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羲之《二謝帖》中「諑」字的筆勢■張天弓

王羲之《二謝帖》中「諑」字的筆勢■張天弓

王羲之《二謝帖》中「諑」字的筆勢

■張天弓

右手執筆書寫的筆順,遵循漢字筆順規則,但有時又出現某些變異,尤其是行書、草書。筆順是筆勢的方向和路徑,所以,把握書法作品字勢的筆勢過程,首先要弄清筆順。

王羲之行草《二謝帖》摹拓本首行中「諑」字,楷書為10個筆畫,筆順規則是:點、橫折提、橫、撇、彎鉤、撇、撇、點、撇、捺。這個草書「諑」字(圖1),是左右結構,有抑左揚右之體勢。其筆勢爽利跳躍,節奏感很強。細看草法筆順,左邊「訁」旁為兩筆,右邊「豖」旁亦為兩筆。「豕」為一筆,那彎鉤左邊兩撇連筆與右邊撇捺連筆之間,有隱約的映帶牽絲(圖2),筆勢連貫,就是說「丶」與「豕」分開書寫。「豖」旁楷書筆順是彎鉤左邊兩撇後加「丶」,然後寫右邊的撇、捺。如果按照這種楷書筆順寫草書「豖」,很可能沒有那種抑左揚右的飛動之勢了。

圖1

還有更深層的緣由,「豕」旁組成的字有數十個,比「豖」旁組成的字要多得多,實用中經常行草書寫,彎鉤左邊筆畫與右邊筆畫的貫通連筆形成書寫動作定式,貯存在書寫的「肌肉記憶」中占絕對優勢;這種筆順凝固化,「丶」就從「豖」中孤立出來了。

圖2

觀賞「諑」字現在面臨的問題,是先寫「丶」還是先寫「豕」?從書寫經驗看,接著左邊「訁」旁寫中間一點,上下空白,沒有憑藉的筆畫,定位比較難(圖3),更難的是快捷一筆書「豕」(圖4),上、右、下的筆畫線條如何恰當地卡住這一「丶」。這就是說,「豕」部的一筆迅疾運筆過程,一瞬間要處理好三面包圍這一「丶」的關係。漢字包圍結構、半包圍結構的筆順規則都是先外後內,先外後內符合人的視覺心理,容易掌控。這個「諑」字書寫近似半包圍結構,應該是先寫「豕」後寫「丶」(圖5)。「豕」部收筆的反捺,順橫勢按下回鋒,重力左下取橫勢跳出,凌空取勢轉一圈,在「訁」旁上折筆的肩部一橫側點,這一「丶」現在成為處理四面關係,細看這一「丶」,不粗不細不輕不重不左不右,四面交接呼應都恰到好處,無可挑剔,誠可謂神來之筆。識者朋友可以動筆臨寫幾遍試一試,體會一下「臨時從宜」的這一「丶」的難度和高度。

圖3

現在再看「諑」字的體勢,仍然是左右結構,但不是字形的左右結構,而是審美造型的左右結構(圖6),以「豖」部中間的彎鉤為界,彎鉤連同左邊筆畫與「訁」旁焊接成一體,彎鉤的右邊是一個跳起來三角折線形,左靜右動。左部分整體圖案呈現出一種詭異的視覺效果(圖7),富有現代感。不可以為這種視覺效果是筆者切割出來的,這是王羲之書法藝術創造的永恆魅力。

圖4

再看「諑」字的筆勢過程,最後收筆的這一「丶」是書法藝術的「曲終奏雅」。書法審美要看筆勢過程,筆勢過程的一個高峰就是「曲終奏雅」,最後收筆則「境界全出」。怎樣判斷筆勢的「曲終奏雅」?首先是這個字勢的整體效果,動態筆勢與動態體勢合二為一。還需要說明的是,這一「丶」筆順的「發倒筆」強化了「曲終奏雅」的審美效果。

圖5

明代書法家解縉《春雨雜述·學書法》說:「一字之中,雖欲皆善,而必有一點、畫、鉤、剔、披、拂主之,如美石之韞良玉,使人玩繹,不可名言;一篇之中,雖欲皆善,必有一二字登峰造極,如魚、鳥之有麟、鳳以為之主,使人玩繹,不可名言。」(見劉小晴《中國古代書學技法評註》第216頁,上海書畫出版社2002年)這是書法審美的經驗之談,前段是「主筆說」,申述舊章;後段可謂「主字說」,是解縉的發明。筆者的理解是,一字中的「主筆說」與一篇中的「主字說」是可以統一的。「諑」字的這一「丶」,孤立地看,並沒有什麼筆法的特殊精彩,而且遠遠比不上「豕」部的筆法,看那起筆的尖入逆翻絞挫、彎鉤的逆翻上弧筆、接續下來左邊的折筆與右邊的轉筆,都非常精彩。這一「丶」的精彩,不在於孤立地看筆法,而在於它在體勢的方位和筆勢過程的收筆,並且「一字已見其心」。「諑」字字勢的審美,在《二謝帖》中乃至王羲之傳世書作中,是屬於那種「登峰造極」的「麟、鳳」。

圖6

圖7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報 的精彩文章:

天光雲影共徘徊——華人德的書法之路■於雷鳴

TAG:書法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