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印象
我們北歐之旅的第一站是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在這裡我們只有短短兩天時間,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裡不僅有我們熟悉的魚美人的雕像、安徒生的童話,更有許多著名的古代城堡和王宮,如弗雷德里克城堡、弗雷頓斯堡宮、哈姆雷特堡以及阿美琳堡宮等。歷史文化底蘊可謂深厚。
這裡既有歐洲古典風格的建築,也有許多設計前衛、造型獨特的現代建築,而且古代建築與現代建築交相輝映,古典藝術與現代藝術彼此融合,集古典與現代於一體,融歷史的深沉和現代的活力於一城。
這裡的市容美觀整潔。看不到鋼筋水泥叢林般的高樓大廈,天際線開闊而富於變化;街道規整乾淨、寬窄適度,街邊建築鱗次櫛比、尺度宜人,臨街酒吧茶座露天開放,供遊客餐飲聊天發獃;特別是城市建築的顏色以磚牆赭紅色和屋頂的橘紅色為主調,亮麗而協調,具有童話般的色彩。
這裡健康環保的理念隨處體現。發電以水力和風能為主,海岸邊的風電設施成為一道風景。政府的政策不鼓勵個人購車,人們以公共交通和騎自行車為主出行,大街上的自駕車不多,沒有擁堵現象。
由此帶來的直接感受就是空氣清新透亮,天藍的雲白的就跟假的似的。從早到晚跑步健身的騎自行車健身的比比皆是,令人稱奇的是這裡面不僅有年輕人,白髮老人也時常可見。大街上的垃圾箱明確標示垃圾分類且人們能夠自覺踐行等等。
有人說哥本哈根是北歐的巴黎,我覺得它比不上巴黎的雍容華貴和宏大,卻比巴黎憑添了幾分質樸、精緻和沉靜。更有甚者,由於它瀕臨大海,還多了些許靈氣。
以下是我拍攝的哥本哈根的一些照片,貼出來與朋友們共享。
一、小美人魚銅像。是哥本哈根的象徵,高約1.5米,基石直徑約1.8米,是丹麥雕刻家愛德華·艾瑞克森(Edvard Eriksen)根據安徒生童話《海的女兒》鑄塑的。她位於市中心東北部的長堤公園(Langelinie)。遠遠望去她坐在一塊巨大的花崗石上,恬靜嫻雅,悠閑自得;走到近前看到的卻是一個神情憂鬱、心事重重的少女。
二、安徒生雕像。坐落在哥本哈根市政廳大樓一側。他頭戴紳士高帽,脖子上扎著領結,身著燕尾服,左手持一根木杖,右手握一本書,悠然地坐著,遙望遠方,像是在構思新的童話。這位丹麥19世紀童話作家終身未娶,沒有孩子,但他卻為全世界的兒童寫了那麼多膾炙人口的童話作品,我和我的孩子都是讀著他的作品長大的,真是一位值得永遠敬仰的老人。
三、弗雷德里克城堡(Frederiksborg Slot)是丹麥的一個著名城堡,又稱「水晶宮」。於1625年落成,位於西蘭島北部、離哥本哈根市約35公里處的小城海勒歐。是北歐現存的最顯赫的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築,有「丹麥的凡爾賽宮」之稱。1849年,佛雷德利克城堡曾經作為丹麥女王的夏宮,歷史上遭過火災毀滅,1878年由著名啤酒業的嘉士伯老闆重建。它的主城堡為三邊型建築,共有60個廳堂。正面和右翼是宮殿,左翼是教堂。城堡廣場內有一座建於1888年、以海神Neptune為主題的雕像噴泉。這個城堡的建築規模、奢華程度和後花園的精美都與巴黎的凡爾賽宮有一拼。
四、弗雷頓斯堡宮(Fredensborg Slot )/和平宮。丹麥女王的夏宮。是菲特烈四世國王(1699-1730)出於對這片圍繞著伊斯茹姆(Esrum)湖的廣大區域的熱愛以及對瑞典戰爭結束的紀念而興建的。因為Fredensborg 中的「Freden」在丹麥語里是「和平」的意思,因此弗雷頓斯堡宮殿又可譯為和平宮。它具有18世紀丹麥建築的典型風格,凝聚了丹麥幾乎所有著名建築師的心血。我們那天去參觀正趕上不對外開放的時間。只好站在它的鐵門入口處觀賞它的外觀,得到的第一印象是高雅與平和,它不象弗雷德里斯堡那樣是威嚴的堡壘式的建築,而是一座和藹可親的鄉間公館。而在「太陽雨」中皇室衛隊照常換崗,則是我們碰巧看到的又一景觀。
五、卡隆堡宮/哈姆雷特城堡(Kronborg Slot)。始建於1574年,1585年竣工。這座宮堡建築在厄勒海峽出口處岩石上,是昔日守衛古城的一個軍事要塞,至今還保存著當時修建的炮台和兵器。宮殿用岩石砌成,褐色的銅屋頂氣勢雄偉、巍峨壯觀,是北歐最精美的文藝復興時期建築風格的宮殿。卡隆堡宮歷史上曾兩度被毀,現在宮內的陳設全是根據當時情況複製的。到菲特烈四世國王(1699-1730)時,加強了周圍的防禦工事,宮殿也不斷得到修復。從1785年到1922年,卡隆堡宮曾被用作兵營,外圍的火炮已有二、三百年的歷史。相傳,當年莎士比亞就是以這個城堡為背景寫下了著名悲劇「哈姆雷特」,故卡隆堡宮又稱為哈姆雷特城堡。
六、阿美琳堡宮(Amalienborg)。是丹麥王室的主要宮殿,位於哥本哈根市區東部歐爾松海峽之濱。丹麥女王伉儷每年多半時光在這裡度過。它包括四座獨立的古典宮殿及八邊形庭院廣場。廣場中間是阿馬林城堡的建立者國王克里斯蒂安五世的騎馬雕像。現在,每當女王瑪格麗特二世住在王宮時,其所在的建築物上便會升起丹麥國旗。
位於阿瑪琳堡王宮廣場西側的弗里德里克(FREDERIKSKIRKEN)教堂(大理石教堂)。是丹麥最大的圓頂教堂。
位於阿瑪琳堡王宮廣場東側的巨大噴泉。
七、克里斯蒂安堡宮(Christiansborg Slot)。建於1773~1775年間。具有歐洲十八世紀洛可可式的建築風格。自1849年起,開始用作國會場所。現在是丹麥議會所在地,也稱為議會大廈。宮堡的後院修建了一所王家馴馬場。
八、哥本哈根市政廳。1905年落成。是丹麥哥本哈根的市議會以及市長辦公室所在地,位於市中心的市政廳廣場。由建築師Martin Nyrop設計,建築式樣為義大利文藝復興風格與中世紀丹麥風格相結合,它有裝飾華麗的外立面以及高105.6米的鐘樓。是哥本哈根市最高的建築物之一。
市政廳廣場前銅雕塑。表現的是一頭勇猛的牛(代表正義)戰勝了一條丑怪的龍(代表邪惡)。這裡反映出東西方文化的差距。西方人對龍(dragon)多是負面印象,而中國人以龍為自豪,自稱是龍的傳人。所以翻譯中國龍我覺得不應用「dragon」,而應用音譯「long」,以免發生誤會。
九、丹麥女王的專用碼頭。據說女王是世界上唯一擁有私人軍艦的國家元首。
十、神農噴泉。又稱吉菲昂噴泉,位於哥本哈根港口的長堤公園內。由丹麥雕塑家昂拉斯.蓬高(Anders Bungaard)根據西蘭島的傳說,花費十年時間,於1908年塑造完成,是丹麥傳統文化的傑作。整個作品由吉菲昂女神和四條牛及套犁等一組銅塑組成。吉菲昂女神左手扶犁,右手執鞭,駕馭著四條銅牛拼力耕犁。四條銅牛躬身抵角、奮力拉犁,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噴泉從銅牛的鼻孔中噴出,形同垂瀑。台基周圍用花崗石隨道路的坡度延伸圍成一泓水池,所有泉水彙集池內。水池內兩邊各有一條銅鑄巨蟒盤纏,左右兩股噴泉,直注銅牛。1959年,郭沫若訪問丹麥時寫的那首讚美哥本哈根的詩中的「四郎島(即西蘭島)上話牛耕」「泉水噴雲海水平」兩句,描寫的就是吉菲昂噴泉。
神農噴泉旁側的教堂,建築造型唯美。
十一、哥本哈根證券交易所。與議會大廈隔街相望,是一幢文藝復興時代的建築物,建於1624年,是世界上最古老又仍然使用的證券交易所,也是哥本哈根市最具特色的建築物,即頂部是一座以4條龍盤繞著的青銅尖塔。
十二、哥本哈根的城市天際線。開闊疏朗,富於變化。
十三、哥本哈根的現代建築。設計前衛、造型獨特。
著名的哥本哈根歌劇院。飄檐出挑,輕盈漂亮。
十四、哥本哈根城市建築的顏色以磚牆赭紅色和屋頂的橘紅色為主調,亮麗而協調,具有童話般的色彩。
十五、哥本哈根新港。是一條人工運河,建於1669年至1673年,該運河將海水直接引進國王新廣場。當時建造新港運河的主要目的是將海上交通引進城市中心,從而促進哥本哈根的經濟發展。新港兩岸的大多數房子是在300年前建造的,造型各異,色彩絢麗,沿街底商各種酒吧、餐館、店鋪鱗次櫛比,令遊客流連忘返。我們在這裡聊天、發獃、喝啤酒、曬太陽,十分愜意。
十六、丹麥盛產琥珀,這是位於哥本哈根新港的琥珀屋,專賣珍貴美麗的琥珀。
十七、哥本哈根步行街。是一條橫貫哥本哈根老城東西的商業街道,總長大約1600米,是歐洲最長的步行街之一。沿步行街建造的許多房子都很古老,它們有的保持了原始風格,有的被翻新成現代建築,底層都是一家挨一家的各式商店,遊客在這裡幾乎可以買到任何想買的東西。
十八、哥本哈根隨處可見以騎車跑步等方式健身的人。
十九、哥本哈根的風能發電很發達。沿海的風能電扇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
(2012年10月13日)
更多內容,敬請賜候。


TAG:漢翔雲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