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屈原《離騷》:離騷是什麼意思?

屈原《離騷》:離騷是什麼意思?

【古典詩詞,新鮮解讀】

屈原《離騷》:離騷是什麼意思?

丁啟陣

【詩長不錄】

1

《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楚辭》的最傑出作品,同時也是中國詩歌史上浪漫主義詩歌傳統的源頭。

問題是:離騷二字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對此問題,歷來有不同的說法。最著名的有下列三種:

司馬遷:離騷者,猶離憂也。

班 固:離猶遭也,騷猶憂也,明己遭憂作辭也。

王 逸:離,別也;騷,愁也。

司馬遷並沒有解釋「離」字,只解釋了「騷」字。按照古漢語語法,「離憂」可以有離開憂、離開之憂、遭逢憂三種不同的理解。班固把「離」解釋為「遭」,等於在司馬遷的三種可能中選擇了遭逢憂。王逸把「離」解釋為「別」,正好跟班固相反,否定了遭逢憂,留下離開憂、離開之憂。

探討這個問題,我認為有必要從兩個方面加以考慮:一是屈原寫作這首詩歌時的情況,二是詩歌的內容。

根據《史記》屈原傳記載,《離騷》作於張儀到楚國之前,那時屈原尚未被流放。據此可知,這個「離」不是空間距離上的離別。詩中有句云:「何離心之可同兮,吾將遠逝以自疏」。可見,「離」字指離心,也就是被楚懷王疏遠,不再得到信任。

「離」字既然是離心的意思,從語法上講,離開憂、遭逢憂兩項可以排除,只剩下離開之憂。

離心之憂,「憂」字怎麼講呢?《離騷》有兩句云:「余既不難夫離別兮,傷靈修之數化。」靈修,歷代學者均認為指楚懷王。遭楚懷王疏遠不再被信任,屈原說他並不害怕,他是為懷王在聯合齊國對抗秦國與聯合秦國跟齊國斷交上的反覆變化,感到悲傷。屈原預感到,懷王的這個變化,將使楚國遭受滅頂之災。

直截了當地說,離騷的意思是:離心的悲傷。《史記》屈原傳「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云云,未免隔靴搔癢,不得要領。

2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詩句中的「美人」指什麼或者說指誰呢?

王逸、朱熹認為指楚懷王;

朱冀認為是屈原自喻;

朱駿聲、馬其昶認為泛指賢士;

戴震、王邦采認為比喻壯盛之年。

孰是孰非,想要做出正確的選擇,不能不考慮上下文。請看《離騷》第一節: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汨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

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

「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兩句之前,有這樣一些意思:詩人身世、出生時辰、名字、心地、才能、感慨光陰逝去。顯然,關於身世、出生時辰、名字、心地、才能,詩人都是非常自信,充滿自豪感的。

其中「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兩句,屈原等於說自己是美人。這一節詩的人物只有一個,那便是詩人自己,別無他人。「恐美人之遲暮」,顯然是接著「紛吾既有此內美兮」的所指說的。只出現一個人物的詩章,兩個「美」字只能同時指向他:屈原。

3

女媭之嬋媛兮,申申其詈予。

女媭是什麼人,有不同說法:

王逸認為是屈原之姊;

汪瑗、朱駿聲認為是屈原的妾;

郭沫若認為是屈原的女伴,侍女。

女媭是姐姐、妾還是女伴,基本上不影響對詩歌內容的理解。但是,對了解屈原其人、了解楚文化、了解詩歌語言藝術,是有一定影響的。

女嬃之嬋媛兮,申申其詈予;

曰:「鯀婞直以亡身兮,終然夭乎羽之野。

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紛獨有此姱節?

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獨離而不服?

眾不可戶說兮,孰雲察余之中情?

世並舉而好朋兮,夫何煢獨而不予聽?」

女媭呼吸急促,狠狠地責罵屈原道:像鯀(大禹之父)那樣剛直任性,危及生命死於羽山之野。你憑什麼學問廣博秉性中正,就一定有美好的行為?惡草堆滿屋子,而你卻能與眾不同不拿它們裝飾自己?普通人是不可能挨家挨戶逐一去說明,怎麼能讓他們了解你的本心?普通人都喜歡結幫成伙,你為何與眾不同聽不進我的勸告?

能夠如此聲色俱厲又語重心長、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地勸誡屈原的人,且不管她是姐姐、妻妾還是侍女,至少可以肯定她是一個有膽識、有魄力的女子。屈原在詩中大段引用她的話,說明她在屈原心中的地位非同尋常。

4

說起《楚辭》,說起《離騷》,一般人都會想起「兮」字,有些人可能會誤以為「兮」是《楚辭》、《離騷》的特色詞語,是楚國方言。實際上並非如此。早在《楚辭》《離騷》之前,《詩經》里已經有不少帶「兮」的詩句了。請看:

《魯頌·有駜》:鼓咽咽,醉言舞,於胥樂兮……君子有谷,詒孫子,於胥樂兮。

《小雅·無將大車》:無將大車,祇自塵兮。無思百憂,祇自疧兮。

《小雅·裳裳者華》:裳裳者華,其葉湑兮。我覯之子,我心寫兮。我心寫兮,是以有譽處兮。

《國風·周南·螽斯》: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

《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邶風·擊鼓》: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

可見,「兮」這個語氣詞,並不限於某個國家,某個地區,而有比較廣泛的使用範圍。當然也有這樣的可能:兮字是春秋甚至更早時期就已經出現併流行的一個口語詞,《詩經》時期的民歌將其入詩,包括《離騷》在內的《楚辭》只不過是將這個用法加以發揚光大。換言之,「兮」字的使用,是詩歌語言的一種傳承,而不是當時的楚國方言。《楚辭》里《招魂》、《大招》等詩篇中不用「兮」字而用「些」「只」,《天問》里連「些」「只」也不用,而句句用韻。這些情況,可為佐證。

5

《離騷》的語言藝術,有個明顯的特點:大量使用比喻。

花草比喻君子;

花草比喻小人;

男女比喻君臣;

美人比喻良君賢臣;

娥眉比喻自己;

眾女比喻群小;等等。

詩歌中使用比喻手法,當然不是屈原的創造,比《楚辭》早一百四十年以上的《詩經》中,已經懂得使用比喻手法,「賦比興」中的「比」就是比喻。但是,屈原《離騷》中比喻手法使用如此豐富多彩、頻繁密集,卻是史無前例的。

《離騷》中之所以大量使用比喻,有兩種可能:

一是跟那個時代的楚文化有關。《漢書·地理志》:「楚地……信巫鬼,重淫祀。」《楚辭章句·九歌序》:「昔楚國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信鬼神、重淫祀,相信鬼神,縱情祭祀,表現在語言使用上,很容易具有想像力豐富、超現實、重文采、偏感性等特點,不同於「不語怪力亂神」的儒家的偏理性、重現實、尊人倫。

二是跟屈原本人的才情有關。《史記》記載屈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善於使用修辭手法,大概是嫻於辭令的重要組成部分。孔門弟子中,以言語見長受到孔子讚揚的子貢,就是個非常善於使用比喻修辭格的人,把孔子比作日月泰山,把孔子學說比作高牆王宮,都是著名的比喻。孔子罵學生時張口就來的「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把懈怠偷懶、不求上進的弟子比作朽木、糞土之牆,更是家喻戶曉。

6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著名的詩人。

屈原之前不是沒有詩人,《詩經》里有些詩歌,已經可以考證出作者姓名。例如,《邶風··終風》的作者是衛國的庄姜夫人,《大雅·文王》多認為是周公旦所作。但是,屈原之前的詩歌作者,一是並不署上自己姓名,二是一時興起偶爾為之,總之並不看重作詩這件事。屈原不但署了自己姓名,而且非常重視寫詩這件事。

《史記》本傳云:「……(屈原)雖放流,睠顧楚國,繫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可見,這是以詩言志。又云:「屈原放逐,竄伏其域,懷憂苦毒,愁思沸郁。出見俗人祭祀之禮,歌舞之樂,其詞鄙陋,因為作《九歌》之曲。」不滿於民間歌詞鄙陋,便動手創作。可見屈原具有專業精神。

《漢書·藝文志》說屈原有賦二十五篇。王逸《楚辭章句》稱屈原「作《九歌》以下凡二十五篇。」現在能確定為屈原作品的有《橘頌》《離騷》《天問》《抽思》《九歌》《招魂》《哀郢》《涉江》《懷沙》等十七篇。

司馬遷稱讚《離騷》「其文約,其詞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

屈原之前,垂名史冊的歷史人物不少,但多是因為立功、立德,而屈原主要是因為立言——屈原的詩歌作品,不同於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的哲學著作,重在闡述思想觀點,而帶有明顯的自傳性質,不但記錄了自己人生的大致經歷,而且生動細膩地表現了內心豐富的情感。後世的著名詩人,曹植、陶淵明、李白、杜甫、蘇軾等歷代詩人,無不受到他的鼓舞和深刻影響。

2018-1-2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啟陣悅讀 的精彩文章:

TAG:啟陣悅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