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王與馬,共天下」即使再忠心的家臣終究是躲不過帝王猜忌

「王與馬,共天下」即使再忠心的家臣終究是躲不過帝王猜忌

愍帝在長安即位後,因其名司馬業,故為避諱,建業這個地名從此改為建康。上文提到,愍帝曾命琅邪王睿大舉北伐,琅邪王不曾應命,只因祖逖的要求,讓他獨自率領部曲渡江北上。單看這件事情,似乎琅邪王睿和王導都不想「克複神州」。然而他們當時的處境實在是難,大舉北伐是不可能的。

難在哪裡?一是力量單薄,二是內部還有矛盾。王導努力爭取南方士族的合作,但總有一部分人不願意真正合作。特別是過江的北方人增多後,這不可能不引起一部分南方人的疑慮,因此,愍帝建興元年,發生了周玘危害執政的事件。

義興周氏是勢力強大的大姓。周玘的父親周處因梁王司馬彤公報私仇,以孤軍御強敵,戰死沙場,已見前篇。周玘在西晉屢次不應州郡徵召,應該是與父親的死有關係。他在地方上聲望極高。石冰、陳敏之外,還有一個俠持孫皓的兒子孫充造反的錢璯,都被他用鄉里義兵平定,號為「三定江南」。他打完了仗,便解散部隊,從他的行為看,他的目的只在安定鄉土,不大像是為晉室辦事。建興元年,他正在做吳興太守,自以為「失職」,又與琅邪王的親信刁協有矛盾,就陰謀聯絡一部分人,要殺死執政的宮員,改用南方人士。琅邪王睿發覺密謀後,不採取公開鎮壓的辦法,只先調他做南郡太守,等他動身後,再改任軍咨祭酒,即抽掉實權,給一個閑官。他知道密謀泄露,憂憤而死,臨終還對兒子周勰說:「殺我的是諸傖子,能報此仇,才好算我的兒子。」琅邪王和王導明知他要造反,但是仍然謚他為「忠烈」。他們只希望事情就此收場,但是事情並沒有完結。

周勰念念不忘父親的遺言,指使吳興功曹徐馥詐傳叔父丞相從事中郎周札的命令,起兵討伐王導、刁協。江東的土豪知道了,都願意參加。建興三年正月,徐馥殺死吳興太守袁琇,發動事變。徐馥家裡本來有部曲,加上響應的土豪,集結了好幾千人。吳國末代皇帝孫皓的族人孫弼也在廣德起兵,與他呼應。他們打算擁周札為主。周札這時因病正在義興家裡,得訊大驚,連忙去告訴義興太守孔侃。周勰見叔父反對,沒有敢發動。徐馥集結的本是烏合之眾,他們見情況不妙,便倒戈殺掉徐馥。孫弼也被地方官鎮壓殺死。事變似乎可以結束了,但是周氏族人周續又在家鄉陽羨起兵。建康得訊,琅邪王想要討伐,王導以為少發兵不能平定叛亂,多發兵則京師空虛。他出了一個好主意,命周續的族兄周莚只帶一百名力士,回鄉去平亂。周莚日夜趕路,到了家鄉,遇見周續,只說同去見太守有話說。到了府里,周莚喝令郡吏吳曾,就在座上把周續殺死。一場事變,就此結束。

事後,晉政府對周勰並不追究,後來還讓他做過臨淮太守。司馬氏和中原大族要做到同江東大族合作,實在不容易啊!處境如此,他們只能集中精力來穩定東南地區,除此以外,實在是別無他法。

而琅邪王本人,至少在東晉草創時期,只能以王導為主要依靠對象。大興元年,他即皇帝位時,命王導到御座上同坐。王導當然不肯。元帝其實也是故作姿態。然而,他非依靠王導不可,在這裡表現得十分清楚。

晉元帝必須依靠王導,這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即王導的堂兄王敦是個實力派。王敦字處仲,曾被東海王越任為揚州刺史。元帝到江南後,揚州刺史劉陶死了,元帝就使王敦再擔任這個職務。他和王導,一個做地方官,一個掌朝政。元帝仗著他們,鞏固了統治,所以當時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

元帝在建康立定腳跟已經很不容易,要把號令發到揚州以外的地方並使之生效,自然更加困難。永嘉五年,江州刺史華軼就以沒有看到來自洛陽的詔書為理由,不服從琅邪王的命令。這個問題鬧到不得不用武力解決的地步。揚州刺史王敦做了討伐華軼的主將。他攻殺華軼,又督率陶侃、周訪等平定杜弢,穩定了對長江中游地區的統治。長江中下游地區都穩定了,琅邪王睿管轄的地區就大體土與孫吳的疆域相同。元帝即位,加王敦江州牧。大興元年,任他為荊州牧,因王敦不肯接受,改為荊州刺史。從此他坐鎮荊州,掌握長江上游地區的軍政大權,「王與馬,共天下」的情況因而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以後情況又有變化。元帝對王導逐漸產生了猜忌的心理,對王敦更是疑慮重重,而王敦本人也成為跋扈的大軍閥。但是無論如何,在江東草創之初,王導和王敦都功不可沒。王導更是奠定東晉立國基礎的大功臣,他忠貞不貳,經曆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始終是朝廷重臣。他在成帝咸康五年去世,享年六十四歲。

王導自然是司馬氏的忠臣,但是我們評價王導,絕不能局限於這個方面。我們必須知道,東晉立國實質上是兩漢魏晉以來的文明得以延續的關鍵。東晉和繼續它的宋、齊、梁、陳四代,共計兩百六十二年。儘管這五個朝代都是局處江東,然而中原人士都視之為文化正統所在。兩個半世紀以後,中原的元氣恢復了,民族融合了,於是南北一統,又揭開中華文明史的新的一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