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康熙背後的三個洋人,作品至今仍擺在故宮,卻沒人知道他們的模樣

康熙背後的三個洋人,作品至今仍擺在故宮,卻沒人知道他們的模樣

多年來,大陸影視總愛拿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說事兒,其實,清代宮廷中還有個群體十分活躍,那就是帶著家鄉文明來到中國的「清宮洋人」。圖中彈琴的徐日升,吹制玻璃的紀理安,描繪清漪園設計布局的郎世寧,代表著這三位西洋人為中國帶來的文明。

公元1676年的一天,22歲的康熙皇帝邀請臣子切磋樂藝。皇帝親自演奏一曲,席間有位「老外」邊聽邊哼,竟能過耳不忘,十分流暢地重現了那首曲子。他就是來自葡萄牙的傳教士,本名托馬斯·貝瑞拉,中文名叫徐日升,字寅公,圖為徐日升的家鄉葡萄牙布拉加區。

之後,凡是有關音樂的事,康熙都會找徐日升參詳,還請他給宮廷樂班講西洋樂理。徐日升擅長管風琴,不僅會彈奏,還會設計製作。他為北京首座天主教堂「南堂」造了一台巨大的管風琴,高達20多米,能演奏各種中西樂曲。這座琴完工後舉行「公演」,引得萬人空巷,連皇帝都親臨現場欣賞了十多天。

16世紀後,葡萄牙一度壟斷向東亞傳教的權利。因此,1553年成為葡國殖民地的澳門,是來華傳教士必經之地。徐日升也是在澳門繼續學業,隨後來到大陸的。今日的澳門特別行政區,仍有道路以他的名字命名。

管風琴音域寬廣,氣勢恢宏,一架大型管風琴,能演奏出一支管弦樂隊的和聲效果。可惜的是,徐日升為南堂設計的管風琴毀於1775年火災。我們只能根據歐洲一些教堂中的管風琴,去想像它的模樣。

另一位傳教士紀理安,則來自圖中的德國維爾茨堡,他擅長製作玻璃和修理天文儀器。

公元1696年,一間御用玻璃廠就在這位洋師傅紀理安的指導下建立了起來。除了製作光學鏡片等科技產品,紀理安研製的一種「中國玻璃」,還被康熙認為十分高端大氣上檔次,專門列為「國禮」。圖為清代玻璃鼻煙壺。

1715年,紀理安為了省錢,熔化了元、明時期的銅製古董天文儀,用來鑄造新儀器。此舉引起了清朝官員的不滿,他在朝中地位一落千丈,1720年,65歲的紀理安病逝於北京。熔化古董而鑄的「地平經緯儀」,成了他生前最後的作品,如今依然屹立在北京古觀象台上。

康乾盛世中,還有一位「洋」老臣歷仕三朝、兢兢業業地為清宮服務了51年之久,他就是清朝最負盛名的宮廷畫師郎世寧。圖為義大利最重要的港口城市熱那亞,郎世寧來華前,曾在此磨練繪畫技巧。

圖為郎世寧早期的代表作《聚瑞圖》,花瓶使用西方靜物畫的光影變化來強調質感,在花卉的處理上卻又借鑒了中國工筆重彩畫的表現手段,淡化光影,以顏色深淺體現層次感。

乾隆元年,郎世寧為皇帝及后妃繪製了畫像,這種融合西方肖像畫與東方繡像風格的新畫法,大受乾隆讚賞。郎世寧以畫晉身,一路升遷到正三品官,他70大壽時,皇帝還特意為他大辦壽宴。

圖為郎世寧受乾隆之名繪製的《乾隆大閱圖》,記錄了1739年乾隆皇帝在京郊南苑舉行閱兵式的情形。郎世寧留下的近百件畫作,至今仍存於故宮博物院,既是藝術瑰寶,也是歷史研究的珍貴材料。

1766年,78歲的郎世寧在北京病逝,這位畫師沒留下一幅本人的肖像,其真容隱沒在史海煙雲中。圖為北京二里溝的縢公柵欄,共有百餘名歐洲傳教士在此安息,徐日升、紀理安、郎世寧三人都葬於此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熙 的精彩文章:

對於用高科技還原的康熙大帝,網友們評論戳心

TAG:康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