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其實後面還有四個字,不知不要說看過三國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其實後面還有四個字,不知不要說看過三國

原標題: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其實後面還有四個字,不知不要說看過三國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割據爭霸,那個時代是中華大地最為混亂的時期。俗話說亂世出英雄,幾乎百里就有一個主公,幾個縣城就有一個統治者,他們招兵買馬,擴充實力,希望在這樣的亂世分得一杯羹。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天道。對於此時的亂世,有四世三公的袁紹,掌握四州之地,擁兵自重,虎視北方區域;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亂世梟雄,雖一時失利,但胸有大志,求賢若渴;偶的玉璽的袁術,雖無大志,一心想稱帝;借兵揮師東吳,依據其父之基業,人稱小霸王孫策;三顧茅廬求得諸葛孔明,卧龍出山,三分天下,雖得明主,不合時宜也!



三國中,有多少事迹讓人可歌可泣,不僅讓我們驚嘆,讓我們佩服,讓我們悔恨,讓我們感覺過於愚蠢。俗話說的好,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人在做事,天在看,能不能成功不是人力所能為,是天意如此。如果只看到這兩句,真的過於妥協了,過於牽強了,憑什麼我成不成功要看天意,要看我是否努力。


這兩句後面還有四個字,那就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這個強說的很對,它可以作為不可強求,也可以說不可冒進,同樣可以說不可過於執著,也可以說不可逆天而行等等。下面我們通過三國的實例一一分析。



袁紹


袁紹雖然掌控四州之地,有六十萬大軍,物產豐富,糧草充足,但是因為多年東征西戰,討伐公孫瓚,農民生活艱苦,經濟也因戰爭頹廢了,百業待興。自負的袁紹感覺自己是最強大的割據勢力,也是區域最大的賢主,發動戰爭,去攻打曹操,兩軍相持官渡。他的監軍沮授勸阻他,讓他休兵待戰,抓緊發展農業生產,減輕百姓的賦役負擔,發展經濟。


袁紹為人少謀略,志大而智弱,遇事猶豫不決,不能殺伐果斷。他聽信讒言,把沮授留守軍中,讓謀士田豐關閉牢中,不聽謀士許攸的計謀,最後被火燒糧草,官渡之戰大敗。袁紹聽取任何一言,都不會失敗,就因為他過於強求,沒有冷靜的頭腦,縱然數十萬大軍,也被曹操幾萬大軍打敗。



袁術


袁術這個人沒有多大本事,董卓進京後以袁術為後將軍,袁術怕惹禍出逃,後與曹操、袁紹等人聯合討伐董卓,後佔有一定的區域,與袁紹和曹操發動戰爭,兵敗後逃到揚州。當時手下有孫策,孫策用玉璽換得兵馬,袁術得到玉璽後,在建安二年稱帝,當時各地割據勢力正是混亂,袁術沒有看清形式,盲目稱帝,被天下人共憤,於是很多人討打他,最後被曹操滅,嘔血而死。袁術之所以這麼早死,因為他過於貪慕虛榮,不看清形勢,強求稱帝,真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


曹操

赤壁之戰之前,可以說曹操是順風順水,滅袁紹,擊馬超,破袁術等等。當時曹操基本控制了所有北方區域,此時更多的是發展經濟和防守區域。但是曹操一心想統一天下,沒有考慮實際能力,發動了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被大敗有四種原因,一是當時曹操五千精兵確實被周瑜打敗,周瑜兵分多路,和劉備聯合軍力一起夾擊曹操;二是曹操多為北方人,來到南方水土不服,再加上軍中疫情泛濫,好多士兵不能戰鬥,軍心渙散;三是曹操沒有考慮戰線問題,把戰線拉的過長,糧草一時運輸受阻,軍中無糧,出現了大批的士兵餓死;四是曹操準備不充分,沒有水軍可以渡江,時間緊湊組建的水師,沒有戰鬥力。


如果曹操聽取謀事和大臣的建議,在北方發展經濟,招兵買馬,組建水師,建造戰船,不求冒進,願意花幾年時間去準備,當時劉備兵不過三萬,東吳最多也就五萬人馬,孫劉聯合又能如何?但是曹操當時過於自信,沒有考慮到戰線、糧草、區域差異等問題,過於冒進了,最後慘敗,曹操從此也沒有完成統一,這就是不可強也。


孫策


小霸王孫策可以算是一個將才,統兵打仗可以,但是在管理區域方面有所欠缺。當時孫堅早死,孫策帶著小弟孫權,利用玉璽從袁術手裡換得三千老弱殘兵,揮師東吳。短短几年時間,孫策已經基本控制了江東地區。孫策為人比較孤僻,而且辦事沒有耐心,過於求成。



當時孫策雖然控制江東地區,但是作為外來勢力的孫策,更多的是安撫本地勢力,和本地勢力和睦相處,只有這樣才能長治久安,強龍壓不過地頭蛇,用武力是不能解決的。孫策過於冒進和自信了,在江東大肆殺戮,好多名門望族和勢力派,都被孫策屠殺殆盡,百姓怨聲載道,勢力派也很是厭惡孫氏的統治,最後孫策本人被人暗殺。人也謀事了,天意也讓你控制了江東,就是過於強求,不能善待派系,慘遭殺身之禍。



諸葛亮


當時劉備得軍師徐庶相助時,一時間阻隔曹操大軍不能前進,曹操用計騙得徐庶,劉備求賢若渴,急需一個謀士輔助。劉備三顧茅廬終於見到諸葛亮,隆中一對,諸葛亮三分天下計,劉備深感佩服,兩人相識恨晚。水鏡先生曾經有一語,卧龍雖得其主,不合時宜也。當時劉備是什麼條件呢,一沒有城池,二沒有人馬,三是周邊勢力範圍強大,隨時會吞沒劉備。



在這個天時、地利、人和都沒有優勢的劉備,卧龍為何出山輔助呢。卧龍是如此聰慧之人,他必然也知道這是違背天意,而且非常冒進的決斷,但是卧龍素來仁義,遇到劉備這樣的明主,雖不能成大事,但卧龍願意一試。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我孔明儘力去做,坐等一時機。直到最後幫助劉備建立西蜀,歷二世,這個算不算成功,對於諸葛亮已經滿足了,對於劉備只是偏安一隅,並沒有完成興復漢室的偉大願望,所以有的時候,做事和做人,不可強求,根據當時三足鼎立,東吳和西蜀的區域和經濟是完全落後於北方的大魏,時間越久,差距越來越大,直到後期只能被吞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游游史語 的精彩文章:

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後面還有一句,體現劉備必成大器

TAG:游游史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