、戰爭破壞,只要人和人的意識還存在,它們都會頑強復甦,比如塵封的古典希臘哲學,通過東羅馬帝國獲得千年後的新生,直接引發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而這些又是工業革命的重大推動力,最終塑造了我們現代的工業社會,可以說,沒有哲學就沒有科學,沒有科學也就沒有現代工業社會,科學僅僅是哲學的一個分支。所以,只要人在,5000年以前關於自然規律思考出來的東西,在1萬年後仍然適用,中國文化是,基督教文化是,伊斯蘭文明也是!至於人自己更替的規律和人自己的感情,只對某個特定條件環境下的人和群體,才有意義。因為時間只對於人有意義(樹木是不需要時間的,世界自己也是不需要時間的,只有人有時間這個概念)。那既然時間只對人有意義,時間就必然消滅所有屬於人自己的東西。所以,時間的力量強大到可以抹去那麼多東西,卻無法抹去先人對世界思考後,留下來的哲學智慧!

回到開頭的問題,用一段話總結吧,所有的偉業、暴行、愛情、仇恨,這類屬於人的所有問題最終都是時間問題,所有的煩惱都是自尋煩惱!正所謂: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袁世凱飛龍幣值錢嗎?百萬天價從哪裡賣出?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