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禮饋新歲 日日一笑

禮饋新歲 日日一笑

參加一月的新年茶會,用來盛放茶果子的懷紙上,印著可愛的小狗圖案。這種不著墨色,在浮雕木版上砑印出拱凸出紙面的圖像的印刷技藝,由明末書畫家、出版家胡正言首創,時人稱之為「拱花」,於信箋上微微顯現出精美紋飾,有一種不凝神定氣便無法領會的美。

作為一種古典風雅文化的載體,無論是信箋還是拱花工藝術,早已式微,前幾年因為榮寶齋新刊印的明代吳發祥《羅軒變古箋譜》重新引發了關注。

友人所贈書寫在復刻的羅軒變古箋上的短函,信箋上是玉簪花的紋樣,出自另一種古典印刷工藝:餖版

這種依託書信往來所呈現的美,雖然因為時代信息載體不可逆轉的變遷,不太可能廣泛重回日常生活,但信箋之與心意、人之與人,在世間流轉的那些微妙,也可算是最珍貴的一種經世立命。

十竹齋箋譜中的山水,其中水面波紋是拱花技藝砑出(圖來自漢聲出版《康乾盛世蘇州版》一書)

餖版和拱花技藝在明末清初傳入日本,據說日本浮世繪就是受到明末出口到日本的一批瓷器的包裝紙上的蘇州木版畫的啟發而成就的。

葛飾北齋浮世繪畫作《冨岳三十六景》「神奈川衝浪里」

現在作為茶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被廣泛使用的懷紙,使用的當然不太可能是《康乾盛世蘇州版》這本書里,編者用了很多努力才在朵雲軒探訪到的國寶級的核心技藝「拱花技藝之難,難在砑印,更難在雕版,其陰版全靠傑出匠人憑空縷刻出,因為無法做模,全靠雕刻者腦中想像最終浮雕的效果,然後落刀於木,一僅要顯形,而且要出神,一刀不慎,往往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因為宣紙本身具有收縮的彈性,陰版凹下去的深淺,還有下去的角度非常微妙,直接影響拱花的成形。」

但從日常使用的頻繁性而言,懷紙,也因為承載了對一種古老技藝的記憶而變得特別有意義。

拱花印製的狗年緣起物犬張子懷紙,日本茶道不僅是追求「和靜清寂」的精神儀典,也是一門融書法、繪畫、插花、陶器、建築藝於一體的綜合藝術。甚至在盛放茶果子的一張懷紙上,也有觸手可及的幽微流年

回到圖案本身,這隻被很多人認為是貓、老虎、獅子的柴犬,當然不是中國明代刻版中那種散發著清雅文人氣的山、水、花、石,但憨態可喜,它立體形狀是這樣的——

若宗匠先生很快就給我發來了回復,說被稱為戊戌年「緣起物」的這隻柴犬,因為是多產少病的品種,所以一直被用作狗年的祈願吉祥象徵,被寄予了生育平安和寶寶健康的祈願。


准AI時代,電子紅包成為懶惰的我們內心假定唯一選定賀年方式,也沒有什麼特別不好的,我也算是人類中內心對下一個時代的降臨充滿曖昧的超級期待的了,但還有是會在收到這樣帶著古老不容置疑信息的賀年狀時,感到有些寂寞。

啊,誰還管AI時代何時降臨呢,新的一年,開懷一笑,日日一笑,這樣度過吧。

雖然因為日本改歷形成的干支時差,我們的日日一笑之年,還要再等很多天。不過,進入臘月,一般對於中國人來說,其實就是開始過年了。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里說:臘本祭名。因呼臘月,臘日耳。月令。……臘即蠟也。風俗通雲。禮傳夏曰嘉平。殷曰淸祀。周曰大蜡。……風俗通亦曰,臘者,獵也。按獵以祭。故其祀從肉。從肉。巤聲。六朝時起,把行祭的日子定在臘月初八。臘八到正月十九,就是中國人的「年」。過了臘月就到了新的一年,臘月三十的「除夕」與正月初一的「春節」連為一體,人們之間,把最重的情意,化為具體的物品,相互贈予,是為「饋歲「。

台灣故宮博物院藏清代院本《十二月令圖軸》之臘月

禮,在這一層面上,千百年來雖然歷經時代的變遷與文化的更迭,依然承序著古典的氣脈。

所以,禮最初的文化表達,是一種敬意。《詩·豳風?七月》有「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朝獻黑羔,祭用韭菜,華夏文明,在這些祖先盡他們之力奉獻給神靈的最美好的禮中,拉開了序幕。

祭祀時要以規範的動作、虔誠的態度向神表示崇敬和敬畏,這也逐漸演變為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方式。《禮記·曲禮上》記:「禮尚往來,往而不平,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其間的滋味妙不可言,是讓人發自內心的歡喜的相應,是對未來全新的期待與祝福。

在有文字依據可以梳理出的記憶中,年節之禮,最早出名者當為「春盤」,晉·周處《風土記》中載:「元日造五辛盤,正元日五熏鍊形。」選取蔥、韭菜、藠頭、大蒜、姜、蓼等辛味菜蔬之五種盛盤,以「辛」寓「新」,以此發五臟之氣的食盤互贈親友,從文化記憶層面也很符合魏晉時對生命的態度。

辛盤至唐已名為「春盤」。唐代歐陽詹的《春盤賦》寫到「始曰春兮,受春有未衰之意,終為盤也,進盤則奉養之誠。」 並不純以吃喝為意,而在更追求禮的審美情趣,把人建立於自然草木之間建立的最樸素也是最神聖的情懷錶達得淋漓盡致。

周密的《武林舊事·卷三·歲晚節物》記「八日,則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至於饋歲盤合、酒檐羊腔,充斥道路。」「饋歲盤合」一般是塗漆木盒,各色年貨裝在其中,也是美好的相贈。

常用於新年茶會正客定的盛物:蒼松壽古 松與南天竺的搭配

然後,引發了以上諸多聯想的賀年狀,到明代,終於現身了。文徵明在《拜年》詩中記載了以一種梅花箋紙製成大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著投賀人姓名和地址與賀歲詩句的卡片作賀禮的風俗:「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世情嫌簡不嫌虛,所以才會因為想了解一張紙上的花紋的來歷,卻意外收到了來自彼邦新年古典的賀年狀這件事,如此百感交集。

美來自於分享,發現的眼非常重要,敏銳度則來自培養。在一個環境中,說什麼話,做什麼事,如何交流,都是禮。雖然我們要面對的現實中,無視美的,不懂得彼此以禮相待的,大有人在,所以才要持繼不斷的學習,不能停滯,哪怕只有若干年。

從詩經的年代,便一直存在的那份溫柔,被傳送了過來,依然會在未來的時空中,以不經意的形式,自我們手中、人與人之間不變的心意里,流轉下去。

本文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及《三聯·節氣》所有

請勿轉載,侵權必究

專註傳統文化

倡導生活美學

下載閱讀IPAD電子雜誌

請移步App Store或安卓商城

搜索「三聯生活節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聯生活節氣 的精彩文章:

待臘盡,又是好春時候

TAG:三聯生活節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