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食 > 一個「大馬勺」,顛出東北姑娘無數鄉愁

一個「大馬勺」,顛出東北姑娘無數鄉愁

探子:阿旭

在蓉六年的東北女孩,如今在某美食大號擔任編輯。

誠實探店

成都

「叮。」

快要下班時手機突然一響,原來是媽媽從千里之遙的老家發來了「慰問」視頻:只見屋外雪花零星飄落,屋內一家人圍坐在炕桌邊吃得火熱,隔著屏幕好像都能聞到那股子東北家常味兒的氤氳香氣……

眼眶還沒發紅,肚裡的饞蟲卻先被勾了出來。

成都雖然雪跡難覓,好在東北菜還算不少。南門的大世界最近就新開了一家口碑不錯的東北餐廳,趕上今天思鄉情切,麻溜兒地約上幾個飯搭子,走起!

「洋利年東北大馬勺」,一個讓人備感親切的名字。「大馬勺」出自東北俚語,指的是柄把要長些,瓢的直徑更大些的「炒菜瓢」,用在餐廳上倒是貼切。

推門入內,暖黃燈光下的紅燈籠與白牆上點綴的糧食掛飾,簡單幾筆就勾勒出大豐收的喜慶之感,寒意瞬間被隔絕在外。身穿花布棉襖的服務員穿行於方桌與紅磚木欄間,大茬子味的鄉音回蕩在耳邊,一股樸實的溫馨流淌在空間里,是家東北館子該有的樣子。

出門在外的東北人最心念的美食里,鍋包肉絕對名列前茅。光緒年間,哈爾濱道台府常與俄國官員打交道,為了迎合洋人口味,廚師將咸鮮味的焦炒肉片改良為用白醋與糖汁爆鍋而成的「鍋爆肉」,被俄式口音演繹後便成了 「鍋包肉」。遼寧一帶的新式做法要放入番茄醬,店裡則還是遵從咱黑龍江人愛吃的糖醋口。

色澤金黃的鍋包肉樣子十分誘人,不過那股聞著酸爽微嗆的勁兒卻稍顯淡薄。迫不及待地咬下一口,口感酥脆的外殼裡裹著軟嫩的裡脊肉,中間還夾著一層粘糯透明的漿糊,肉與澱粉的均衡搭配帶來軟硬兼備的豐富口感;放入胡蘿蔔絲和香菜絲來提味,沁人的酸甜中還能嘗出橙汁的果香。「現在不少鍋包肉都要加點橙汁,讓調的汁兒更加濃稠以減少麵糊的吸水性,吃起來更爽脆。」

「小孩小孩你別哭,進了臘月就殺豬;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兒時在農村過年,記憶最深的事就是殺年豬:四五個壯漢一齊上陣,殺豬放血,燎毛扒皮,卸肉灌腸……這般場面,膽小的我從不敢看;可將那血腸、五花肉與自家腌漬的酸菜放在鐵鍋里燉出的殺豬菜,我卻吃得比誰都歡。

血腸,得趁熱吃才香!從咕嘟咕嘟的熱鍋中挑起一塊,口感嫩氣,帶有一絲淡淡的異香;用東北長白菜低溫發酵漬成的酸菜微黃透亮,燉煮一番仍然不失脆嫩,吸走五花肉的油脂的同時還將咸酸滲入,三味交織的鮮香快要把人拉回到舊日時光。

若是嫌味不夠,還可以蘸上自製的蒜醬,肥瘦各半的白肉吃起來也是毫無油膩感。

「啊……這是蠶蛹嗎?」略顯「驚慌」的成都友人還沒反應過來,我已兀自嚼了起來。東北的蠶多為養在山林間的柞蠶,個頭比南方的桑蠶大上不少,蠶與蠶蛹皆可入菜,豐富的蛋白讓人在冰天雪地里依然可以防寒保暖。我家常以煎炒烹飪,切成半邊炸制的做法倒是不多。雖然略顯油膩,但咔嘣脆的口感還是值得稱道,開成兩半的份量其實並不算多,不過省去了手撕殼裡內髒的過程,也算功過相抵了。

「姑爺進門,小雞斷魂。」作為過往東北人招待女婿的一大主菜, 「小雞燉蘑菇」的地位可見一斑。將東北溜達雞(四川這邊常叫作「跑山雞」)洗凈斬件,與細桿小薄傘模樣的野生榛蘑和粉條一併燉煮,方得美味。長於榛樹之下的新鮮榛蘑需先晾晒成干,將水分析出的同時保留菌子的精華。越燉越香的榛蘑將雞肉的鮮香盡皆誘出,配上頗有嚼勁的土豆粉條,「這味道,賊拉好!」

「喲閨女,吃得不錯嘛!你就是得多吃點,瞧瞧自己都瘦成啥樣了。」本想用一波靚照「回敬」媽媽,但一聽到那親切的聲音,心中卻愈發覺得空嘮嘮。原以為吃一頓家鄉菜能給鄉愁上個鎖,這下倒好,竟然直接給整決堤嘍……

ENJOY TIPS

東北菜口味正宗,推薦鍋包肉、小雞燉蘑菇

作為東北菜,份量有待提高

還沒吃好?

趕緊關注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ENJOY精選限量美食 的精彩文章:

台式烤肉「極炙·台灣精緻炭火燒肉」新入駐車公廟

TAG:ENJOY精選限量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