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這是中國最成功的一場洗腦教育,要不然,我們不一定都是中國人了

這是中國最成功的一場洗腦教育,要不然,我們不一定都是中國人了

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一場洗腦教育,其實就是科舉考試,科舉制度從隋朝開始創立,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綿延長達1300多年的時間,西方國家的文官選拔考試也是受到了中國科舉制度的啟發,有的學者甚至認為科舉制度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中國古代的大一統王朝,疆域遼闊,各個區域的社會經濟形態差異比較大;中國的地形比較複雜,在古代信息不發達的情況下,交通十分的不方便。那麼,是什麼維護了整個國家的統一呢?凝聚著這個國家的知識分子團結在一起呢?就是被稱為儒家經典的「四書五經」。

宋代的殿試

「四書」是指《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五經」是指《詩經》、《尚書》、《禮記》、《易經》和《春秋》,這九本書都是儒家經典。

明太祖時期,鄉試和會試主要是以四書為內容命題,作文以八股文為格式,不準考生有題外的發揮,要求「代聖人立言」,讀書人在應付科舉考試的時候,往往只讀四書五經,而把四書五經以外的知識,統統視為「雜學」。

明清時期,科舉考試的內容,主要是以四書五經為主,而在明清以前,科舉考試的內容其實還是圍繞著儒家經典而展開的。

清朝末年的會試題目

儒家經典的主要內容,其實就是講「忠、孝、仁、義、禮、智、信」這套東西,儒家文化,一言以蔽之,其實就是講究「以孝治國」。「忠君愛國」、「禮義廉恥」、「朋友之信」,其實也是由「孝弟」闡發而來的,孝、弟是儒家文化特彆強調的兩個道德規範,「孝」是指對父母要孝順,「弟」是指對兄長要恭敬。(弟同「悌」)

一個人只有對父母孝順,對兄長恭敬,才會忠君愛國,才會仁義,正如《論語》里說的那樣,「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其為仁之本與?」

科舉考試的這套內容,是非常有智慧的,儒家經典把整個國家的知識分子凝聚在了一起,讀書人「十年寒窗無人問」,為的是自己做官,為的是「一舉成名天下知」,將來享受榮華富貴,但是在無形之中卻接受了一場洗腦教育。

東亞大陸地形圖

科舉考試的程序也是非常公平的,到了宋代以後,試卷要糊名、謄錄,讓考官看不見考生的名字和字跡,大家只要進了考場,無論是金榜題名也好,還是名落孫山也罷,程序是公平的,而在此之前都接受了儒家經典的熏陶。

《三國演義》里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中國古代,有大一統王朝時期,也有割據政權互相對立的時期,但總的來說,大一統王朝存續的時間比較長,而且越到後來,統一的時間越長,宋代以後,中原地區基本上維持著統一的狀態,而科舉制度正好是在北宋時期完善的,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科舉制度也維護了國家的統一,維持著人心的凝聚,要不然,我們不一定都是中國人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飛說史 的精彩文章:

TAG:騰飛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