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了緣師父:臘月民俗開運

了緣師父:臘月民俗開運

每年的農曆十二月就是臘月。

進入臘月了,你一定要知道的開運習俗,讓你迎來一整年的吉祥和好運!

臘月是一年之歲尾,正值寒冬。

民諺云:「臘七、臘八,凍掉下巴」,正是言之其冷。

農曆十二月為「臘月」,古時候也稱「蜡月」。這種稱謂與自然季候並沒太多的關係,而主要是以歲時之祭祀有關。

歲終之月稱「臘」的含義有三:

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志》記載);

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臘者,逐疫迎春」,臘八節又謂之「佛成道節」,亦名「成道會」,實際上可以說是十二月初八為臘日之由來。

民俗有云: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燉羊肉;

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鬧一宿。

一、臘月十五「燒香」供燈(開啟新一年好運氣)

每月的初一、十五都是燒香拜神的好日子。有的人做不到每天上香,就在初一、十五上香,關鍵是要有一顆真誠、慈悲、恭敬的心,所以這一天,人們都會吃素、放生、供燈、敬香、禮佛、祈福等,開啟新一年的好運氣。

二、臘月初八「喝臘八粥」(增福增慧,吉祥平安)

臘八節,俗稱「臘八」 ,即農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這一天有喝臘八粥的習俗。

相傳這一天還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稱為「法寶節」。

三、臘月二十三「祭灶王爺」(五穀豐登 家宅平安)

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叫做小年。

俗語說:二十三,糖瓜粘,灶王老爺要上天。

在中國神話中,灶王老爺是中國眾多居家庇佑神靈中最重要的一位,守護著健康以及家庭幸福。

據說,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在中國新年的前7天,灶王老爺會重返天庭,向玉皇大帝報告去年一整年每家每戶的活動情況。

玉皇大帝會根據灶王老爺的報告獎勵或者懲罰這些家庭。人們會向灶王老爺供奉糖瓜,中國人相信灶王老爺在吃了這些甜甜的糖果後會向玉皇大帝說些好話。

所以,這一天,我們會把廚房爐灶打掃乾淨,放上水果鮮花等上供送灶,祈願五穀豐登 家宅平安。佛教寺院中也一樣,會在廚房「監齋菩薩」像前奉上妙供,隨俗送灶。無論民俗還是佛教,都是小年送灶,年三十接灶,其寓意非常美好吉祥。

四、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把「窮運」、「晦氣」掃出門)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

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以一番新的氣象辭舊迎新。

因此,掃地的方向一定要向著大門,因為這樣象徵著把不幸、疾病以及去年也就是「舊」年的苦全都掃出門外。

在徹底的清掃之後,在中國春節伊始是不會再次清掃的,因為這樣會導致好運也被掃走。

在瓷花瓶裡面放兩隻雞毛撣子,就是用來清潔傢具以及瓷器的,但是現在已經不常見了,因為有吸塵器替代。

在佛教中,掃塵的意義在於,掃除自己內心的塵垢,「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試拭,未使惹塵埃」。所以佛法中的掃塵就是要掃除我們自己內心貪塵痴慢疑等塵土,從而內心清凈,努力修行。

五、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收穫幸福以及福氣)

就豆腐本身而言,是取代肉類不錯的選擇,在過去,窮苦的人們總是盼望著在新年吃上一頓好的。

但是,肉類對於窮苦的人家來說並不是承擔得起的,所以他們就會選擇豆腐,豆腐是介於肉與蔬菜之間的食品,可以製作不同的菜式,而取代肉類。 當然,「做豆腐」也有象徵性的意義。

中文「腐」與「福」有相似的發音,做豆腐也就意味著「在新年收穫幸福以及福氣」。如今,人們並不會自己做豆腐,他們會有更多別的選擇,非常常見的有,中國人常把剪好的「福」字倒著貼在窗戶或者門上,這樣,人們也表達了同樣的意思,希望「幸福福氣」來到他們的家。

六、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洗福祿。(財富來,福祿雙全)

食物必須在年前準備好,因為中國年的迷信傳說中有一個說道在新年所有的刀都必須收起。

在過去,許多人承受不起肉食,所以他們很期待新年年夜飯能吃上一頓肉。

在傳統理念中,肉食代表財富。

最具盛名的節日肉食就是「紅燒肉」。

如今,肉類菜式已經在日常生活中相當普及了。但是,中國人依然偏愛在節慶時節吃肉。

這可能也就是為什麼肉乾在中國新年之際在東南亞地區十分受歡迎的原因。

洗福祿可不是把「福祿」洗掉的意思。作為中國傳統年俗,洗福祿指的是節前沐浴。

洗福祿通常在臘月二十六進行,不過不同地區也是有差異的。

比如北京城裡,就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因此他們又把臘月二十七的洗浴稱為「洗福祿」。

在那兩天里,人們就會集中洗浴和洗衣。

七、臘月二十七「洗福祿」宰雞趕大集(除霉運)

26日是殺豬,27日則是宰雞。

隨著新年的臨近,中國人通常會為了年夜飯而準備各種食材,雞肉則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樣。

「雞」與「吉祥」的「吉」有相似的發音,中國人會保留一隻完整的雞(雞首、雞尾、雞腳都保留),這代表著團聚的意義。

如今,許多人也會烤一整隻雞,不切開它,這也算是一種對於老傳統的保留沿襲。

八、臘月二十八「貼年畫」(接福迎新春

臘月二十八除了要發麵以外,還要「貼花花」也就是貼年畫、貼春聯和貼窗花。

其中貼春聯的習俗源於古代的「桃符」。

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典術》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到了五代時,後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學,他每年都命人題寫桃符,成為後世春聯之濫觴,而題寫於桃符上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便成為有記載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副「春聯」。

後來,隨著造紙術的問世,才出現了以紅紙代替桃木的張貼春聯的習俗。

九、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尊老敬老(福氣到)

年謠稱:「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

上墳請祖的時間,大多數地區在二十九日早晨請祖。

對於祖先的崇拜,在我國由來已久。事死如生不僅是孝道的重要標誌,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

另外,臘月二十九,俗語稱作「二十九,去打酒」。

由於在過去的幾天中,食物都已經準備就緒了,那麼中國人會在這接下來的日子裡準備些酒。

對於成人來說,在新年大餐中酒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大家可以看到這裡寫的是「打酒」,而不是「買酒」。

這是因為在舊時代,許多人承受不起買瓶裝的酒。

他們用自己的瓶子或者塑料袋,去酒家裡買酒,那裡的酒會放在一個大容器里。

這樣的酒要便宜許多,但是如今,對於許多人來說,買瓶裝酒都是承受得起的。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

焚香於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十、大年三十「祭祖、年夜飯、守歲」(闔家團聚,幸福美滿)

臘月三十又稱除夕,「除夕」中的「除」字是「去、交替」的意思即「月窮歲盡」,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這天晚上。

一家人要做三件事情:祭祀、吃年夜飯、守歲,除舊迎新,消災祈福。

祭祖,我們會供奉食物或鮮花以表心意,是我國華人普遍採用的儀式,祭祖的形式或許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闔家團聚,共吃團圓飯。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這天夜間的鞭炮聲不絕於耳。早先宮廷在這之前就會放花炮,自臘月廿四日起至正月十七日止。每日放花炮,尤以臘月三十兒晚上最盛。

現代人為了環保,大城市裡已經禁止煙花爆竹了,所以放鞭炮這事快成了童年的記憶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了緣師父 的精彩文章:

TAG:了緣師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