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青少年的大腦如此脆弱?(二)

為什麼青少年的大腦如此脆弱?(二)

在2013年1月的一項研究中,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青春期應激激素皮質醇(壓力荷爾蒙)的升高會觸發基因變化,導致精神疾病發作。最近的研究表明DCC基因與這些早期的發現相吻合。(DCC負責青春期大腦連接的正常形成,如果DCC在青春期發生輕微變異,就會導致前額皮層的功能在以後的人生中發生巨大變化。)

這篇文章發表在《科學》期刊上。研究結果可能會在預防和治療精神分裂、嚴重抑鬱和其他精神疾病方面有廣泛的影響。

約翰霍普金斯的研究人員發現患有精神疾病的小鼠皮質醇升高,皮質醇水平一般在身體產生應激反應時才會提高。他們也發現這些小鼠的特定大腦區域——高級腦功能區,如負責情緒調節和認知功能區,神經遞質多巴胺的水平顯著下降。臨床研究表明,精神分裂、抑鬱症和情緒障礙患者的大腦中多巴胺水平會產生變化。具體機制尚不清楚。

「我們已經發現了環境因素如應激激素(壓力荷爾蒙)如何影響大腦的生理機能並造成精神疾病,」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和行為科學教授及醫學博士Akira Sawa說。「我們在小鼠身上發現,青春期的壓力會影響編碼與精神功能和精神疾病相關的關鍵神經遞質的基因表達,雖然許多基因被認為與精神疾病的形成有關,但我的直覺認為環境因素對這一過程至關重要。」

約翰霍普金斯精神分裂症中心主任Sawa和他的同事模擬了小鼠的社會隔離(被孤立狀態),這種隔離與青少年青春期的困難階段很相似。研究小組發現,在相當於小鼠的「青春期」內,將健康的小鼠與其他小鼠隔離三周對其行為沒有什麼影響。但是將具有精神疾病遺傳易感性的小鼠做同樣隔離後,它們會表現出精神疾病行為,如活動過度。

把它們放到泳池,它們表現出不會游泳的狀態(正常小鼠都會游泳)。這與人類的抑鬱症間接相關。再將這些小鼠放回小鼠群體時,仍然會出現這些非正常行為。一項研究表明,隔離對小鼠的影響一直會持續到「成年期」。

「這些實驗中的遺傳風險因素對於小鼠的精神疾病是必要條件,但不足以導致小鼠表現出精神疾病相關的行為。」Sawa說。「只有再加上外部壓力源——在這種情況下,與社會隔離有關的過量的皮質醇才足以導致劇烈的行為改變。」

Sawa教授說,新的研究指出了在有精神疾病史的家庭中,找出對青少年更好的預防性治療方案十分重要,包括努力保護他們免受社會壓力源,如被孤立和忽視。與此同時,通過研究皮質醇水平升高時同時出現的一系列現象,研究人員可能研發出新的藥物,治療極難治癒的精神疾病。

環境因素和日常生活習慣會影響青少年的大腦連接。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為孩子創造安全、有愛的生活環境對大腦的健康發育有深遠影響。同時,鼓勵能夠減少皮質醇、增加多巴胺和催產素的日常習慣是至關重要的,包括加強親密紐帶、保持廣泛的社交網路、參加有創造力的活動、定期的體育鍛煉、正念(覺知、關照當下)、良好的睡眠等等。這些日常活動有助於優化青少年以及成年後的大腦結構和連接。

參考: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the-athletes-way/201312/why-is-the-teen-brain-so-vulnerable

Source: Christopher Bergland, Athlete, coach, author, and political activist.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少兒腦科技小課堂 的精彩文章:

大腦研究發現:孕期嚴重感染與自閉症之間存在關聯

TAG:少兒腦科技小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