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節氣吃火鍋,這些歷史名人居然也是火鍋控
提起火鍋,那可是現在很多人的最愛,火鍋控們,幾天不吃火鍋,就會覺得生活不完整。在大寒來臨之際,吃一頓熱氣騰騰、香氣四溢的火鍋,豈不美哉,快哉!
其實,不止是現代人,古代很多名人都是火鍋的簇擁者。據《三都賦》記載,火鍋有1700年以上的歷史,只是那時候的「火鍋」還不叫火鍋,叫做「古董羹」。也就是那個時候,毛肚也與古董羹一起被收錄進《三都賦》中,更是有「日暮漢宮吃火鍋,家家扶得醉人歸」的名句傳承。由此可見,魏晉風流人物左思是偏愛火鍋的,名人與火鍋的淵源,自此開始。那麼,今天就隨小編一起看看,還有哪些歷史名人也喜歡火鍋吧!
菊花火鍋始自陶淵明
眾所周知,東晉詩人陶淵明獨愛菊。據說,他不但發明了菊花酒,還創出了菊花火鍋。每屆秋天,他便「採菊東籬下」,一日他突發奇想:若將菊瓣灑入火鍋,會是怎樣滋味?味道定然不錯。於是,他將庭園中盛開的白菊花剪下來,掰瓣洗凈,投入火鍋中。之後,每逢菊花盛開的時節,陶淵明都以菊花火鍋招待他的好友,菊花火鍋也由此誕生了。
喜愛菊花火鍋的不僅僅是陶淵明,還有慈禧太后,這菊花火鍋可是她的養生之道。
慈禧太后為了保持她的青春年華,懿旨一道至御膳房,將「養生三寶」作為她的特殊飲食。其貼身女官德齡女士所著《御香縹渺錄》記錄了這一幕:每至深秋初冬,御膳房每日選白菊花瓣,用明礬水漂過,清水洗凈,待暖鍋雞湯煮沸,先下魚肉片,後下菊花瓣,使火鍋倍加清香可口。
菊花味苦平,久服利氣血,輕身,耐老,延年,慈禧將菊花火鍋定為她的冬令御膳,真是極有見地的養生之道。
忽必烈為涮羊肉賜名
元世祖忽必烈非常鍾愛火鍋,北京有名的「涮羊肉」便是他賜名的。據說忽必烈當統帥時,有一年冬天,部隊突然要開拔,而他飢腸轆轆,十分想吃羊肉。現燉羊肉肯定來不及了,廚師情急之中將羊肉切成薄片,放入開水鍋中燙熟,並加鹽末、蔥花等調味物。忽必烈嘗後大呼好吃,帶領軍隊打了勝仗。後來舉辦慶功宴,他特別關照廚師將他在戰場上所食的那道羊肉片作為壓軸大菜與將士們分享,並賜名為「涮羊肉」。
朱元璋首創風羊火鍋
相傳「風羊火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首創,而一件明代洪武年間的銀火鍋上,左有「子孫滿堂」,右有「喜鵲落眉梢」的銘文,大致可以揣測到朱元璋吃著火鍋的時候心情大好吧。
乾隆月吃66次火鍋
所有朝代之中,最喜歡也最會吃火鍋的當然是清人。清朝的火鍋餐具琳琅滿目,火鍋種類也豐富多彩,成為一道著名的「宮廷菜」。清代宮廷之中,日常飲食的記載中多有「暖鍋」「熱鍋」,正是火鍋的別稱。
清朝幾乎每個皇帝都喜歡吃火鍋,尤其是乾隆,只要天氣轉涼,幾乎每頓必上火鍋。以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八月十六日至九月十六日的御膳檔案為例,這一個月內,乾隆共享用了23種、66次火鍋。
這些火鍋之中,既有雞鴨火鍋、舒意火鍋、全羊火鍋、黃羊片火鍋等湯底,又有鹿肉、狗肉、豆腐、各種菜蔬等不同食材。先別著急驚嘆,金易、沈義羚在《宮女談往錄》中根據晚清的宮女回憶梳理了宮裡吃火鍋的情形,「從十月十五起,每頓飯添鍋子,有什錦鍋、涮羊肉,東北的習慣愛吃酸菜、血腸、白肉、白片雞、切肚混在一起。我們吃這種鍋子的時候多」,「也有時吃山雞鍋子。反正我們有三個整月吃鍋子」。
整整三個月吃火鍋,看來當皇帝也不容易,腸胃經得起火鍋的考驗。
從保存在檔案館裡的清宮膳底檔上,可以看到乾隆吃的火鍋有多麼奢華。例如,乾隆三十年正月十六早膳,第一個菜便是燕窩紅白鴨子南鮮熱鍋,當天晚膳的第一個菜,是燕窩鴨子熱鍋;正月十七日早膳,第一個菜燕窩肥雞魚膾,晚膳第一個菜是野雞熱鍋;正月十八日早膳,第一個菜是炒雞大炒肉燉酸菜熱鍋,晚膳第一個菜是蓮子八寶鴨子熱鍋。
乾隆鍾愛的眾多火鍋食材中,有一道「野意火鍋」,至今仍在東北民間盛行。這道火鍋是這麼做的,「以錫為之,分上下層,高不及尺,中以紅銅為火筒著炭,湯沸時,煮一切肉脯、雞、魚,其味無不鮮美。富者兼備參、筋,佐以豬、羊、牛、魚、雞、鴨、山雉、蝦、蟹子肉或食餃。」這些野味大多是東北大小興安嶺、長白山的特產,滿清貴族喜歡騎馬狩獵,要想從山裡打來這些野味也並不困難。
乾隆還喜歡與民同樂,多次舉辦火鍋壩壩宴。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正月初十,他在乾清宮筵宴宗室,一次辦了530桌火鍋。乾隆五十年(1785年)和乾隆六十年(1795年),他兩次舉辦千叟宴,邀請全國各地的老人入宮赴宴,一等桌上放「銀、錫火鍋各一個」,次等桌擺「銅製火鍋兩個」,讓老人們在繁文縟節之後還能吃上熱氣騰騰的美食。到了嘉慶帝就更「壕」了,登基大典上竟舉辦了1550桌火鍋宴,應邀品嘗者多達5000餘人,場面十分壯觀。
(來源:光明網、華西都市報)


※馬雲將推行鄉村寄宿制學校:100人以下的鄉村學校應並掉 500人較合適
TAG:上游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