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啦,香格里拉!我來啦,瀘沽湖!(三)
引 言
都傳言香格里拉如何如何?瀘沽湖多美多美?-------聽說著,談論著,夢想著,醞釀著。我們這伙50後、60後的半老小伙和娘們在地圖上比划了多少次,心癢腿癢、蠢蠢欲動了多少回。
——終於,2014年9月2日清晨6點20分,我們一行13人在寶雞市陳倉區虢鎮的交叉路口旁,全部聚齊,這次準備了20多天的川滇之旅開始起航了。
承上繼續
香格里拉 漫步獨克宗古堡
9月7日6點,簡單早餐後我們由稻城出發,經桑堆鄉進入S217省道,途徑馬熊溝,寧城鄉,過尼可村,這一段到德榮縣只有60多公里,可路況極差,大坑小窪,且彎急坡陡。因為走的早,車快到山樑高處時,天還未大亮徒起大霧,估計此處海拔應在4200米左右。大家在昏黃的車大燈照射下,幾乎都操起心來,好在我們的司機有著20年的駕齡,穩穩地駕車緩行。隨著車體的搖晃,太陽輕輕升起,大霧漸漸褪去,山下的鄉村、田野出現了輪廓。雖說山高路險難行,但大家擔憂的心情,隨著天色放亮也鬆弛了許多。整整走了七個小時,中午1點10分,我們才像老牛車一樣駛進了德榮縣城。大家滿想到縣城裡填填肚子再走,可城內到處拆建修路,各種垃圾隨處可見,街道門面房都是灰濛濛的,連呼吸都不舒服。我敢妄說,啥叫髒亂差,這裡是最典型了。大家停了幾處觀看,都傻眼了,頓時沒了胃口,一致說走,繼續趕路。出了德榮縣城,左拐上另一條X041縣道。這條路好極了,新鋪的油路面使車速瞬間提高到80.、90碼。沿著奔流的定曲江邊一直下行,海拔也逐漸降到2000米以下。
下午4點20分,我們正式進入香格里拉的境地(雲南的迪慶首府),也就是我們大夥夢寐以求、念叨多年這次直奔的目的地。看著不遠處的縣城樓房,我們激動不已,一致要求停車休整,讓我們的心緒得以平靜,手指身後的縣城輪廓,讓我們的相機給予定格,我們高興,我們來啦。
香格里拉縣原名中甸縣,藏語稱「建塘」,相傳與巴塘、理塘系藏王三個兒子的封地。據弦漢文史書記載:唐代屬吐蕃神州都督地,吐蕃曾以中甸為前沿據點,經營並控制南詔70年之久。元代為宣政院直轄地。明中葉後屬雲南的江軍民府,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設中甸廳,轄於雲南省。
「香格里拉」這個詞早在一千多年前藏文獻資料中就有記載,英語發音源於康方言南路十語群體中甸的藏語方言。漢語拼音字母轉寫「xamgyinyilha」,意為「心中的日月」。
香格里拉——即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的香格里拉縣,為青藏高原南緣,橫斷山脈腹地,是滇、川、藏三省區交匯處,在雲南省西北部,鄰接四川省,總面積11613平方千米,總人口15.41萬人(2006年)。「迪慶」藏語意為「吉祥如意的地方」是世人尋覓已久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
說到這,但凡有願望到香格里拉來的人們,怕都多少會知道一點此地的來歷。 「20世紀的30年代,4名西方人突然闖入了這塊神秘的中國藏區。當時,歐洲戰場硝煙瀰漫,亞洲大地戰火紛飛。但在這裡,他們不僅過上了恬靜,平和、富足、與世無爭的生活,而且接觸到了神秘的寺院,學識淵源的喇嘛,更看到了世界上最旖旎的風光——層巒疊嶂的山峰,被冰雪裝點得銀裝素裹,矗立在遙遠的天際,像漂浮在浩瀚的雲海;懸崖峭壁之間,是深不見底,看不到頭的大峽谷,蜿蜒曲折,似一直延伸到天盡頭;頭頂是一碧如洗的藍天,眼前是茂密翠綠的森林……這裡獨特,封閉,近乎仙境。載他們來這兒的飛行員臨終前告訴他們,這裡叫香格里拉……」 。
這就是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在「二戰」時期所寫的長篇小說《消失的地平線》里所描述的神秘,奇異、聖潔、壯美的地方。
香格里拉——如此美麗的名字,英語中她是伊甸園的代稱,中文譯為世外桃源。從此,香格里拉這個幽美的仙景,留存在後人的記憶中,成為一個值得探秘的巨大懸念。香格里拉—— 你究竟在哪片凈地之上呢?多少年來,中外人士都在尋找,在中國西藏邊緣,在雲、貴、川交界,甚至在毗鄰國家 印度、尼泊爾、阿富汗等等。可以這麼說,香格里拉整整迷惑了半個多世紀的人類尋夢。
20世紀末期,終於在中國雲南省的迪慶藏族自治州腹地,東方人所尋覓嚮往的世外桃源,西方人追逐鍾情的伊甸園-——香格里拉,像一個深山閨秀、天上仙女一般,翩翩浮現,披紗露面,清晰地展示在苦苦尋覓了半個世紀之久的今人眼前。迪慶就是香格里拉,香格里拉就是中國的一方凈土仙境。世人從此也就認準了這一塊就是叫香格里拉的聖地。
終於來了,我們到了香格里拉。大家安頓在太陽谷酒店後,即刻坐上一元錢的公交車直奔這裡的一座古鎮——獨克宗。
我們從縣城東邊向古鎮走去時,老遠就看到前方半山坡處有一個金黃色的巨大轉經筒在緩慢轉動,那大的勢頭讓我們仰望許久,猜測到怕是用電力帶動的吧?當走到這個碩大無比的轉經筒跟前,我們都驚呆了。在拉薩的布達拉宮四周,在甘南的拉布楞寺周邊,我們見過的轉經筒最大也不到三人高,兩三個人就可以推動起來。而眼前的這個大的足有10多米之高,直徑需要十幾個人才能圍繞。我們仔細環視一周,沒見到任何轉動的輔助設施,看來還是要眾多心誠的人親自用力推轉的。於是在現場的我們三男兩女合力用勁,才勉強稍稍推動了一點,最後又加上三位遊客的通力幫助,這個轉經簡才終於轉動起來,轉了兩圈,大家都感到力不從心了,這個大呀,恐怕應該是我們迄今見過算是最大的轉經筒吧!這個大啊,讓我們離開10米之遠的距離和它合影拍攝,在相機的取景框里,每個人的身影都顯得很為矮小。在這如此之大的法器比照下,人,就是那麼一丁點。可以這麼說,儘管人,這個高級動物能創造世間的一切物體,可在無邊的宇宙籠罩下,你那何等的渺小又能算個啥,我們各自撫摸著這個巨大轉經筒上的紋路,久久陷在沉思之中……
獨克宗古鎮位於香格里拉縣城內東南邊,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獨克宗」藏語寓意為「月光城」,曾是茶馬古道上的重鎮。唐儀鳳、調露年間(公元676—679年),土蕃在這裡的大龜山頂建立寨堡,藏語取名「獨克宗」,意為「月光城」,後來的古城房屋就是環繞山頂寨堡而擴建成的。與此呼應的是在奶子河邊上的另一座山頂建立的「尼旺宗」,意為「日光城」,其寨堡早已不存在了,原址上僅存一座不太高的白塔。
據前不久報載:2014年1月11日凌晨1點30分左右,雲南香格里拉縣城裡的獨克宗古鎮突發一場火災,火災除造成房屋、店鋪、基礎設施等損害外,還把古鎮內的部分文物、唐卡及其他佛教文化藝術品燒毀,損失慘重。經初步統計,此次火災共造成獨克宗古鎮倉房、金龍、北門三個社區335戶百姓受災。其中燒毀房屋242棟,因建立防火隔離帶拆除43棟,拆除房屋屋頂50棟,因為古鎮房屋大多被外地人承租營業,有的整棟房屋向多戶出租店鋪,具體受災情況正在調查統計中。
究其火災起因,紛說不一,大概是一位南方承租戶因天冷而用電暖器,睡熟後不慎引發房內物品起火燃燒,而藏式房屋幾乎全是木板構造,所以撲救不及,燃延四周鄰家,加之後半夜人們均已睡覺,醒悟報警甚晚,致使大面積房屋變成廢墟。
我們站在古鎮的最高處,環視香格里拉縣城全貌。並清楚地看到了眼前不遠處黑乎乎的一大片火災遺址,看到火災現場邊緣上殘缺倒塌的房屋閣樓,真讓人惋惜扼嘆。
天色漸晚,我們陸續地下到了古鎮廣場上,這時已有許多男女藏胞伴著優美動聽的樂曲,跳起了簡單而優雅的怕算是當地的一種鍋莊舞吧。看著看著,我們中的幾個女友情不自禁地融入了行列,手也學著舞動,腿也學著跳動,雖說動作看來不那麼和拍,可既來之就放縱瀟洒吧,讓我們也當一回香格里拉人多好。
回賓館的路上,悠悠閑閑。街道夜市,燈火燦爛,音樂四起,門庭洞開,川流人群,我們分別買到了貨真價實的當地藥材——三七,店主很熱情地幫著打成粉末,包裝成袋,並認真告知存放方法和飲用事宜。如此的好心好意,確讓我們感謝不已。當我們中的一位馬性男友炫耀他剛買的一把很具風情的小藏刀時,那讓人心動的價格,那別有特色的工藝,頓時讓我們中的幾人轉身向他所指的店鋪奔去。
該買的買了,該逛的逛了,我們信步漫走,吃著路邊的藏式小吃,看著香格里拉藏民的悠閑生活,我們沉浸在這片安逸舒適的氛圍里。
遊玩過夢想已久的香格里拉後,也算是達到了我們長途跋涉旅遊的最終目的。儘管按原計劃9天的行程天數,我們出來也有六天了,該慢慢返程了。可大伙兒已身受稻城亞丁的三座雪山的神聖洗禮,已接受香格里拉神聖凈土的陶冶凈化。可不是,外出遊覽祖國大好河山的感覺真好。眾人一致呼出繼續前行、晚點回家的心聲。經過商討,我們的領隊王大哥仔細地查看地圖,現在的所處位置離麗江古城有300公里左右,經麗江到瀘沽湖有400公里左右。於是決定改變原定從西昌觀看火箭發射基地後,原路返回的旅程計劃,最終大家異口同聲地喊出:明天到麗江過中秋節,後天直奔瀘沽湖,到女兒國去。這時,此次活動的組織者鳳兒有點沉不住氣了,她口氣緩慢地說:「這要再多三天的遊玩,怕費用有點欠缺了」。她話音一出,立刻招來所有女友的問斥:來,每人再出500元,不夠你只管吱聲。玩到這個份上了,錢就不算啥啦!只要我們玩的高興,玩的痛快,人生難得幾回樂,對吧!同行的5個男友隨聲附和。因為要樂就大家一起樂,瀘沽湖就在前方的七百多公里處,途中還可看看那有名的虎跳峽,此趟不去豈不是後悔憾事嗎?我們這伙瘋驢們,不管是近程還是遠途,聚集在一起的所有費用都是AA制,因為這樣才能玩出友情和感情來,才能相處的長久和諧,凝結出情誼來。對嗎?周圍的朋友們。
思索虎跳峽 麗江古城醉中秋
9月8日8點10分,我們駛出香格里拉縣城外約五公里處,進一加油站加油。就在這裡,我們的司機和車上會開車的人遇到了一個難以想通的怪事——先交錢再加油。說到這個與本文無任何內聯的事兒,讓我們不由地嘆道:中國之大無處怪事沒有啊!算啦,入鄉就此罷。加400塊錢油箱滿不滿就是這啦。我們默然笑笑,沿G214國道向麗江方向出發。
旅遊車急速前進,滿車內笑語不斷。一個小時後,在G214國道——2100公里處看到聳立高大的牌子:進藏第一村吉達姆村。我們拐進國道邊一個大大的場地,停車休息觀看。在一排藏式風格的院落後面,有大片的草地,有不太高但很密集的樹林,有不少供人乘坐的馬匹。當然,這些再自然不過的景緻,我們沿途見得多了,再加上去西藏去青海,去甘南去內蒙像這類情景多了去了,所以引不起大家有其他聯想的遊興。突然在臨出院落大門處的一個長椅上,蹲立一個眯縫著雙眼的足有一米高的藏獒,引起了我們的關注和好奇。藏獒那大如小面盆的腦袋,頸部披散著獅鬃一樣的長髮,那渾身如茸茸草叢的毛髮,那如同大人拳頭的四蹄,那厚如豬嘴的面唇,那懶洋洋眼不睜身不動的傲然姿態,讓我們停住了腳步。忙問向我們疾步走來的一位藏族老人:是你養的嗎?我們能和它照個相嗎?老人笑道:這是我養了8個月的狗娃,很聽話的不咬人,你們還可以抱著和它照相,我就是為你們服務的。老人那仔細聽才能聽懂的漢語,讓我們心存懼怕地慢慢靠近,咔嚓咔嚓地不停。看到我們畏怯地和藏獒合影,老人上前把我們一個女友正在準備擺造型的手拉起,摟在藏獒的脖間,同時喚醒藏獒睜開那小銅鈴般的眼睛,並把其頭扶正和照相的人頭貼近,這一零距離的人發和狗毛的親密接觸,這突如其來的幾個擺布動作,著實讓那個女友面露恐相,驚呆傻坐,那一副似笑非笑的悲壯容顏頓時留在了幾個相框里,看到那藏獒任人捉弄一動不動,無視一切的高傲樣,我們其他人都沒有了怯意,紛紛上前,放心大膽地照此動態,重新合影,更有甚者把臉頰都靠在了藏獒的腦袋上。殊不知我們那位馬姓男友也照此親熱一下的同時,藏獒的腦袋突然從正面側過來轉向他的頭部,這一似有問話的恣勢,可把他驚嚇的張口結舌,扭頭窺視,不敢妄動。——哈哈哈,瞧他那即可笑又可慘的囧相,不但儲存了特寫定格,還成了當場人人都作為模仿秀的笑料。
我們告辭要付費時,那位藏族老人呢喃出的話意是——你們看看給吧,能給它補貼點口糧錢就行。嗨,多麼質樸的藏族老人呀!我們衷心地祝福他——扎西德勒。
離開進藏第一村還沒過一會兒,前方又是黎族第一村,算了吧!從車窗外瞭望一下,黎族和藏族房屋的不同構建就行了。11點半我們來到了虎跳峽景區的售票處。
虎跳峽位於中甸東南部,距中甸縣城(即香格里拉縣)約110公里,峽谷分為上虎跳、中虎跳、下虎跳三段,共18處險灘。江水被玉龍、哈巴兩座雪山所夾持,海拔高差3900多米,峽谷之深位居世界之首。從虎跳峽穿過沖江河洞,沿哈巴雪山腳下順江而下,即可進入虎跳峽谷。但如深入闖進後,而近臨那洶湧澎湃的江面,面壁那極為陡峭的山崖,一般凡人怕都會心怯腿軟,畏懼恐慌,所以虎跳峽以奇險雄壯著名於世。
上虎跳景點是整個峽谷中最窄的一段,江面僅20來米寬,江心中橫卧著一塊13米高的——虎跳石。巨石猶如孤峰突起,屹然獨尊,水流與巨石猛烈撞擊,山轟谷鳴,氣勢非凡,很是壯觀。可惜的是今年雨水多,江水漫漲淹沒了這塊虎跳石,讓我們沒這個眼福了。可大伙兒都詢問尋覓著這塊虎跳石的方位,企圖能從滔天的水浪中窺視到從此石上跳躍遺落的虎爪痕迹。因為觀景台的底層廣場上聳立的那塊虎跳石的雕塑標誌,讓人不由地聯想出那隻雄壯的大老虎踏石衝天的威武狀。
筆者依扶著沿江邊搭建的水泥欄杆,眺望著奔騰不息,桀驁不訓的黃褐色江水,沐浴著瀰漫霧氣,撲人臉面的點點浪花,真讓人感到啥叫洶湧澎湃?啥叫壯懷激烈?瞧瞧那翻滾起足有一人多高的波濤,咆哮著隨心所欲的個性,如金戈齊鳴,似三軍喧囂,以裂岸震野之驚濤,以奪人魂魄的雄渾氣勢,無拘無束莽莽撞撞地涌動,真真像一條集雄壯悲壯為一體的巨大蟒蛇,盡滌千百年的人間困惑和昏聵,騷亂著當今社會的每一個人的神經和細胞。這怒吼生命之音,狂弄生命之舞的長江逝水,當我們身臨其境時,如果是光讚賞,光感嘆,光激動,甚至光合掌祈禱,怕是尚欠缺點什麼吧?難道我們從中不能感悟到一點什麼?啟迪出一點什麼?
——嗨,浮想到這種情景程度,筆者偷眼瞅瞅四周,發現一切照舊,該照相的照相,該喊叫的喊叫,該嬉戲的嬉戲,該觀看的觀看。看到這什麼都無所謂什麼都自然,筆者抿住嘴角傻笑自己。走吧,該上自己的路啦。君不見——虎未跳,水照流------
中虎跳據上虎跳僅有16公里,下虎跳相距甚遠,大家執意去看看中虎跳。來到以後,才發現這中虎跳的觀望點設施很是簡陋,由當地一位私人投資開發的。從景點的照片看到,陡峭的岩壁上鑿出的小石階,簡單的護欄鎖鏈,攀登者凌雲腳下的濤浪------,粗粗看過照片,又俯身探望那近乎直線的懸崖邊,此情景讓我們發難了。我們每個人都悄無聲息地坐在了房檐下,眼前牆壁上才張貼了幾天的「此處尋人啟事」是對我們的最大警示。不敢下了,先吃飯繼續趕路吧。中虎跳這裡地勢險峻,幾無緩坦之地,要想私人開發出來,不敢說難以上青天也差不多。然而面對這開發數年,投資不少的張姓老師個人的大膽作為,我們無能也無力更無奈,孰說他的這一行動究為值與不值且不論說,只能為他這一愚公毅力(不敢說精神)祈禱祝福。
當然,我們每個人在路旁聳立的那塊「中虎跳」的大石跟前照個相,後人也絕對相信我們到此一游。
沿著G214國道繼續前行約30公里,我們又駐足在長江第一灣的觀景台上,站在有七層樓之高的看台上朝西方望去,隱隱可看到長江東逝的主流河——瀾滄江的湍急水面,流經不遠處的一座山腳下,以一個獅子大擺尾巴的雄偉氣勢,把從巴顏喀拉山始端流出的幾近暢通的水流,在這段地方彈射成了近乎迂迴的S字狀形,從而也就有了長江第一灣的盛名景點。
下午4點半,我們輕鬆地到達了雲南省的麗江市區。
麗江古城依山而建,街巷依水流而設,四方街市古城的中心,當年也是茶馬古道的商貿交易市場要地。顧名思義延伸出四方街的四條主幹道,即光義街、七一街、五一街和新華街。由此又衍生出縱橫交錯的多條街巷,也就構築成了以四方街為中心的麗江古城,也就形成了如今各地遊客必逛的遊覽購物市場。當年被徐霞客盛讚「宮室之麗,抑於王者」的木土司王府——木府,就位於七一街關門口附近。儘管它是近代復原修建的,可來到這麗江古城的朋友,你要錯過觀賞這瑰麗而極富民族風格的王府,那就會後悔的。當然,如果你對當地音樂和歷史感興趣,那麼號稱「音樂活化石」的納西古樂,你必然不能錯過觀賞聆聽的大好機會。佇足聽聽一位70多歲納西老人的中英文結合解說,會讓你忍俊不禁的同時也對納西古樂留下深刻的印象。
來到古城,你可以臨河漫步,順著水流逛街道。一條叫玉河的水流環繞城中,水在城中一分為三,三分成九,再分成無數條沿街小溪,形成主街旁河、小巷臨渠的幽雅局面,使得古城顯得格外潔凈而充滿生機;你也可走街入巷,隨意進到一家庭院,感受納西民族建築的內涵。古城建築為古樸的納西特色風韻,白牆青瓦木檐,結構粗獷簡樸,而院落布置和房屋內部裝飾豐富而細膩,納西人民喜歡在不大的庭院內種植花木,那綠的色調,那花的粉彩,那原始猶存的情調形成人與自然的美好和諧;當然更為悠閑的是你也可以穿著拖鞋,身披閑裝,依石而坐,和曬太陽的納西老人聊聊天,聽聽隨處飄逸的古樂聲,感受一下當地百姓那自自然然的生活節奏;而夜幕降臨,華燈閃爍,喧鬧多彩的酒吧街,也該是你感受麗江、體驗麗江夜生活的不二之選。
麗江是當年茶馬古道的重要交易之處,現如今照樣延續著一貫的繁榮景象,古城的大小街巷遍布經營各地特產的店鋪,你可以隨意挑選你喜歡的物品,民族飾品、茶葉、銀器、銅器、東巴紙、五彩披肩等等。琳琅滿目叫你足以挑花眼球,而不時地拍拍口袋。逛累了,買的東西也差不多了。古城裡的眾多餐館,無論是本土風味,還是西餐披薩,那誘人肺腑的味道,即能讓你進店歇歇腳,又能讓人一飽口福,豈不是平添出另一番舒適的快意。
這些年來,隨著旅遊開發的潮流,麗江那古樸淳厚的民族風情,也被背上了「過度商業化」、「民風不再淳樸」的指責。但,這不妨礙一撥又一撥的各地遊人拖著行李箱湧入這座玉龍雪山守護下的小城。來到麗江,只要你能靜下心來,安然地呆上一段日子,你就能切身感悟到她的寧靜自然和寬厚包容。
今天正好是八月十五中秋節,在改變旅遊路線的同時,在此次活動組織者鳳兒的提議操縱下,我們大夥在行車途中已開始策劃在麗江某一臨街酒樓賞月吃月餅、吟詩詩滿懷的聚餐場景。時間已近下午6點,我們入住麗江的一農家客棧後,前往已打聽好了的四方街南側臨街的一家兩層酒樓。按照男女分工,女友們購買回來的鮮花月餅、多樣水果和小糕點,男友們拎來了白酒,啤酒和熟肉食品,在加上這家酒樓里推薦的當地風味菜肴。好傢夥,美美地擺滿了一大圓桌。正當大夥準備舉杯時,幾個長槍短炮叫停了急欲開吃的筷子,這香味四溢的豐盛佳肴,這身處他鄉且故友相聚的親熱氣氛,不定格在相機里留待來日回味豈不是一樁憾事嗎。吃著,喝著,談笑著,嬉鬧著,那個和諧輕鬆的場景,讓每一個人的心態都放下了。
在此來一段意外插曲,請各位看官切勿生疑,權作善良的佐料。
輕盈歡快的氣氛下,一位賣花的小姑娘,不知何時來到桌旁,竟然站立在我們這次一位隻身單影來的男友面前,在全場瀰漫著熱鬧無忌的氣氛慫恿下,在不含任何戲弄成份的善意規勸下,這位男友被現場的好心好意所熏陶,似乎情願又有點看似挪捏地將一束玫瑰花敬獻給身邊的同行女友,可這個女友又恰好也是個人旅行,這不經意間的巧合舉止,頓時惹來了大夥的鼓掌祝福,而這倆人不知所措地鬧了個大紅臉,戲謔的打趣,無意的玩笑,不惱不怒的純真,完全暴露了人性的本真。沒啥想法,這天底下原本就只有一個男人一個女人嘛。說到這,那當時咔嚓不停、傳看不迭的鏡頭也隨後按下了刪除鍵。
這次13人的旅遊夥伴中,最小的年齡也有四十六七,最大的已過六六大順,所以年齡的階層,閱歷的泛廣,見識的甚多,難免也多少有點文化品位。看,西安老三屆的女知青杜夫人,她文思敏捷,心緒萬千,隨口吟出了當場在手機上寫的一首七言絕句:
中秋結伴走川滇,多彩西南瞻雪山。
淳樸康巴美兒女,奶茶斟滿推辭難。
高原揀起好顏色,神筆拈來大岳川。
不計長途缺氧苦,樂在讀書行路間。
這寥寥數語,這精美詞句,恰到好處地把這幾天來的旅途生活、眼前的中秋氛圍、現場和睦暢快的氣息雅緻地表述出來,立馬博得了熱烈的掌聲。再看看那自以為會寫幾首歪詩的馬姓男友,豎耳靜聽,悄然低頭,只是個把手掌拍的通紅而已。這就是我們這幫老驢們玩出的又一個情趣沸點,讓我們這些50後,60後所謂的老者風雅一番有何不可。對吧。
妻方吟罷夫登場。杜夫人的現場吟詩燃燒了大夥陽春白雪的欣賞細胞,緊接著在大伙兒的簇擁下,老杜這傢伙也不示弱在夫人之下,瞅瞅四周盯佇他的熱烈目光,大手一揚,昂首挺立,輕咳幾聲,調整嗓音:「十五的月亮,照在邊關照在家鄉------」嗬——。好一腔渾厚的男中音,頓時給滿桌的豐盛佳肴平添出幾多別味的食慾和韻律來。掌聲不斷,意趣徒增,各種善意的調侃紛起。這時剛才那朵傳遞朋友情誼的玫瑰花,又開始了新一輪的玩法,像我們兒時上幼兒園一樣玩「丟手帕」式的輪迴,笑聲四起,手掌拍疼,不知誰的忽然一聲叫停,頓時花落其主的那位朋友不由自主地起身哼唱了幾句,又趕忙把手中的玫瑰花往下傳去------。忘了年紀,忘了場景,忘了身處異鄉的凄楚之感,完全沉浸在瘋狂老驢的撒歡之中。
(未完待續)
2015年2月15日初稿
2015年8月03日修改
2016年4月20日定稿
備註:圖片除了馬老師照片,其他都來自網路,只做了文字編輯。
作者 馬懷白 簡介:
懷白(本名馬懷白)祖籍河南洛陽,一九五三年十月初九生於炎帝故里——陝西省寶雞市。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開始在大陸、港、台、新、馬、 泰、菲、日本、美國等海內外報刊發表詩、文1000多首(篇),曾有國內多家報刊、電台及泰國《中華日報》和台灣《世界論壇報》專文評介。數十首作品和名錄及創作簡歷收人《青春詩歷》、《中華詩歌大辭典》、《百年陝西文藝經典》、《中國詩歌選》(台)、《當代詩人詩歷》(港)、《長安詩家作品選注》(日)等30多種選本,有數首詩作被譯為日、英文刊發。
出版有詩集《創世的韻律》(1986年版)、 《匯合的溪流》(1986年版 合著)、 《西部暢想調》(1990年版)、 《心語》(2003年版)。
近十幾年來,少有寫詩,但詩心未泯,發詩不多。編、拍、導各種電視短片80餘部並播出,現已退休,做些社會文化工作。
文 by 馬懷白
編輯 by 禪心


TAG:靜夜聽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