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句話和三個問題

一句話和三個問題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是電影《一代宗師》裡面的一句台詞。這句台詞被很多地方引用,解讀的五花八門,大都不是本來的樣子。它其實沒那麼冰冷,更沒那麼生硬,相反,它充滿溫情。

王家衛從小是看著李小龍電影長大的,他很喜歡李小龍,就有了要拍一部關於李小龍的電影的想法。不過拍李小龍的電影已經有很多了,所以他就在想,李小龍這麼厲害,那麼他的師父應該是什麼樣的,是什麼人培養出李小龍這樣的人物。

於是他才有了拍葉問的想法。

後來王家衛回到香港,有一個機會,他看到一個視頻,據說是葉問宗師去世前三天拍下來的。視頻里葉問宗師在演示詠春拳法(網路上有)。

最動人的地方,是他中間突然之間停下來了,你不知道他其實是累了,還是他忘了。他就停了一下,後來繼續打下去。

「我當時不理解他當時為什麼會這樣做,到了後來我才理解,他希望把他的東西傳下去」,王家衛感動地說。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有一口氣,點一盞燈,有燈就有人。視頻中葉問宗師最後還是打完了那套拳法,三天後就去世了,這個被我們看到的視頻其實就是葉問宗師點的那盞燈。

而電影《一代宗師》則是王家衛對葉問宗師的『念念不忘』而迎來的『迴響』。這是一部非常優秀的電影。

今天要說的不是這部電影,而是電影里的這一句話,就是開頭的那句。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了解到一個有趣的概念:吸引力法則。

它大致是說:持續積極地在腦袋裡反覆用力虔誠地去想自己所渴求的事物,那它遲早會臨到你身旁。有點像在心裡種下一個意念,而只要這個意念足夠強,它就會散發出「超自然」的力量,去吸引一切能夠促成這個意念實現的事物(包括你自己),然後一步步地推進這個意念的實現,直到這個它變為現實。

乍聽起來有點玄乎,這個東西特別像電影裡邊的「念力」。但我仔細想了一下,它也並非無跡可尋。

單就『念念不忘,必有迴響』這句話,我自己就有不少經歷能與之相符、印證。其實每個人都可以自我測試一下,自己念念不忘的事情,是否都得到了某種回應。

只要信念在,且足夠強烈,確實就會有被回應的那一天。不摳字眼,不帶成見的話,從某種意義上講,當你下定決心去做一件事的時候,全世界都會給你讓路。當然我相信科學,但我同樣相信科學具有遲滯性。在科學能夠解釋的範圍之外,一定有別的值得敬畏的東西這同樣是毋庸置疑的。

無獨有偶,後來我了解到了另外一個也頗有靈性的經歷:心流(英文是flow,音譯為福流)。

心流是一種感覺、狀態和體驗,它是指一個人在自覺自發的前提下,對某一活動或事物表現出濃厚而強烈的興趣,並能推動自己完全純粹投入進去,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到極致,進入一種完全忘我沉浸其中的狀態。它包含愉快、興趣、忘我等情緒,同時伴隨著高度的興奮感和充實感,是一種比性和巧克力更讓人迷醉的體驗。

在這種狀態下,人完全意識不到時間的流逝和周圍環境的變化,並且產出的效率和質量都登峰造極。

這個聽起來也很神奇,但是仔細想想其實每個人多少都有過類似的經歷——忘我而又超常發揮的經歷。

我對具有靈性的事物都非常好奇,『心流』和『吸引力法則』,究竟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會有這麼神的事兒?

這個問題放到後面再談,在這之前,我想先說一個故事。

我們小時候應該都玩過放大鏡,放大鏡有啥好玩的呢,其實沒啥好玩的,除了一點,就是,聚光。沒錯,拿著放大鏡到太陽底下,它的聚光點溫度會特別高,可以把火柴點燃,可以把螞蟻燒死,可以把白紙灼出一個洞。

那會兒我還沒什麼物理常識,看到焦點上的火柴被燒著的那一刻,特別震撼。當時看傻了,就一個感覺:神了。

巧了 ,第一次了解到 『心流』和『吸引力法則』這兩個概念的時候,我的感覺也是:神了。兩個都能讓你眼前一亮的事物之間,一般都有著某種聯繫。

放大鏡之所以能把火柴燒著,是因為它把光聚集到一個焦點上,散漫的陽光沒有這麼大的能量,但是把光線聚集到一個點上,能量就會超出想像。

我們再看一下『心流』和『吸引力法則』的概念:全神貫注的把心力持續地聚焦到目標事物上,該事物會發生奇妙的變化(簡化了一下)。

把這兩個模型聯繫起來,就可以抽離出這樣一個結論:原本普通的『能量源』經過某種純粹的凝聚後,將會釋放出摧枯拉朽的能量。這個能量巨大,大到物換星移,遮天蔽日。

放大鏡聚的是光,『心流』和『吸引力法則』聚的是心力(聚精會神,全神貫注)。古人講的修身養性,就是凝練和練習凝練能力的過程。武術又叫功夫,其實功夫就是時間,確切的說是時間的凝練。傳統教育和西方教育本質上也是不同的,西方教育講方法,傳統教育講工夫。

心力是一個人重要的能量源,而且它是有限的。心力被無關的事物耗散的時候,真正可以拿來做事的心力就會匱乏,心不專,事難成(心力,即你的心思,精力,生命力或者元氣的一部分)

不管『心流』還是『吸引力法則』,在我看來其實都不是那麼不可捉摸,或者難以描述。心有所持,行有所指。把心力凝聚到一個點上(當然這絕非易事),確實有可能發生奇蹟。佛說心誠則靈,何為心誠,『用心一也』就是心誠。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說到這,我想起來三個很經典的問題。

為什麼「懂得了很多道理,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 為什麼說服別人很難? 打遊戲和打籃球是一回事嗎?

這三個問題表面看似簡單,實則波濤洶湧,卧虎藏龍。待俺趕上前去,殺他個乾乾淨淨。

問題一:為什麼「懂得了很多道理,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

懂得了很多道理」這句話本身就是一句徹徹底底的自欺欺人的謊話。事實上,哪怕是真正弄懂一個道理都是很難的,很需要花一番功夫的。張嘴閉嘴就明白了很多道理的人,其實正說明他啥都不懂。不知而後能知,你覺著什麼都懂了,那就把路堵死了,結果就是你啥都不會懂。

說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當今社會,看書的不多,讀書的很少,念書的鳳毛麟角。『看』和『讀』,很容易明白是什麼意思,我們來看看『念』是什麼意思:念,常思也。念書念書,思之念之,周而復始。沒錯,就跟念經一樣。多讀書,不是說讀的書要多,而是真正經典的書,要讀很多遍。過去讀書人讀書,都是用念的,一本書翻個百八十遍,書都翻爛了都很正常,這才叫讀書。

大明朝有一本書很經典叫《菜根譚》,就是我們常說的『嚼得菜根,百事可做』的那個菜根。讀書不在於讀,在於嚼。高手過招,勝敗在毫釐之間。看書,讀書都不頂用,所謂碎片化閱讀更是滑天下之大稽。那是耍自個玩呢。

現在還有沒有能讓你翻七八遍的書呢?有,很少。

現在有沒有把一本書翻七八遍的人呢?有,很少(這些人大都是人中龍鳳了)。

很多時候,我們常常覺得某個說法或者某件事有道理,但真正被觸動,是非常難的事。被觸動,意味著一個理性的知識,和你自身的體驗結合到了一起,內化成為你自己的東西。

更多的時候因為缺乏真實的體驗,我們根本就沒被那些所謂的道理真正的觸動。換句話說就是我們根本就不信,也從來沒信過。你是什麼樣的,你的世界就是什麼樣的。你信什麼,你就會看到什麼。

要想去明白一個道理,就不能站到人堆兒里去。誠其心,正其意,根據自身體驗一點一滴去找,一滴一點去悟。這還要看緣分,哪天你開竅了,悟到了,道理自然就懂了。

佛教裡面有一個經典的典故叫「因指望月」。這事兒很簡單,說的是一個人在你面前伸出手 指著月亮,那麼你會自然的順著他指的方向看向月亮,而不是盯著他的手指。

這個典故很簡單,但是說明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人類是唯一一個會因指而望月的動物。這就是人類的靈性。遺憾的是現在會盯著那根手指的人反而越來越多了。

浮躁的時代,很多所謂的道理都是偽道理。真正的道理都是很簡短的,大道至簡。孫子兵法,一十三篇,六千字;道德經,五千字。

弄懂一個道理其實並沒有那麼容易,不是說你看了一遍,覺著有那麼點意思,那就叫懂了。就像看古董一樣,真正懂行的人,他看到了,知道這是寶貝,他就會下手把它請回來了,不會費什麼話。不懂行的人,它就看個熱鬧,花里胡哨挺好看的,掃一眼就過去了,他根本就不識貨(不怕貨比貨,就怕不識貨)。

古人講修身齊家,講的是工夫,沒下那麼多工夫,你根本就是愣頭青,功力不夠,道理給你明擺在這,你都會覺著那是扯淡。道理全在這兒,但沒一個是你的。另外就是,年紀輕輕的,不要動不動就妄談一生,毛還沒長齊,別養那麼多臭毛病。

問題二:為什麼說服別人很難?

說服別人或者去教育別人,是一件很難的事。為什麼?

『因為你破壞了別人的自我控制感,你傷害了他的自戀(區別於臭美,這裡說的是另一種自戀:控制感)。人一旦說了一句話,他就會愛上自己所說的這句話,而出於人類最本質的自戀需求(獲取控制感),他會把事情朝這句預言的方向去推動,以此來證明,他是對的(他是對的,於是周圍就是可控的,就是安全的)。自戀的本質是獲取控制感』。(摘自武志紅專欄)

當你要去說服或者去教育別人的時候,甭管你說的是對是錯,本質上你都是在擾亂他人的自我控制感。原本他自認為自己所持有和營造的就是對的,足夠的,安全的,可控的,而你的侵入破壞了這種良好的感覺。所以他就會本能地排斥,就會防禦。

所以誰對誰錯根本就不是問題,你有沒有照顧到他的自戀,讓他感到安全,這才是根本問題。天底下沒有一雙耳朵能被嘴巴真正的說服。溝通的時候,讓對方感受到安全,讓他看到他應該看到的,他會自己弄懂自己應該相信什麼,而不是由你來告訴他應該相信什麼。

所以,從來就不存在說服,有的只是,他自己說服了他自己,僅此而已。而你只是推了他一把,給了他安全和理解——這才是溝通的本質。

問題三:打遊戲和打籃球是一回事嗎?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我先說下答案:這得分情況。

人類生活其實就那麼幾件事,吃喝拉撒睡,思考,做事。所以大家都在做事,主動地,被動地,快樂地,痛苦地,區別在於什麼?

是不是一回事,要看這件事是否是對自然狀態下內心所許的正念的回應(簡而言之就是出發點)。張三平時想的就是強身健體,那麼他去打球,就是一種對內心正念的回應,這是行動和思想的一種回歸,而且回歸的很好,沒有偏離軌道。

突然有一天張三累了,或者在旁人的慫恿下,去玩了把遊戲,如果他平時並沒有諸如:我要好好打遊戲鍛煉自己思維敏捷這一類的念頭,那麼打遊戲就不算是對內心正念的回應。相反,這是對正念的一種離散,偏移,這只是一次消遣。這裡不說對錯,就事論事的說,這種情況下,打籃球和打遊戲,完完全全是兩碼兒事。儘管這兩個件事在其他方面都很像,但本質上,是兩回事。

胡適說過:看一個國家的文明,只需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們怎樣對待小孩;第二看他們怎樣對待女人;第三看他們怎樣利用閑暇的時間。

所以嫖娼和談戀愛是一回事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河的第三岸 的精彩文章:

TAG:河的第三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