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聶芯荻:當「使用」變成「佩戴」

聶芯荻:當「使用」變成「佩戴」

藝術先鋒

聶芯荻

畢業於倫敦藝術大學中央聖馬丁學院,首飾設計本科專業。其作品曾在V&A「CSM Love Token」、China Design Centre–London 「The Now Show」 中展出。現工作生活於北京。

聶芯荻《偶然的詩意》

早餐過後,一縷掃過白色桌布的陽光;風吹過半透明的窗帘擋住窗邊的玻璃器皿;碎裂的玻璃杯與斷裂的珍珠項鏈。這些生活中偶然發生的情境,或許曾在一瞬間打動過你,又稍縱即逝。而一位1994年的年輕藝術家聶芯荻,卻試圖用當代首飾設計的藝術思路,儘可能的挽留住這些偶然的詩意。

說到「當代首飾」這個辭彙或許令人感到有些陌生,其實,與當代藝術與古典藝術同樣,當代珠寶具有與當代藝術同樣的「當代性」。

當照相技術取代了大部分寫實風格的繪畫,藝術家們開始追求更加抽象的藝術表達。在珠寶設計的領域也是如此,當人們逐漸意識到,珠寶的藝術價值不應該被寶石以及貴金屬本身的價值左右、珠寶的功能也不僅僅是用於彰顯其主人的社會身份及地位的時候,「當代首飾」便應運而生了。

聶芯荻《偶然的詩意》

在當代首飾的藝術語境中,一張具有紀念價值的照片或是一縷來自親人的頭髮,都可以凌駕於昂貴珠寶的意義之上。當代首飾更像是一件可以佩戴的當代藝術品。事實上,當代首飾與當代藝術作品之間的界限,也愈發曖昧不清。

聶芯荻《偶然的詩意》

創作是一場獨立的研究

如何賦予珠寶首飾更強烈的藝術性,是聶芯荻在倫敦藝術大學中央聖馬丁學院學習當代首飾設計時,最主要探討的命題,也是她所看到的,首飾設計的趨勢。當下,在服裝、產品設計、工業設計等多個領域的創作者,都同時擁有設計師與藝術家的雙重身份。聶芯荻說,她最初選擇學習設計而非學習純粹的藝術,正是因為設計給她帶來的更多可能性。正因為本著藝術與設計無界限的想法,聶芯荻希望自己的設計更具有概念性和藝術性。

Alexander McQueen 在1999年春夏秀場中展現的行為藝術作品「天鵝之死」,打破設計與藝術的邊界。Alexander McQueen也同樣就讀與中央聖馬丁學院

與此同時,在本科期間的學習經歷,也幫聶芯荻養成了一個為自己作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藝術體系,通過不斷的閱讀和學習才能最終將自己的構想完整呈現的創作習慣。在這個過程中,聶芯荻逐漸發現,設計遠不向她從前認識的這麼簡單,或許一件設計品最終要被落實到使用功能,但在它的背後,需要有足夠強大的藝術思想作為支撐。

這也使得聶芯荻的作品夠能更具有延伸性,在她看來,一次創作不應以展出和販售作為結局。她希望通過創作前期發現、積累的過程,將自己的作品建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一個可以不斷被豐富並不斷發展的體系。

這種創作思路的養成之初,聶芯荻也曾經經歷過迷茫的時期。在讀大學本科的第一年,聶芯荻發現自己固有的學習方式使得她停滯不前,身邊的同學卻通過創作過程中的積累,突飛猛進。而這樣的經歷,使得她讀更多的書,並開始學會從歐洲的藝術土壤中汲取養分。

聶芯荻導師 Lin Cheung 的首飾作品《尖刺》以倫敦孤兒院中 家長留給孩子的信物資料作為靈感 是紋身亦是首飾

與身體發生關係的物件既是配飾

在學習的過程中,聶芯荻對於自己創作的觀念逐漸明晰,首飾也逐漸成了一個開放的議題。對於她來說,任何與身體發生關係的物品都可以成為一件配飾,既「碰觸便是佩戴」。

聶芯荻《偶然的詩意》

於是,在聶芯荻的作品《偶然性的詩意》中,出現了玻璃杯、餐具和報紙等生活中再常見不過的物件。當首飾中常見的環狀、釘帽結構被拆解,並安裝到玻璃瓶、杯子、刀叉等物件上之後,人們已然可以以生活中最習慣的姿勢拿起這些生活用具,但此刻,人與物之間的關係已經發生了劇變,由日常起居再習慣不過的「使用」變成了頗具儀式感的「佩戴」。正是這樣的「佩戴」也無意間的挽留住了生活中最容易被人忽視和錯過的詩意瞬間。

聶芯荻《偶然的詩意》

靈感和詩意,就來自生活當下的一瞬間

《偶然性的詩意》最初的靈感,來自聶芯荻在倫敦畫廊中的偶然發現。人們無意的將空杯子放在房間的同一處角落,讓聶芯荻想到了Giorgio Morandi的畫作。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產品,或許曾經被Giorgio Morandi描繪過的瓶子早已無處可尋,但Giorgio Morandi對於他所在的那個時代的產物的記錄,讓它們具有不同的意義。角落裡被丟棄的杯子,甚至人們丟掉的垃圾,都是當下這個時代的產物。

Giorgio Morandi,Still Life

於是聶芯荻開始用這些當下時代的產物發散出自己的首飾作品。為在這個時代被人忽略和丟棄的產物,增加佩戴意義的同時,破壞它本來的功能性,讓這些「產物」從此變得不同,甚至一張被印上珠寶圖形的舊報紙,也不再會被丟棄。奇妙的是,這些物件固有的功能性一旦被破壞,它們與人之間的關係便被無限延長了。

聶芯荻《偶然的詩意》

與其高高在上,更希望看到當代首飾對於珠寶品牌的影響

在當代首飾發展得最為成熟的荷蘭,有專門的買手以畫廊式的運作模式,整理和出售當代首飾設計師的作品。但聶芯荻看到,大部分國外當代首飾的設計師,將自己的創作目的排除在盈利之外。甚至有設計師用自己的首飾作品,諷刺稀有珠寶與稀有金屬的使用。

聶芯荻導師 Lin Cheung 的首飾作品《珍珠項鏈》將女性專屬的珍珠打磨組合成充滿男性意味的鏈狀,探討性別之間的複雜差異

而作為年輕的中國藝術家,聶芯荻對於當代首飾有著自己的看法。她更希望「不接地氣」的當代首飾設計師們,能夠進入老牌珠寶品牌、奢侈品品牌工作,並未這個行業帶來新的改變。

YT:能不能說一下家庭對你藝術和創作道路的影響?

聶芯荻:小時候是很偏科的一個人,但是父親培養了我閱讀的習慣,這是對創作很重要的一點,視覺藝術的靈感不僅僅來自於視覺作品,更重要的一些想法其實來自字裡行間,包含詩歌和社會。

YT:一直以來你堅持的創作理念是什麼?

聶芯荻:可能是創作迷茫的時候就是不要閑著,遇到瓶頸時候就做點別的事情,可能我不是苦思型人吧。

YT:大家都知道在倫敦學習的壓力很大,是什麼讓你一直堅持下來的?

聶芯荻:其實在哪裡上學,在哪裡工作壓力都很大;就算是閑著什麼都不做的時候,壓力也很大不是嗎?還有就是身邊很多優秀的同學們,想和他們一起努力和成長,也不想辜負那麼好的老師們。

YT:從中國到美國學習,再到英國學習最終回到中國,你是如何快速的適應新的環境?你覺得最困難的又是什麼?

聶芯荻:剛剛去美國的時候適應的可能快一點,比較孤獨吧因為年齡太小,後來去了英國,生活方式,和對生活的觀念和以往完全不同,學校也是屬於自覺,自學的教學方式,老師不會教你什麼,只會引導,這點還是蠻大的改變。回到國內會發現自己很不現實,信息散播太快,新科技的推廣也很快,被迫接受信息和科技,讓我有時候會覺得喘不過氣來。

YT:為什麼在創作的過程中選擇停下來工作一段時間?

聶芯荻:這個作品雖然看起來很簡,但是從思考到真正做出來,花了一年的時間,前半年看很多資料,自己推翻自己,被老師挑戰自己,然後再重新去思考作品整個脈絡,其實是一件有點辛苦又期待的過程,最後做出來就像生了孩子一樣。做完這套作品之後發現自己知識和經歷很短缺,腦袋也很空,希望有更多的經歷,做一些相關的事情,學一些自己不知道的事。

Contact Us

如果你有任何問題,請email我們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YT藝術雲圖 的精彩文章:

Céline會不會是下一個YSL?

TAG:YT藝術雲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