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書:尋找有關西南聯大的答案

讀書:尋找有關西南聯大的答案

不知道從多久開始,對抗戰時期知識分子的大遷移感興趣,對西南聯大感興趣。

2017年,是西南聯大成立80周年。那天偶然間翻到《三聯生活周刊》,做了一期有關西南聯大的專題。在成都難得艷陽的下午,捧著雜誌,思緒,被黑白的照片和追憶的文字定格,在那些匆忙而充滿希望的日子。

今天當然不是來推薦雜誌的,而是這一套大塊頭《南渡北歸》(一共三冊:南渡、北歸、別離)。

想啃這部60萬字的大塊頭已經很久了,因為鍾愛紙質書,上下班隨身攜一本小冊子還好,但是大塊頭,還真不太方便,現在用kindle解決了這個問題,開讀的第一頁,就是這一部。

這部書雖是從1937年盧溝橋事變講起,沿著歷史的脈絡,將浩蕩中的大師塑像,一個個雕琢,蔡元培、王國維、梁啟超、梅貽琦、陳寅恪、傅斯年等,用考據過的一個個故事,用特殊的歷史時代,去串聯起他們所面對的,戰爭與命運、民族與國家,文化與傳承。

在動蕩面前,

他們思索了些什麼?

做了哪些決定?

而這些決定,如何影響了那一代的精英分子?

他們之間的友誼是怎樣的?

那時的「義氣」又是如何體現?

我甚至想像過他們穿著長衫在大學課堂上授課的樣子,卻想像不出遇到空襲時和學生一起「跑警報」的神態……

書中有一段印象深刻,傅斯年和陳寅恪這兩位學術大咖,住在教師公寓分住一樓和三樓,因為陳寅恪當時一隻眼睛失明,身體和行動多有不便,每次警報一響,傅斯年都要上樓扶陳寅恪,再一起下樓。

說到這裡,可能看過《無問西東》的小夥伴會馬上腦補電影里,有關西南聯大的畫面:

草棚的屋頂會漏雨,教室里,教授正在講深奧的物理學,雨水嘀嗒,教授並沒有停止講課,學生聽不見,他就重複一遍,雨水一滴滴在熨燙平整的長衫上……

警報當空,「跑警報」的師生們,不管跑到哪裡,教室就在哪裡,在戰壕里,在防空洞,有教師,就有教育,就有文化的傳承……

而這些,都是我沒有想到的,關於西南聯大的具體情節。

回到書中,最為感嘆的是,在戰火紛飛的年代,棄筆從戎還是繼續學習,該如何選擇?是考驗那一代人的巨大難題,不僅考驗著學子,更考驗著老師們。

自嘆我們身處的當下,做任何抉擇所要考量的周遭與內心,都不及那時的千分之一,無論是堅守在中國最高學府里拚命研究,還是去戰場揮灑熱血,他們所承受的掙扎,成為那一代知識分子青春的底色。

之前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對人物傳記等文字無感,天真地以為,大師大家,去啃他們的成就就好了,幹嘛去了解他們的身世,他們的年代,他們的為人呢?

現在的想法180°轉變了,大師之所以為大師,其成就背後,是為人為學、亦師亦友等各種鮮活故事支撐起來的,有血有肉的人,除了他們的成就,他們的修己和為人可能更加值得欽佩。每當此時,我都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卑微,只能在大師們的腳下,仰望著。

在那個特殊的時代,

在西南聯大僅存的八年時間裡,

他們的決定為何?

他們的命運如何?

我在《南渡北歸》里尋找著答案。

若你也如我一樣對那個年代充滿著興趣,不論是學問還是大師,另外兩本經典一併推薦給大家(都屬小美讀過之後,愛不釋手的好書)

《未央歌》和《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

第一本是小說,寫了西南聯大里來自不同省市,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學生們,關於青春、關於愛情、關於友誼的故事,以及那一代學子對真善美的積極追求。

第二本書考據多一點,更加真實的還原了史學大師陳寅恪,最後二十年的學術、交往日常。當時讀完這本書,我的第一個感受便是,從一個人的身上,往往更能看出那個時代的尷尬與無奈。

—The END—

我是小美,我愛旅遊,愛讀書,愛電影,也愛分享,歡迎大家關註:小美的精神糧倉。我會與大家,分享好書,分享電影,分享走過的城市……

長按下圖中的二維碼,即刻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美的精神糧倉 的精彩文章:

TAG:小美的精神糧倉 |