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俄羅斯丨這裡曾號稱最北的「宜居之地」,如今卻成為只剩6人的「極北鬼城」。

俄羅斯丨這裡曾號稱最北的「宜居之地」,如今卻成為只剩6人的「極北鬼城」。




本文轉自公眾號:蘇俄傳播


ID:post-soviet






 序言:《鬼城導遊》





一部短片,關於孤獨的導遊Sasha在鬼城的生活。


片尾,Sasha拿著吉他對著窗外的冰山唱起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Directed, Filmed, Produced & Edited by David Beazley


Translated & Subtitled by @蘇俄轉播








 一、何為「鬼城」








「鬼城」一名的由來,的確有些牽強。因為這裡並沒有發生過什麼靈異事件,反倒是北極熊的入侵才是真的危險。




1998年,人們陸續從這裡撤走,回到了俄羅斯大陸。

工廠的設備、劇院的桌椅、樓宇里的餐具寢具,都還整齊地留在原處。一下子被騰空的小城,就像是空降而來的一座不見人影的鬼城。





彷彿只要按一個按鍵,一切都會瞬間恢復原狀,所有曾經的熱鬧和繁忙都會再現。但人們再也沒有回來過,小城也保持著它人去樓空時的樣子。





Pyramiden位於斯瓦爾巴德群島之中,北緯78.39°。往南是北歐三國,往北就是北極點。




如今每年5月底到10月的時候,遊客們可以通過挪威的旅行社或者船運公司,乘坐郵輪,前來享受一日游的觀光服務。




其餘的時間內,這裡變會處於24小時的極夜中。漫長的黑夜來臨時,連Pyramiden上工作的導遊都會離開,把這裡徹底交給北極圈的動物們。




蘇聯鼎盛時期,這裡成為了

扇開向西方的「窗口城市」

。蘇聯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在這裡建立了一座地球上最北邊的宜居之地。







水泥板樓的宿舍、經典的赫魯曉夫樓,都很好地沿襲了社會主義集體住宅風。地球最北端的列寧雕像,以及標準的蘇聯式地名指示標。都象徵著這裡是

一片代表著了蘇聯國力和美學標準的,北方飛地。








 二、Pyramiden的歷史 




17世紀開始,北極諸島是人們捕捉鯨魚和海象的據點。到20世紀,各國開始轉向煤礦開採。那時,這裡仍是沒有主權歸屬的自由地帶,荷蘭、丹麥、挪威、英國和其他各國的船隻都會在島上來來去去。1920年,挪威、美國和英國等一眾國家簽署了

《斯瓦爾巴德條約》

,將斯瓦爾巴德群島的的主權交給了挪威。



1925年中國北洋政府簽訂了該條約。2004年7月28日,中國在此建立黃河站,作為科學調查活動的基站。這個群島不是挪威的領土,只是挪威管治。




剛剛完成了革命,還處在內戰之中的蘇聯人突然意識到,自己被排除在外了。但是蘇聯人的運氣還不錯,根據《斯瓦爾巴德條約》,所有締約國都可以有平等地權力在這裡開展經濟行為,而挪威的法律並不足以覆蓋全部群島。

於是,蘇聯人立馬簽署了條約,並籌劃著一項更大的事業。





黃色的區域,為俄國公司Arktikugol所有,這家公司至今仍在運營。




1926年的時候,挪威建立並發展了朗伊爾城/Longyearbyen,現在它都是整個斯瓦爾巴德群島上最大的一座城市,有2000多人。1936年,蘇聯取得了Pyramiden和它南部的Barentsburg/巴倫支堡的開礦權。於是乎,

一家1931年建立的俄國國有礦業公司Arktikugol便開始在這兩地發展採礦事業。




一開始的時候,Pyramiden並沒有什麼生機,沒有什麼人來這裡工作居住。但是二戰之後,蘇聯投入巨資,在這裡修建房屋、醫院、餐廳、文化、體育、娛樂設施等。










1980年代,是小城居民數達到了1000。這裡為不同類型的居民,專門設置了男單身青年公寓、女單身青年公寓,以及為短期工人準備的招待所。因為在此定居的人都非常喜歡這裡,

他們甚至為去世的親人和貓,分別建立了公墓。






 

三、面向西方的蘇聯之窗 




建設和裝點Pyramiden的初衷,不只是為了滿足基本生活需求。

蘇聯更是想讓它成為一個美學和意識形態的優良樣板

因此在很多地方都加入了標誌性的文化元素——巨大牆面上馬賽克藝術作品,描繪著北歐神話和蘇聯英雄,等等。蘇聯人還在這裡配備了圖書館、健身館,甚至一個當年整個斯瓦爾巴德群島最好的,室內游泳池。







劇院里有戲服和道具,電影院里有成百上千卷膠片,音樂廳里也有不少樂器,

甚至還有一架船運來的「紅色十月牌」古典鋼琴,至今仍保留著——對,它是地球上最北邊的一架鋼琴。





導遊Sasha在彈奏「紅色十月」鋼琴




Pyramiden背靠群山,東面是冰川峽灣,聽上去這裡應該是一副令人嚮往的仙境般的北歐風光。但當蘇聯人最初來的時候,卻發現這裡塵土飛揚、灰暗無生機。凍土地帶土壤中含有的營養成分極低,大部分植物都無法生存。







為應對這個問題,改善北極圈內的凍土環境,讓Pyramiden的居民也能在北極種植東西,蘇聯人做了一件令人驚嘆的事。

他們運來了一船又一船的土壤,覆蓋在原有的土地之上。這些不是一般的土壤,而是來自東歐平原的,肥沃的烏克蘭黑土。




無疑,這對「美化」北極地表來說意義重大。人們經過努力,可以在夏天的時候,

讓北極的島嶼上長出綠油油的青草。

溫室里的土壤,還被用來栽培作物。土豆、黃瓜、捲心菜、青椒以及各種觀賞植物,都得以生長。當地人甚至還搞起了養殖業,雞肉豬肉牛肉完全可以通過本地飼養來達到自給自足。







這改變北極生態環境的奇蹟景象,恐怕是再也無法複製了。




而這一切的目的——就是為了打造一個完美的理想的,蘇聯制度下的,生態社會。讓世界上所有國家的人都可以來參觀,並「昭告天下」,這些成就都來自於一個更先進的制度,更有實力的社會。




另外,根據《公約》,締約國的公民可以免簽來這裡。於是相應地,蘇聯完全放開了Pyramiden的簽證。

外國人可以不用簽證,直接過來參觀——這也成為了唯一可以允許外國人自由出入的蘇聯城市。









曾經在蘇聯時期來此地做文化交流的芬蘭人類學家Hein Bjerck,就對Pyramiden有著非常不錯的印象。他回憶說,在這裡能感受到跟西方陣營完全不同的「東方」氣氛。在Hein的眼中,這裡確實就是一個面向西方,搞形象展示工程的前哨站。






 

四、繁華落幕

 




Pyramiden遠離俄國的管轄,它對俄國的地緣政治和戰略布局並無特殊意義,但卻不能沒有它的存在——即便這裡煤產量很低,蘇聯人,以及後來的新俄羅斯人還是選擇繼續保留著定居點,並努力使它「看上去很美」。








事實上,Pyramiden的煤礦業,沒有任何利潤可言。1991年蘇聯解體之後,國家給母公司Arktikugol和小城的財政補貼越來越少。90年代蘇聯整個國家的虧空,也明顯地表現在這裡:物資短缺,工資不能按時發放,生活條件逐漸下降。




伴隨著日常生活的逐漸惡化,一次悲劇性空難的發生,徹底改變了Pyramiden和本地人的命運。

1996年,一架從莫斯科飛往斯瓦爾巴德機場的圖154客機在島上墜毀,機上的141名乘客(大部分是礦工家屬)和機組人員全部遇難,其中還包括3名兒童。







空難引發了連鎖反應——死亡造成的大面積心理陰影,善後賠償產生的矛盾,波及了所有與Pyramiden有關的人,也讓所有在此生活工作的人陷入了巨大的絕望。




母公司的高層也很清楚,在效益下滑、國家局勢不穩的情況下,還要向Pyramiden擴大投資改善現狀,完全不可能。

他們面臨的選擇只有永久關閉這個北極圈小城。








1998年3月31日,最後一批煤礦被從井下運上來,然後工人們便開始陸續收拾東西走人。有的乘船到了南邊的巴倫支堡煤礦繼續工作,有的則回到了俄羅斯大陸,尋找新生活。




1998年10月底,在冬季封航期來臨之前,最後一批居民離開了這裡。




城空了。Pyramiden陷入了漫長的塵封期,並以「鬼城」之名傳遍世界。









 

五、獻給未來的遺產

 




現在的Pyramiden已經完全交還給了大自然。北極的鳥類在這裡築巢、繁衍生息;北極熊飢餓的時候還會來城裡找東西吃。城裡僅有的幾名住客,也不過是為旅遊季節前來的遊客們服務而已。







曾經的居民走了,剩下的就只是過客。











據說,這裡的建築還能繼續保存500年。也許,整個城市會成為一座歷史紀念品,像時光膠囊一樣,把蘇聯曾經的樣子帶到幾百年後,供子孫觀瞻。




也許到那時,Pyramiden會超越蘇聯和冷戰的歷史局限,成為一座「金字塔」似的存在,一座證明人類曾閃耀輝煌過的北極墓碑。






文字:吳韃靼


圖片:David Beazley, Hiveminer.com


資料:Rachel Nuwer, <A Soviet Ghost Town in the Arctic Circle, Pyramiden Stands Alone>, Smithsonia.com, 2014





—— КОНЕЦ ——









加微信號:

nayizuochengg 

 

加入

「那一座城」

讀者會


合作諮詢QQ:

3159178733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那一座城 的精彩文章:

TAG:那一座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