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解讀《道德經》無源章

解讀《道德經》無源章

《道德經》無源章

【經文】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若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章句】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字義:

沖:《說文》涌搖也。《韻會》沖或省作沖。和也,深也。《玉篇》虛也。《廣韻》和也,深也。通「盅」,空虛也。

引申義:深遠;平和;謙虛;淡泊。

勤:《說文》勞也。從力,堇聲。《爾雅疏》勤者,勞力也。《書·武成》王季其勤王家。又《詩·豳風》恩斯勤斯。《註》勤,篤厚也。《揚子·法言》民有三勤。《註》勤,苦也。通作廑。《前漢·揚雄傳》其廑至矣。《註》師古曰:古勤字。

引申義:為某人某事儘力;竭;完;次數多;經常。

盈:《說文》滿器也。《博雅》滿也,充也。盈,滿也。《廣雅》不盈。《易·坎》,虞翻注:「溢也。」樂主其盈。《禮記·祭義》。注:「盈,猶滿也。」大庖不盈。《詩·小雅·車攻》《祭義》樂主其盈。《註》猶溢也。古通作嬴,《古詩》盈盈樓上女,《註》盈同嬴,容也。

引申義:充盈、充積;自滿;滿足;圓滿,無殘缺;

淵:《說文》回水也。從水,象形。左右岸也,中象水貌。《管子·度地篇》水出地而不流者,命曰淵。又深也。《詩·衛風》秉心塞淵。又深也。《詩·衛風》秉心塞淵。《集韻》亦深也

引申義:深潭;人或物聚集的處所;深;深遠;淵博;

宗:《說文》尊祖廟也。《白虎通》宗者何,宗有尊也,爲先祖主也,宗人之所尊也。《郉昺曰》宗者,本也。廟號不遷,最尊者祖,次曰宗,通稱曰宗廟。又流派所出爲宗。《禮·喪服小記》別子爲祖,繼別爲宗,繼禰爲小宗。《程頤曰》凡言宗者,以主祭祀爲言,人宗於此而祭祀也。同姓曰宗。《詩·大雅》宗子維城。《註》同姓也。《書·舜典》禋於六宗。《註》謂所尊祭者,其祀有六,寒暑日月星水旱也。賈逵曰:天宗三,日月星。地宗三,河海岱。司馬彪曰:天宗日月星辰寒暑之屬,地宗社稷五祀之屬。人物所歸往亦曰宗。《書·禹貢》江漢朝宗于海。《註》言百川以海爲宗也。《史記·孔子世家》孔子以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

引申義:宗派;派別;尊祭之神;帝王的廟號;尊崇;歸往——江漢朝宗于海。《書·禹貢》。

解讀:

一:道分為道體和道用:

道體清虛,無所謂自然,無所謂不自然,無所謂無為,無所謂有為,無所謂先天、無所謂後天,無所謂空,無所謂不空,無所謂生,無所謂死,沒有大小高低之分,是非善惡之辯,總的來說,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息,貫徹始終。

二:道用分為自然道用和非自然道用:

《道德經》:」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陰符經》:「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此自然道用也。

《道德經》:「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避兕虎,入軍不避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此非自然道用也。

三:用中有體,因道的作用而生成萬物,萬物各有體用。分為無為之體、無為之用、有為之體、有為之用:

無為之體即先天道體。《道德經》: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此無為道體之狀也。

無為之用即先天道用。《道德經》:「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陰符經》:「天生天殺,道之理也」;此無為作用也。

有為的體:有理體和事體,理體包括天地、萬物、人的本體;事體即一切非自然繁育生成的物體【包括一切有名的事物,家、邦、國、天下、工、農、商、學、兵等等】。《道德經》:「故立天子,置三公」;「九層之台,起於累土。」此有為事體也。

有為的用:是指所有事物非自然的行為,這些行為不是自然而為,它通過有為的作用,在相對自然環境中生存,然後復歸於自然。修行人修身,則體天道而行,通過性命雙修,將後天的性體和命體逐漸完善,最後返還先天,與道合真。

《道德經》:「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我有三寶,寶而持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此後天有為之用也。

綜上所述,道體清虛,道用無窮無盡,因其沖和以致用。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從希、夷、微三者可知道體虛曠無極,能涵容一切,其出,盡天下之所用不絕,其入,傾天下之所積不滿,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因其深遠,無窮無盡,可知萬物皆由此生出,亦歸根於此。

引用註解:

《莊子》曰:魷桓之審為淵,止水之審為淵,流水之審為淵。淵虛而靜,不與物雜,道之體也。惟虛也,故群實之所歸。惟靜也,故群動之所屬。是萬物之所系,一化之所待也。故曰似萬物之宗。然道本無系,物自宗道,故似之而已。

《莊子繕性篇》:俗學以求復其初者,言人既理性於俗矣,而欲以俗學復性命之本,所以求者愈非其道也。俗學則彌結者,銛銳之心,紛擾之事,不以道挫而解之,則拘於俗學,彌加結固,不可解也。俗學者,徇俗之學,非日損之道也。沖,虛也,謂道以沖虛為用也。夫和氣沖虛,故為道用,用生萬物,物被其功。道以沖和故能抑止鈷利,釋散紛擾。挫,抑止也。銳,銛利也。解,釋散也。沖虛之用,物莫之違,故銛利之心、多擾之事,念道沖和,自抑止釋散矣。此則約人以明道用。道無不在,所在常無,在光在塵,皆與為一,一光塵爾,而非光塵。夫道衝然至無耳,然以之適眾有,雖天地之大,山河之廣,無所不遍,以其無形,故似不盈者。淵兮深眇,吾知其為萬物宗也,而不敢正言之,故曰似萬物之宗。《道德真經注-宋-蘇轍》道有情有信,故有用;無為無形,故不盈。……道之體,猶如太虛,包裹六極,何盈之有?道之用,無適而不得其中也。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經卷》

【經文】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字義:

挫:《說文》摧也。或挫或隳。——《老子》《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凡揉牙,外不廉而內不挫。《註》挫,折也。

引申義:失敗;彎折。收縮。

銳:《說文》芒也。又《書·顧命》一人冕執銳。《傳》銳,矛屬也。《廣韻》利也,《左傳·哀十一年》子羽銳敏。《註》銳,精也。《正字通》今凡物鑯利曰銳。《前漢·天文志》下有三星銳,曰罰。《註》上小下大,故曰銳。

引申義:鋒利;急切;堅定,堅決;

解:《說文》判也,《莊子·養生主》庖丁解牛。《註》謂解其四支也。《博雅》散也。《玉篇》緩也。《易·解卦註》解,難之散也。《玉篇》釋也。《廣韻》脫也。講也。一曰釋詁也。又止也。《前漢·五行志》歸獄不解,茲謂追非。開也。《後漢·耿純傳贊》嚴城解扉。達也。《莊子·秋水篇》無南無北,奭然四解。

引申義:分解,熔化,解除,解圍;解釋,說明;見解,見識。

紛:《說文》馬尾韜也。《玉篇》亂也,緩也。《博雅》紛紛,衆也。《集韻》紛縕,亂貌。

引申義:禍亂;災難;盛多,各種各樣;雜亂;

和:《說文》相譍也。《廣韻》順也,諧也,不堅不柔也。《中庸》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諡法》不剛不柔曰和。《廣韻》聲相應。和,諧也。——《廣雅》,音聲相和。——《老子》

引申為:適中;恰到好處;暖和;和煦;和解;息爭;

同:《說文》合會也。《玉篇》共也。《廣韻》齊也。《書·舜典》同律度量衡。《詩·小雅》我馬旣同。又聚也。《詩·小雅》獸之所同。《傳》同猶聚也。又和也。《禮·禮運》是謂大同。《註》猶和也,平也。《周禮·春官·大宗伯》時見曰會,殷見曰同。《正韻》通也。《莊子·在宥篇》聞廣成子在於空同之上。

引申義:齊一;統;相同,一樣;

塵:繁體「塵」《說文》從三「鹿」,從「土」,鹿群行揚起塵土之意。《集韻》《韻會》《正韻》埃也。《爾雅·釋詁》久也。謂塵垢稽久也。

引申為:喻庸俗骯髒;塵世,人世間,俗間;

解讀:道之用於天下,可生成萬物,亦可損毀萬物,無處不在,它能損毀剛堅無比的器物,能解紛亂無章的羈絆,能讓輝耀的光芒暗淡隱藏,也能混同於微塵之間。

引用註解:

《通玄經》曰:夫道挫其銳者,無暴惡也。解其紛,無爭亂也。和其光,夫道和其光者,無怨逆也。同其塵,夫道和其塵,同塵穢也。

《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經疏》挫,抑止也。銳,銛利也。解,釋散也。紛,多擾也。沖虛之用,物莫之達,故銛利之心,多擾之事,念道沖和,自令抑止釋散矣。此則約人以明道用。道之沖用,於物不遺,在光則與光為一,在塵則與塵為一。無所不在,所在常無。

《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經卷》:銳則傷,紛則雜,挫其銳則不爭,解其紛則不亂。和其光莊子所謂光矣而不耀也。同其塵,莊子所謂與物委蛇而同其波也。

經文:湛兮似若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字義:

湛:《說文》沒也。一曰湛水,豫章浸。《周禮·夏官·職方氏》荊州,其浸潁湛。《水經注》湛水,出犨縣魚齒山西北。又露盛貌。《詩·小雅》湛湛露斯。又重厚貌。《楚辭·九章》忠湛湛而願兮。又深貌。《楚辭·招魂》湛湛江水兮。又《增韻》澄也,澹也,《謝混詩》水木湛淸華。又《揚子·方言》湛,安也。《集韻》《正韻》與浸同。漬也。

引申義:清澈透明;深;深沉;飽滿;盈滿;沉靜合一;沉靜寡言;

似:《正韻》肖也,又嗣也。《詩·周頌》以似以續。又況也,奉也。《賈島詩》今日把似君,誰有不平事。似,象也。——《說文》似,類也。——《廣雅》凄然似秋,暖然似春。——《莊子·大宗師》

引申義:給予,送給;繼承

若:《說文》若,擇菜也。《玉篇》杜若,香草。又順也。《書·堯典》欽若昊天。《傳》敬順也。若若,垂貌。《前漢·石顯傳》印何纍纍綬若若耶。《莊子·秋水篇》向若而歎。《註》若,海神。又若木。《淮南子·地形訓》若木在建木西。《楚辭·天問》若華何光。《註》若木何能有明赤之光華乎。

引申義:選擇;及;到;

象:《說文》長鼻牙,南越大獸,三年一乳,象耳牙四足之形。《爾雅·釋地》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疏》犀、象二獸,皮角牙骨,材之美者也。《王安石·字說》象牙感雷而文生,天象感氣而文生,故天象亦用此字。《易·繫辭》在天成象。《疏》謂懸象日月星辰也,《禮·樂記·註》象,光耀也。《韓非子·解老篇》人希見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按其圖以想其生也,故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謂之象也。《易·繫辭》象也者,像此者也。《疏》言象此物之形狀也。又法也。《書·舜典》象以典刑。

引申義;象敎,卽佛敎也;假借為「像」,類似;效法,。

帝:《說文》諦也。王天下之號也。《爾雅·釋詁》君也。《白虎通》德合天者稱帝。《書·堯典序》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疏》帝者,天之一名,所以名帝。帝者,諦也。言天蕩然無心,忘於物我,公平通遠,舉事審諦,故謂之帝也。五帝道同於此,亦能審諦,故取其名。《呂氏春秋》帝者,天下之所適。王者,天下之所往。又上帝,天也。《易·鼎卦》聖人亨,以享上帝。《書·舜典》肆類於上帝,又五帝,神名。周禮·春官·小宗伯》兆五帝於四郊。

《淮南子》曰:象帝生陰陽,土駢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媧所以七十化也。許慎注云:象帝,古天神,所造人時化生陰陽。

引申義:君主,皇帝;

和光:謂才華內蘊,不露鋒芒。

《後漢書·王允傳》:「公與董太師並位俱封,而獨崇高節,豈和光之道邪?」晉葛洪《抱朴子·釋滯》:「內寳養生之道,外則和光於世。」《魏書·釋老志》:「和光六道,同塵萬類。」唐王維《送綦母校書棄官還江東》詩:「和光魚鳥際,澹爾蒹葭叢。」參見「和光同塵」。

同塵:謂如灰塵之混雜異物。比喻混一、統一。

語本《老子》:「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魏源本義:「以塵之至雜而無所不同,則於萬物無所異矣。」

三國魏曹植《帝堯贊》:「克平共工,萬國同塵。」

比喻與萬物一體。唐錢起《題秘書王迪城北池亭》詩:「從宦辭人事,同塵即道心。比喻混同於塵俗,不立異趣。唐楊炯《益州新都縣學碑》:「道尊德貴,挫鋭同塵。」

吳澄註:「和,猶平也,掩抑之意;同,謂齊等而與之不異也。鏡受塵者不光,凡光者終必暗,故先自掩其光以同乎彼之塵,不欲其光也,則亦終無暗之時矣。」後以「和光同塵」指隨俗而處,不露鋒芒。《後漢書·張奐傳》:「吾前後仕進,十要銀艾,不能和光同塵,為讒邪所忌。」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嵇叔夜排俗取禍,豈和光同塵之流也?」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九:「柳下惠視袒裼裸裎,焉能浼我,可謂和光同塵矣。

解讀:道體沖和,可以說是無狀之狀,很難比擬,勉強形容,它就像海洋一樣深沉明澈,百川歸海,千秋不見盈滿,烈日炎暑,數年不曾乾涸,無時無處不存在。我[老子自稱]很難知道什麼物體能將它生育出來,也不知道它最初的生命來自何方。從取其法象自然,天地萬物生成的規律來看,似乎在很久遠的時代,也就是說在萬物生成之前,它已經存在了。

引用註解:

《通玄經》曰:天以之清,湛然澄靜。

《南華經》曰:冉求問於仲尼曰:未有形道之子孫而以有形天地子孫,可乎?仲尼曰:可有形先天地生者,皆物邪?物於物者,道非物物。郭象曰:存,在也。道湛然安靜,古今不變,終始常一,故曰存。存而無物,故曰似也。

王元澤曰:即今所稱道之中體,蓋有所出矣。雖有所出而廓然無象,故曰不知誰之子。

王輔嗣云:帝者,生物之主,興益之宗也。又解云:兆見曰象,言此生物之帝,能兆見物象,故謂之象帝爾。

吾者,老君自稱。象,似也。老君云:吾見至道沖用,生成萬物尋責所以,不測由來,既無父道之人,故莫知道為誰之子。生物必資於道,故似在乎帝先。注云帝者生物之主,《易》云:帝出乎震,輔嗣云:帝者,生物之主,興益之宗也。又解云:兆見曰象,言此生物之帝,能兆見物象,故謂之象帝爾。《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經疏》

李約云:帝,生物之主也,群化皆處後,唯道獨居其先。象,似也。道性謙,故不言定處其先而雲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德全真 的精彩文章:

TAG:道德全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