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澶淵之盟背後的秘密:看似吃虧的大宋才是真正的贏家

澶淵之盟背後的秘密:看似吃虧的大宋才是真正的贏家

提起「澶淵之盟」,有人會心疼楊家將七子去六子回,有人會痛罵這個喪權辱國的城下之盟,然而其實這個城下之盟竟給大宋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收入。

公元1004年,遼軍大舉入寇,鐵騎兵鋒直指黃河邊的澶州城,距離首都東京不過咫尺之遙。黑雲壓城城欲摧,洶洶而來的遼軍將太平天子宋真宗嚇壞了。而他的臣子們呢?自然也好不到哪去。在朝議中,他們甚至建議宋真宗出奔成都或者金陵,以免被遼軍逮到。然而,宰相寇準堅決反對這種亡國的方案,他主張宋真宗御駕親征,親自坐鎮澶州,與遼人決一死戰。

在寇準的一直堅持下,宋真宗戰戰兢兢地率軍到達了澶州城。天子降臨,守城的宋軍士氣大振,不僅挫敗了遼國騎兵的進攻,還幸運地用床弩一箭射殺了遼軍主將。宋遼兩國君主都認為此戰是打不下去了,於是決定議和。《澶淵之盟》就在這種情況下籤訂了。從內容來看,盟約的內容分為以下幾點:其一,宋遼止戰,兩國結為兄弟之國,宋為兄,遼為弟;其二,宋遼以白溝河為界;其三,宋朝每年向遼國輸送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是以為歲幣;其四,雙方在邊境開設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正統歷史大都認為賠款是恥辱的象徵,可事實真是如此嗎?清朝簽訂的一些不平等條約,大都是數額巨大,增加了百姓的稅收負擔。可當時的宋朝呢?

當時的北宋已是高度發達,其一年的鑄錢量最高達500萬貫,而明朝276年間的總鑄錢量也僅1000萬貫,可見宋朝商業之繁榮。宋朝的年財政收入折算為銀絹為7000萬兩/匹以上。故當時真宗鑒於遼入侵對北方的破壞,準備承擔「歲幣」百萬之數,以求和平。幾經討價還價,雙方達成了宋朝每年給契丹三十萬銀絹的數字。

而雙方開展的互市貿易,大都是北宋處於有利地位。而且雙方邊境的和平穩定,促進了民族融合,使契丹人民大量吸收漢族文化,為契丹民族最終消失、主流融入漢族打下了基礎。所以很多時候,文化與和平的力量,反而大于軍事力量。契丹在軍事上沒有被漢族征服,但卻被漢文化所同化,並最終大多融入漢族。終遼一朝,遼國的經濟命脈其實是緊緊握在宋廷手裡的。

遼人使宋錢、讀宋書、用宋貨,在化敵於無形的「貨幣戰爭」里,威風八面的遼軍其實只是尷尬配角,而戰場上狼狽逃竄的宋人,才是真正的贏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六說史 的精彩文章:

TAG:小六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